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后,他走上了大学讲堂
吴东凯,65年初中毕业下放零陵地区,后转点到浏阳张坊,从零陵到浏阳,在乡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务了十年农,直至75年招工到长沙市日杂公司。
我从常德转点到浏阳,与他在一起,从相识到相知。
有些老知青在乡下干了些年份,招工无望后,总想找点别的什么出路,比如学木工,比如我走上了养蜂之路。但他却心如止水,成天在队里出工,与村上人打成一片。他逢人总是一副笑脸,从未见他抱怨过什么,哪怕是招工无缘,上学无份,哪怕是终日劳累,口袋干瘪。到了那种地步,他居然还热心于组建大队共青团。
当时不少江永老知青转点到浏阳,都利用当地木材资源学起了木工,他此时才被“逼着”学了一些锯、刨、砍的工夫,做了一些简单家具。多年的乡下生活脱不掉他身上的学生味,他的心思似乎不在学什么手艺。每天晚上总是独自在煤油灯下读书。
回城后,他从一名普通的维修木工干到了公司办公室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自学考试,硬是一门门过关,拿到了汉语言专业文凭。
命途多舛,他同样逃避不了下岗的命运。怎么办?他上有年老的父亲,下有还在读初中的女儿。此时他的那张文凭帮了忙。他觉得自己是个当老师的料,于是去考了个教师资格证,去找一些学院问要不要代课老师。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个学院看上了他,要他教政治、中国革命史,教大学的几乎所有公共课。他于是每天晚上备课到深夜,第二天现炒现卖。由于文化功底深厚,同时操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上一副高级教授的模样,居然还蛮受学生欢迎。一炮打响后,有好几个院校凡临时缺老师,一个电话,他即夹着讲义去“救火”。
有一次,某学院电话,问他能不能教中国服饰史。他一听懵了,他平时服装店都不愿进,对此毫无研究,更无兴趣。但他没有回绝,他问电话那头有不有教科书,得到肯定回答后,他满口接下了这一单“买卖”。他拿着书连夜备课,次日在讲堂上煞有介事地讲授起来,学生们居然听得有滋有味。
有时,他还在国内飞来飞去,到外地授课,那是一些正规老师不愿去的地方。由于他普通话标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地学生普遍反映吴老师的课讲得棒,都以为他是干了几十年的资深老教授呢!
落笔至此,回想起我在养蜂途中过三峡时,看到两旁峭壁石缝中生出的孤树独枝。我想,吴东凯,不就是那峭壁石缝中的独枝孤树吗?面对肆意的江风苦雨,尽管枝叶被吹打得东倒西歪,但根系石缝从不屈服,始终与命运作顽强抗争。
他矢志不不渝的事迹被记者挖到了,刊登在去年十月的晚报上,当然没有我的这些独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