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草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上山下乡”运动方兴未艾,曾经有数千学业未竟的年轻人抛家别母,陆续从省城长沙、靖县、洪江等地来到湘西南边陲一隅的靖县山乡。他们满怀革命豪情,决心到“广阔天地炼红心”,发誓把“一生交给党安排”。
飞山脚下,渠江之滨,他们和当地的山民们一起耕作、收获。很多人在那里耗去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历尽了难以言状的生活上的艰辛和精神上的磨难。其间不断有人病退、转点、招工、招生。很多年过去了,除极少数人留守当地,或是长眠异乡外,绝大部分人都离开了这方曾经抛洒过青春的汗水、欲忘又实难忘、总是叫人牵肠挂肚的热土。
又是草长莺飞,万象争荣。每年这个时节,总会有人约上几位当年的知青朋友,或远足,或品茗,谈论的话题总离不了那一段历史,追忆并不如烟的往事,感怀韶华不再的青春。
是的,他们忘不了那段如磐的岁月,忘不了那里曾经朝夕相处、悲喜与共的知青兄弟姐妹,忘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忘不了那里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毕竟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在那里度过的啊!
有人说,这一辈人的经历是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回。确实如此,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们之中很多人是共和国同龄人,亲历了上山下乡、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共同感受着共和国异动的脉搏。除少数人通过机遇和自身的努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外,大部分人回城后由于缺乏学历和技能,仍在社会下层挣扎,好不容易学到一点谋生的技能又逢改制下岗,该赶上的都错过,不该有的却偏偏赶上了,他们是真真正正尝够了做人的滋味。
他们其实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人,岁月蹉跎,尽管他们如今已是两鬓渐生华发,老脸爬满皱纹。几十年来,他们从来没有因为遭遇不公而沉沦。他们淡物重义,他们积极进取,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乐观态度无时不刻都凝聚着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把人字大写在天地之间!
要感谢湖知网给了他们一个重新涣发青春的舞台,使他们晚年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寄托,使他们能纵情地在自己的乐园里倾诉交流。一年多来前前后后有不少朋友登陆上来,欢聚之余,他们张着昏花的老眼,笨拙地敲着键盘,克服种种困难,写出了一篇篇情感灼热、生动传神的好文。这些文章风格各异、质朴实在,从各个角度真实地叙述那段非同寻常岁月的经历和心路,读来感人至深。
还要感谢网友李政协和乡音,是他们最先用真挚的语言建议将乐园里的文章汇集成书,才促成了这个设想和共识。
特别要感谢网友犟牛、燕归来夫妇,是他们倡导和慨然出资,并积极为此奔波,才使这个设想和共识能顺利付诸实施。
更要感谢各位作者和编委,是你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才使《靖县知青文集》如期付梓,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
这是知青自己出的书,他们中间少有专业人士,全凭着热情和智慧在运作,难免有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相信每一位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他们那颗赤诚之心所感动。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辈人终归会老去,终归会消失,但是这段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必须要有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必须要留下一些真实的、值得后人思考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出《靖县知青文集》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再一次感谢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们!
编者
2007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