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楼
 
 
有关知青话题一些事
继《潇湘晨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知识青年返回第二故乡、反哺农村的大型活动报导之后,湖南“星沙之声“又搞了一个以当时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主题的专栏节目。邀请部分知青座谈他们过去的生活中发生一些故事
用老知青郭晓明先生的一句话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题,是故事的富矿”围绕这个话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说事、费力不讨好是必然的。已前不少媒体在这个上面做过文章,但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或者总是受到一种无形的局限。
多年以来,每当知青们谈到过去在下乡的时候,总是有两种不相同的观点;一种是说在过去的时光(在上山下乡期间)是非常值得留恋的、受到的温暖和锻炼大于自己的付出、另外种观点是:自己在那个时候受到磨难、付出的代价太大,整整地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不管其说法如何,受当时文化教育的一代青年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用自己激情演绎一种时代的节奏。过去我们总是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某些社会上发生得少的事。但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他们认为历史总是“周而复始”的,同样的事情会因为人们的认识和冠名而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想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是有许多人曾经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它说明了什么、它过去发生过没有、今后还会不会有?这种提问是有代表性的,围绕这个问题各式各样的意见都有。有的甚至很偏激
讲故事、受众有限、泄情绪、与事无补。下过乡的知青们几十年来总是用各种方式向人们倾诉,说来道去的还是那么几句老话,于是人们把它叫做“知青情结”。围绕这两个字和知青们回城几十年来又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大家又把它看作是“知青情结”的体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在新中国延续三十来年,多达五千万热血青年,涉及三千万个家庭的这样一个“运动”它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精神在特殊年代的再现、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特别能奋斗性格的一种“诠释”。
“情也好、结也罢”既然如此,它就要得到解脱和释放。
上山下乡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三十多年、前后多达五千多万人参与、涉及到二千多万个家庭的这样一个运动。它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精神在特殊年代的重现、是一种特殊时代激化的反映。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以往时期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十几世纪修造金字塔的技工、公元前二百多年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公元五百多年挖掘运河的劳工。几乎在人类社会活动各个时期都有过这种现象的反映。今后它仍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社会的每一个转型期,有的人会得到一些、有的人会失去一些,得到和失去的本身并不代表什么。
知识青年这样一个群体,能够经历社会多个转型阶段,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宝贵的财富。要讲的故事也属于那种“不讲白不讲、讲达不白讲”的那种事。对于横挑竖剔的那些人只能认为不是白痴就是混蛋。
知识青年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失去的太多,应该得到社会的认知,应该有充分的话语权。
我们讲故事。
 
 
                                                                              秋虫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