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名、致歉、随想
“五一”我和部分寨牙知青回靖县,一路风尘,感慨良多,也拍了一些照片。回来以后打算分别整理了,分主题贴到网上。于是以“寨牙知青返乡纪实”为名,发表了几个专题。其一“渠江魅影”是想表达靖州文化的标志特征。中国的文化传统常以流域划分,因为水是古代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江河是物质流通、运输的主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象征。其二“古城遗踪”是想表达靖州悠久的历史和曾经拥有的繁荣。其三“寨牙风光”表达了我对寨牙山水的热爱,那山、那水已经深深可在我的记忆中。写到第四部分“乡里乡情”时我发现自己是力不从心。那么多知青返乡,同学们和社员们的感受何其丰富,场面何其动人。以我一支陋笔,一个镜头怎么也无法表现出来。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该文稿不能用“纪实”,只宜叫“拾零”。故今天都作出改正,并向大家致歉。
三个月前考虑到自己行将退休,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用年终奖金一下子购了两部照相机(至今尚未掌握好操作方法)。两个月前一位版主告诉我说网上没有寨牙知青的文章,希望我发动一下,让大家积极参与。我离群索居,和知青们联系不多,没有发动能力,只能自己带头,身体力行,于是开始在网上发表点东西。回想当初,照片不会处理,文稿不会修改,出过不少笑话。不过君子不负人之托,我还是勉力为之。20天前,T哥告诉我寨牙知青的这次活动,邀我同行。我当然很是高兴,一则是了愿,回乡看看;二则是农友相聚,回味那段情感;三则是试试相机,拍一点东西。
此次寨牙知青返乡活动是由深圳的寨牙知青们发起和筹备的,他们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活动非常丰富,过程也十分完美,令人回味。一路之上,我听到其他队的知青讲了许多当年在农村的故事,非常感人,我被深深的打动。我想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上品文章,我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回想我当年在乡下的时候,虽然也经过一些事,却很少用心去体验。有人说我比较乐观,其实何言乐观,无非是会逃避现实罢了。我是一切不愉快的事尽量不去想,一切我无法改变的事尽量不去操心,心静自然凉。当然这也许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基于此,这次回去看到农民的生活在基本解决温饱后还有许多困难,看到瘦弱的队长拖着一条病痛的腿不能站立;看到年迈的老会计发出无奈的长叹;看到那些天真的农村孩子,我内心有许多的震撼。但是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所能做的就十分有限,何况老矣!于是我对寨牙的年轻的乡领导说,寨牙的未来和希望就靠他们了。这可能是我这次说过的唯一一句倚老卖老的话,却也是寄予我厚望的心愿。
感谢创建和支持知青网的同学们,你们为知青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休闲的平台,也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