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转帖]小城镇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您是本帖的第 166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小城镇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转帖]小城镇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小城镇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来源:水信息网

         随着我国“小城镇、大战略”的实施,各地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城镇环境保护,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既是保护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目前小城镇建设已步入一个新时期,为加快小城镇环保政策的前瞻性研究,笔者对我县开展小城镇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一些调研,并结合调查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主要问题

        1、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普遍和严重。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全市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所有垃圾都是简单的堆集根本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以致造成二次及多次污染;有的小城镇垃圾没能及时收集转运,小风一起路上跑,大风一刮空中飘。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环境逐步恶化。塑料包装物和废弃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对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四是监管不力。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小城镇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地方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加重了小城镇环境污染。
    2、小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乡镇政府对小城镇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强调“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但对“环境兴镇”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有的乡镇领导不惜一切代价修宽马路、建大广场等,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建设,而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则重视不够。
    3、环境规划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大部分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既使列入其中,其内容大多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些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由于全市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数小城镇没有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布局不合理,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混杂,“骑路建镇”现象比较普遍,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有的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工厂、商店、住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都是对城镇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规划所致。有的即使有规划,也没有很好地实施。较普遍的是规划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未能与较大范围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4、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经济比较好的小城镇虽然刚刚对环保有所投资,但远远还不够,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根本谈不上环保基础设施,有的即使勉强建了,如建起了水厂,也是运转经费无依靠,只是开开停停,或应付检查而已。环保投入资金瓶颈制约了全市环保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建设项目环保资金和达标治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有些项目环保“三同时”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造成有些限期达标治理项目不能如期达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
    5、小城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小城镇环境管理一直是全市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环保机构、技术、人员匮乏。而环保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应付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对控制和治理县域污染及乡镇污染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机构改革完成后,环保机构行使监管职能受到削弱,难以胜任基层环保工作。由于乡镇没有独立设置环保机构,难以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管。
 

        对策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面向决策者、面向企业、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开展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宣传、生态环境警示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和小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列入当地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一,强化小城镇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定期公开发布环保信息和农产品质量信息,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实施的监督。环境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制定的《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敦促各地编制与小城镇其他专业规划平行的环境规划,并在其他专业规划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互补充和衔接,而且还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支撑。城镇重要地段、重要性建筑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公开的方案竞选并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同时,应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严格执行小城镇“四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化、山体)、紫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蓝线(江河、湖泊、湿地)管制制度。
    3、加快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特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研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费制度,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问题。
    4、切实抓好小城镇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一是切实抓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小城镇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管理,全面加强水质保护,重点加强乡镇饮用水源保护的力度。二是加强小城镇生态保护的分类指导与管理,深入开展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三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洗生产,加快工业进园、村宅进区。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防治面源污染,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五是特别要抓好江河流域的小城镇污染防治工作,提倡区域或相邻城镇共建共享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以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建不起、运营难的局面。五是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污水的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措施来加强农村地区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5、加强小城镇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应统一认识,协调各部门共同抓好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下,在环保任务重的小城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水平,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6、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依法追究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干扰环保执法的责任,逐步完善多部门联合办案制度。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新上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而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建设。对屡遭市民投诉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河流的企业,该停产治理的一律停产治理,该关停的坚决予以关停;对擅自拆除或闲置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理。
    7、制定小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奖惩制度。应制定出台综合的、统一的小城镇建设标准文件,使各地有较规范的执行、考核标准。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建立小城镇环境保护补助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对小城镇建设中“有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分别给予奖励和处罚,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5 20:01:31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及其保护治理对策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呼唤水环境的优化。近10几年来,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这已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安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水污染问题。


2、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2.1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水环境污染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许多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的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2农药、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水环境污染

近年来,农村的农药使用量达23万t。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另外,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化肥使用的快速增长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

2.3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最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对肉类消费需求的大增,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民依靠这一方面的技术致富的家庭不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农民们很少建沼气池,而且直接把畜禽类粪便、废弃物和畜禽宰杀废水、废弃物等直接排放到溪水中,这些废水又随溪水流入河流中,这种处理方法虽然使得养殖场的问题迅速解决,给场主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却扩大了污染区域,造成了河流的富营养化,浮藻、水草丛生,鱼类死亡,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2.4污水灌溉

目前,在农村许多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可以说污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村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水灌溉直接危及到污水灌溉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2.5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还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大量的煤渣,各种包装袋、果皮等。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加之村里没有固定的集中的垃圾堆,人们为了处理方便习惯地把垃圾往河里倾倒,根本不考虑减少污染的问题。致使我国农村不少地区的小溪和河流变成了黑河。不少地方的饮用水源也都受到了污染,不少景区、景点周边的水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措施办法

3.1提高乡镇企业的污水治理水平

对乡镇企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限期治理那些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对不能达到治理目标的工厂要坚决关、停、并、转,以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切实对乡镇企业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并新建一些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比如地下渗滤场、稳定塘、人工湿地以及各种类型的土地处理系统。提高企业的污水治理技术,减少企业污水对农村水环境的直接污染。

3.2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加强土壤和化肥等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采用高效、复合、缓效新的化肥品种;增加有机复合肥的使用;加强造林、植树、种草,增加地表覆盖,避免水土流失以及谁料流入水体或者渗入地下水;加强农田工程建设,防止土壤以及和肥料流失。这些措施还有有效防治化肥污染。防治农药污染的对策主要有: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油剂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业,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量的新农药;完善农药的运输与使用方法,提高施药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3.3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

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加强和改进对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改进清除方式,例如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池,即养殖场建立沼气池,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从而避免与场主私人利益的过大冲突、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环保条例。

3.4发展节水型农业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年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80%。节约灌溉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同时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随排灌水的流失,从而减少其对水环境污染。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有:大力推行喷灌、滴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定额,减少输水损失,实行科学灌水。

3.5提高村民意识保护水环境

各村建立固定的垃圾堆,并且及时分类处理,不要将垃圾统一又倒人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塑料袋和纸屑也不宜采用焚烧;各村部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关于环保的知识讲座,并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贴出宣传画),向村民讲述环保的重要性,使村民真正懂得保护环境等于保护他们自己,并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使用肥皂,少用洗衣粉,减少水中磷的污染。

4、结论

总之,目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对农村水污染的问题还不够重视。实际上,农村的水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地下水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将危害几代人,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亚于洪灾、旱灾和疫情。有关部门如果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将会造成比城市水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局面。喝上、用上洁净水、有效的保护水环境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在这里呼吁:每个社会公民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严峻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法律、政策、科技综合手段,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积极改善农村的水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6 11:34:44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技术研究

水——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呼唤水环境的优化。本文结合实例,在分析农村水体污染成因的基础上,对农村水体污染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这对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原因分析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流入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受到了污染。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天然过程而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从而引起水体的水质、生物质质量恶化。水体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对工业、农业、渔业产生危害,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1.1 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的毒性和污染危害较严重,且在水中不容易净化。随着镇、村工业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冶金、建材、化工及食品工业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农村,大量污水直接排入,给农村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如贵池区梅街镇的铺庄村,过去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福建紫金矿业落户该村后,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力,该村中间的铺庄河水体及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昔日河中鱼虾成群,岸边植物茂盛,如今水体混浊、两岸寸草不生。经环保部门检测,水体中砷及氰化物严重超标,水体污染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村民不得不到几公里外拉水饮用。梅街镇峡川村的峡川水库,因上游开采硫铁矿,导致水体至酸性,PH值达到3.5,下游近千亩农田灌溉得不到保证。

1.2 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一是洗涤污染。新农村建设初期,由于水源利用方式比较原始,大都在河塘中洗涤,污垢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村庄周边池塘及小沟经常出现水体漫混浊,呈黄绿色以及黑色的现象。二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农村公共设施落后,饲养家禽及牲畜大多散养,圈养的不多,禽畜粪便散落村庄;大部分均有露天的厕所,如遇连阴天气,厕所粪便极易漫溢,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血吸虫病疫区加速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通过调查发现,集镇、村庄等人口集中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影响十分严重。贵池区马牙镇现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每年到枯水季节,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下游河段居民已无法在河中洗涤,更谈不上饮用了。河流上又造成的水体污染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存,保护水资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3 农村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污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1.4 其它污染

农村水体其它污染主要有生活垃圾的污染、病死禽畜污染、生产生活废品的污染等,通过对贵池区牌楼镇近1个月的生活垃圾运输统计分析,该镇常住人口3000人,每天拖运生活垃圾约3吨,初步测算,人均每天生活垃圾1.0公斤左右,由于农村都没有建垃圾处理场,90%垃圾均通过河流水体排至下游。病禽畜对河流的污染也不可小视,通过调查发现,村庄集镇河流经常出现病死家禽畜尸体。生产生活废品,主要是农膜、塑料编织袋、农药瓶以及包装盒等,这些废品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对土壤也长期造成污染。

2 防治对策

水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农村水体污染防治必须着眼于大系统,必须按区域或流域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消除水体污染,从根本上治理水体污染。

2.1 继续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211”生态建设工程,推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创建,切实让农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农村水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

2.2 严把“绿色门槛”

从源头上防控水源污染,消除结构性隐患,促进各类园区建设,引导更多的项目退城入园、退村入园,坚决遏制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与蔓延。同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促进村镇的规划和建设。

2.3 切实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

结合流域区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既满足当代和本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以及其他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尤其要加快饮用水源的综合防治。要合理划分水功能区,落实防护措施。督促水源利用企业依法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合理选址,尽量降低污染风险和影响,确保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安全。

2.4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正确引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介绍有机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积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植和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经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减轻面源污染,缔造区域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2.5 全面实施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

严厉打击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界定水环境保护与恢复责任,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水污染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逐步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6 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争取和利用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着力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基础工程,使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技术研究

水——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呼唤水环境的优化。本文结合实例,在分析农村水体污染成因的基础上,对农村水体污染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这对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原因分析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流入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受到了污染。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天然过程而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从而引起水体的水质、生物质质量恶化。水体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对工业、农业、渔业产生危害,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1.1 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的毒性和污染危害较严重,且在水中不容易净化。随着镇、村工业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冶金、建材、化工及食品工业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农村,大量污水直接排入,给农村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如贵池区梅街镇的铺庄村,过去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福建紫金矿业落户该村后,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力,该村中间的铺庄河水体及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昔日河中鱼虾成群,岸边植物茂盛,如今水体混浊、两岸寸草不生。经环保部门检测,水体中砷及氰化物严重超标,水体污染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村民不得不到几公里外拉水饮用。梅街镇峡川村的峡川水库,因上游开采硫铁矿,导致水体至酸性,PH值达到3.5,下游近千亩农田灌溉得不到保证。

1.2 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一是洗涤污染。新农村建设初期,由于水源利用方式比较原始,大都在河塘中洗涤,污垢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村庄周边池塘及小沟经常出现水体漫混浊,呈黄绿色以及黑色的现象。二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农村公共设施落后,饲养家禽及牲畜大多散养,圈养的不多,禽畜粪便散落村庄;大部分均有露天的厕所,如遇连阴天气,厕所粪便极易漫溢,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血吸虫病疫区加速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通过调查发现,集镇、村庄等人口集中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影响十分严重。贵池区马牙镇现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每年到枯水季节,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下游河段居民已无法在河中洗涤,更谈不上饮用了。河流上又造成的水体污染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存,保护水资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3 农村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污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1.4 其它污染

农村水体其它污染主要有生活垃圾的污染、病死禽畜污染、生产生活废品的污染等,通过对贵池区牌楼镇近1个月的生活垃圾运输统计分析,该镇常住人口3000人,每天拖运生活垃圾约3吨,初步测算,人均每天生活垃圾1.0公斤左右,由于农村都没有建垃圾处理场,90%垃圾均通过河流水体排至下游。病禽畜对河流的污染也不可小视,通过调查发现,村庄集镇河流经常出现病死家禽畜尸体。生产生活废品,主要是农膜、塑料编织袋、农药瓶以及包装盒等,这些废品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对土壤也长期造成污染。

2 防治对策

水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农村水体污染防治必须着眼于大系统,必须按区域或流域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消除水体污染,从根本上治理水体污染。

2.1 继续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211”生态建设工程,推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创建,切实让农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农村水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

2.2 严把“绿色门槛”

从源头上防控水源污染,消除结构性隐患,促进各类园区建设,引导更多的项目退城入园、退村入园,坚决遏制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与蔓延。同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促进村镇的规划和建设。

2.3 切实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

结合流域区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既满足当代和本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以及其他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尤其要加快饮用水源的综合防治。要合理划分水功能区,落实防护措施。督促水源利用企业依法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合理选址,尽量降低污染风险和影响,确保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安全。

2.4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正确引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介绍有机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积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植和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经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减轻面源污染,缔造区域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2.5 全面实施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

严厉打击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界定水环境保护与恢复责任,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水污染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逐步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6 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争取和利用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着力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基础工程,使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技术研究

水——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呼唤水环境的优化。本文结合实例,在分析农村水体污染成因的基础上,对农村水体污染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这对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原因分析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流入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受到了污染。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天然过程而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净能力,从而引起水体的水质、生物质质量恶化。水体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对工业、农业、渔业产生危害,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1.1 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的毒性和污染危害较严重,且在水中不容易净化。随着镇、村工业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冶金、建材、化工及食品工业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农村,大量污水直接排入,给农村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如贵池区梅街镇的铺庄村,过去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福建紫金矿业落户该村后,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力,该村中间的铺庄河水体及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昔日河中鱼虾成群,岸边植物茂盛,如今水体混浊、两岸寸草不生。经环保部门检测,水体中砷及氰化物严重超标,水体污染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村民不得不到几公里外拉水饮用。梅街镇峡川村的峡川水库,因上游开采硫铁矿,导致水体至酸性,PH值达到3.5,下游近千亩农田灌溉得不到保证。

1.2 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一是洗涤污染。新农村建设初期,由于水源利用方式比较原始,大都在河塘中洗涤,污垢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村庄周边池塘及小沟经常出现水体漫混浊,呈黄绿色以及黑色的现象。二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农村公共设施落后,饲养家禽及牲畜大多散养,圈养的不多,禽畜粪便散落村庄;大部分均有露天的厕所,如遇连阴天气,厕所粪便极易漫溢,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血吸虫病疫区加速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通过调查发现,集镇、村庄等人口集中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影响十分严重。贵池区马牙镇现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每年到枯水季节,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下游河段居民已无法在河中洗涤,更谈不上饮用了。河流上又造成的水体污染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存,保护水资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3 农村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污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1.4 其它污染

农村水体其它污染主要有生活垃圾的污染、病死禽畜污染、生产生活废品的污染等,通过对贵池区牌楼镇近1个月的生活垃圾运输统计分析,该镇常住人口3000人,每天拖运生活垃圾约3吨,初步测算,人均每天生活垃圾1.0公斤左右,由于农村都没有建垃圾处理场,90%垃圾均通过河流水体排至下游。病禽畜对河流的污染也不可小视,通过调查发现,村庄集镇河流经常出现病死家禽畜尸体。生产生活废品,主要是农膜、塑料编织袋、农药瓶以及包装盒等,这些废品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对土壤也长期造成污染。

2 防治对策

水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农村水体污染防治必须着眼于大系统,必须按区域或流域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消除水体污染,从根本上治理水体污染。

2.1 继续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211”生态建设工程,推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创建,切实让农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农村水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

2.2 严把“绿色门槛”

从源头上防控水源污染,消除结构性隐患,促进各类园区建设,引导更多的项目退城入园、退村入园,坚决遏制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与蔓延。同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促进村镇的规划和建设。

2.3 切实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

结合流域区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既满足当代和本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以及其他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尤其要加快饮用水源的综合防治。要合理划分水功能区,落实防护措施。督促水源利用企业依法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合理选址,尽量降低污染风险和影响,确保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安全。

2.4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正确引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介绍有机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积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植和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经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减轻面源污染,缔造区域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2.5 全面实施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

严厉打击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界定水环境保护与恢复责任,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水污染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逐步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6 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争取和利用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着力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基础工程,使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6 13:05:24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

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老矿山生产建设不重视环保,环境欠帐较多。近年来,对迅猛发展的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无环境保护设施,加剧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由于矿山企业星罗棋布,分布广泛,造成的环境影响面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的污染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1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大量的采矿活动及开采后的复垦还田程度低,使很多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矿石私挖滥采,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特别典型的是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床,漫山遍野地露天挖矿,使山体植被与含有植物养分的腐植土层及红色粘土层被大量剥光,土地已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有些冶炼企业产生的尾砂,在不经过任何处理情况下大量排放。按离子型稀土品位0. 08 % ,矿体平均厚度6m ,其采出矿石的稀土回收率70 %计算,生产1t (92 %)稀土所损失的植被表面积160 m2 ,产出尾砂1200m3 。按此推算我国南方各省到1999 年底累计生产20 万t 离子型稀土,植被表土破坏面积为4. 8 万亩,产出尾砂体积2. 4 亿m3 。矿区要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国土地复垦近几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一些国有重点矿山企业和个别地方国有企业,做的比较好。但绝大多数地方国有矿山和小型矿山根本不搞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与因开采而破坏的面积相比,相差甚远,总的复垦率不到10 % ,主要原因是法规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力,资金难到位,历史欠帐很多。


1. 2  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塌陷、岩体开裂、山体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凡煤矿采用壁式采矿法,金属、非金属矿采用崩落采矿法均会引起大面积的采空区地面塌陷,使房屋开裂,道路下沉,铁路、水利等工程设施遭到破坏,庄稼无法耕种,电力、通讯线路故障时有发生;在建材矿山和金属矿山等露天采矿场,采场剥离地表造成边坡不稳,地压失去平衡,导致危岩崩落,山体滑坡;由于地下水开采和矿山疏干排水的影响,采空区地表发生岩溶塌陷,形成许多塌坑,甚至是塌陷群,严重的会形成长百余米、宽数十米的不连续的塌陷带;由矿山开采权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3  工业固体废弃物成灾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主要有煤矸石、冶炼渣、粉煤灰、炉渣、选矿生产中产生的尾矿等。这些废石排放后残存堆积于矿区附近,侵占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现仅全国金属矿山堆存的尾矿就达到了50 亿t 。煤矿生产的矸石量约占产量10 % ,每年新产生矸石约1 亿t 。绝大多数小矿山没有排石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砂随意排放,不仅占用土地,还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形成泥石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无证开采治理整顿的力度,经过整顿,大部分无证采矿点已经撤离,但大量的废渣废石却留在了矿区,成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


1. 4  水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一方面,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水源的破坏比较严重,由于矿山地下开采的疏干排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疏干漏斗,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以致水源枯竭或者河流断流。另一方面,矿山企业和选矿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我国国有大、中型选矿厂对选矿废水的处理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达标排放、零排放的企业为数不多,一些中、小型选矿厂,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大多数没有水处理装置,选矿废水不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污染了水质和土壤。有色金属选矿厂中的排放废水不但含有重金属离子,而且还含有硫、磷等有机物,污染了区域内的水资源和土质。黄金矿山选矿,剧毒的氰化物以及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大量排放,污染了矿区周围的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农田,对环境危害极大。硫铁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石经雨水冲洗后变成酸性水,污染河流和农田。根据对安徽省两淮矿区的取样分析,矿区附近地表水感观性状一般较差,普遍存在化学污染,个别地段还很严重;地下水中五项毒物和重金属离子普遍检出,局部地段个别组份超标严重;土壤中氟、砷、汞、铬、铜、镉等普遍超过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


1. 5  空气污染


    一些地方小煤矿滥采乱挖,随意堆放,造成煤炭自燃,形成地下火龙,煤炭自燃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洗煤厂排放的煤尘、焦化厂及土焦厂的油烟、水泥厂的岩尘等,黑烟冲天,尘沙弥漫,空气呛人,对周围的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  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 1  依法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


    各级政府及有关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强化人们的矿区生态保护意识,摒弃“先破坏,后治理”靠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不等价交换等短期的经济发展。整顿矿业秩序,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取缔无证开采,关闭开采权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企业效益差的矿点,逐步使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河南省从2004 年起对全省铝土矿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这次整合,将要统筹资源配置,凡规模较小的探矿权、采矿权到期后将有偿向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先进的重点氧化铝企业如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等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国有矿山及重点氧化铝企业的资源保障程度。


2. 2  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矿产品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或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业,开发区污染防治产品系列,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从根本上减少资源利用中的污染物排放。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阳泉矿,开发研究出“剥离—分类采矿—土地复垦—环境治理”一体化采矿生产工艺技术,即根据矿区地质特点,在传统剥离采矿的基础上,改进拨土采矿工艺,采取分步剥离、分类采矿和资源回收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剥离开采,综合利用耐火粘土、铁矿、高岭石及建筑原料等多种矿产品资源,回采率达到92 %以上。


2. 3  实行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政策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和个人能有效地、自觉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 4  加大对矿山科技进步的投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


  目前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化,生产规模不经济,要逐步实行改革强制化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政策,努力提高矿山开采水平,更新改造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矿山企业采选三率指标,降低能耗,减少采矿过程的损失,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减轻破坏的重要措施。


2. 5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管理


     各矿区应设立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活动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机构,把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快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重建的速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要把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项目纳入建设总投资预算,将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费纳入成本,不欠或少欠新帐,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保护区相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通过开展尾矿干法处理,研究建成了洗矿泥浆压滤处理系统,将滤饼用于采空区回填复垦,解决了复垦缺土难题,截止2003 年已成功利用滤饼复垦采空区13. 3 公顷。


2. 6  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制度


    新建矿山及矿区,应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先评价,后建设。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矿山一律不予审批,从根本上消除今后的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 7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对所有矿山生态环境开展调查评价,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档案和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开展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对新建矿山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使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把美好的家园留给子孙后代。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6 20:27:33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关于加强我县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思考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矿山环境整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业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是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我县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坡陡沟深,地形复杂,县内主要矿产有莹石、矿泉水、蒙脱石粘土、饰面花岗石、石英岩、建筑用石料和砖瓦用粘土。到2005年底,全县正在开采和已关停的矿山共86个(正在开采矿山46个,已关停矿山40个),其中砖瓦粘土、蒙脱石粘土矿山29个,建筑石料、石材、莹石矿山54个,砂场、矿泉水、浮选厂各1个。各类矿山企业46家,年矿产值 1635万元。从生产规模看,年开采量不到1万吨的37家,占全县矿山企业总数的80.4%,年开采量超过10万吨的只有3家;从矿产品的销售市场看,41家矿山企业销售市场在本县,占全县矿山企业总数的89.1%;从开采的矿种来看,44家矿山企业是开采经营普通建筑用的砂、石、粘土,占全县矿山企业总数的95.6%;从矿山分布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用石料、石材、莹石等矿山,这类矿山大都分布在凝灰岩出露区,地形陡峭,表土层较薄,植被矮小。这类矿山一般是小型不规则露天开采型。因开采损毁地表山体、表土层和植被,岩石裸露,开采后形成陡坡和大坡度开采宕面,岩石边坡以滑移、崩塌型破坏形式为主,高度一般为8-20米,采空区凹凸不平。另一类是砖瓦粘土、蒙脱石粘土矿山和采砂场,它们分布在丘陵地带,地势平坦,高差不大,表土层较厚,一般为杂草疏木林或耕作区。矿山通常也是小型不规则露天开采型。开采时损毁地表山岳的表土层和植被,土体裸露,但矿山底板较平整,开采后没有土质边坡,可通过复垦利用矿地。
    二、矿产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其原因
    (一)影响
    1、破坏自然景观。我县矿山点多面广,开采不规范,并且一般都是露天开采,对山体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部分矿山位于自然保护区、名胜区、交通干线或城镇周围,矿产的开采严重影响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占用和破坏土地。矿产开采不仅破坏了地表的植被,而且还破坏了表层土壤。大多数露天开采的矿山,因未将剥离的表层土壤预留存放,导致无法利用原有表层土进行复土。特别是砖瓦用粘土类矿山的开采,取走了表层土,使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
    3、诱发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作业不规范,没有遵守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式开采的规定,造成边坡坡度大,基岩裸露,危石和残坡积物未作处理,废石料(渣)随处堆放,导致局部山坡失稳,很容易诱发矿山局部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原因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这就有力推动了矿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但是,发展不一定就必须破坏,仔细分析矿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因还是多方面的。一是规划不够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要有一个统一完善、详细具体的规划,要按照规划进行适度合理开发。但是,当前,无序开发、不合理开发、破坏性开发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法规不够完善。涉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较多,但多数为客观的指导性条款,操作性不强,实际运用难,导致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缺乏具体依据。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环境保护、边坡稳定、植树造林、土地利用等多个领域,这项工作开展牵涉到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公安、安全生产等多个部门,由于各自的责、权、利存在交叉,给管理造成较大困难。四是思想意识有待提高。业主重开发利用轻保护治理的思想根深蒂固,把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缺乏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存在只有开发矿产资源,没有治理保护的现象。
    三、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对策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当由企业、政府共同参与,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承担主要的治理责任。但是,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努力使全县的矿产业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1、有的放矢,用行政手段依法进行监管
    一是要建立健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体系。认真实施《磐安县矿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并将主要目标纳入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县政府领导下,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列入相关部门和乡镇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努力贯彻落实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签订矿山生产自然环境治理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确保现有生产矿山企业履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义务。
    二是要制定主要公路、河流和旅游线路保护目标。在县内重要河流沿岸,矿山企业尾矿及废石弃置,必须按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方案要求处理。国道、省道和重要旅游线路两侧300米距离或直视范围内,禁止新办采矿点,对已建矿山实行关、停、转、迁措施。露天采场必须距县城规划区周边500米以上,距乡镇300米以上。重要输电线,通讯线路和国家测量标志等地的采矿活动,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条例执行避让,留足安全隔离带。严格控制矿山废弃物的排放,鼓励选矿用水的封闭循环使用。积极推广无粉尘、无废料的“绿色生产”工艺,尽力减少对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制订开采区和其他限采区域内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景点、景观等保护方案。
    三是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系统。全县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复垦还绿等,必须按《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定执行。严格划定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引导现有矿产企业向开采区聚集,限制限采区的矿产开采,杜绝禁采的矿产开采。对已开采的矿区进行复垦或绿化,并努力实现近期矿山复垦或恢复植被率达到40%,远期达到80%以上的目标,从而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从基本得到控制到实现全面好转的良好局面。
    2、加大投入,用经济手段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据核算,我县矿山治理成本高达60元每平方米,而治理资金仍以政府投资为主,集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已成为矿山治理的瓶颈制约因素。想要解决这个困难,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一是从采矿权有偿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二是积极利用矿地,将矿山可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由开发业主负责生态环境治理;三是主动争取上级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开展矿产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四是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整理、工业区建设相结合。
    3、推行市场经济运作,成立矿山治理投资公司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通过成立专门从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可以对治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更为有效的治理。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6 20:41:54

 5   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17188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