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DV通道,这就是湖南知青的公共频道。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视频】★cctv走遍中国·敦煌[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307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视频】★cctv走遍中国·敦煌[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11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5.追踪野骆驼

“敦煌有野骆驼!”

    这条消息是《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敦煌时,无意中听到的,这激发了我们强烈的采访意愿。

    一百多年前,人们认为野骆驼早已消亡,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的罗布泊发现了野骆驼的踪迹,后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调查,才摸清了野骆驼的生存情况。

    由于野骆驼生活的区域都在杳无人烟的沙漠戈壁,没有充足的准备和必要的装备,是万万不能进入到处是死亡陷阱的戈壁滩的。

    《走遍中国》摄制组采访时,恰好赶上自然保护区的秋季巡查,在征得保护区管理局同意后,我们与巡查队一起上路了。

    西湖自然保护区有6600平方公里,占敦煌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内陆湿地和荒漠化是保护区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湿地和荒漠中,生活着野骆驼、鹅喉羚、大天鹅、白鹳、大鸨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7种。

    每年春秋两季,西湖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就要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地区,搜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关数据,尤其是野骆驼的生活状况。

    野骆驼是十分珍稀的野生动物,现在世界上只有800多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野骆驼的正式名称叫野生双峰驼(Bactrian),它们分布在蒙古国的阿塔山和中国的新疆、甘肃等地的沙漠戈壁上,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已经把野骆驼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在保护区管理局的展览厅内,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野骆驼的标本。

    野生双峰驼(Bactrian)采访: 这是2002年的3月2号,我们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巡逻的时候,发现它正在产羔,当时过去一看,骆驼也看见了,它正卧着,起不来了,正产羔。马上组织人往市区救护中心,准备抢救。大约走了一百多公里路,母驼产羔没有产下来,它就死了。这样我们就做了骆驼标本。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吴三雄

    从外观上看,野骆驼的驼峰很小,驼掌丰满宽大,身上的驼毛呈棕黄色,似乎与家骆驼没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人工饲养牲畜——家骆驼,骆驼善于在沙漠中行走,可以十几天不吃不喝,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号。不少人认为,它们与野骆驼没有什么区别,野骆驼就是生活在野外的家骆驼。

    实际上,从1883年俄国探险家在中国罗布泊发现第一张野骆驼皮开始,这种争论就没有停息,直到70年后,人们根据收集到的野骆驼皮进行DNA测定,证明野骆驼比家骆驼多了三条基因链,这才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可别小看这三条基因链,它决定了野骆驼与家骆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而我们人类也仅仅比黑猩猩多了五条。

    大漠深处的西湖保护区周围设立了一些常年驻守的保护站,这对于及时观察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情况,防止自然和人为的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保护站的第二天清晨,这次我们称之为追踪野骆驼的巡查行动正式开始。

    保护区许多地方生长着旺盛的胡杨林,胡杨是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乔木,它的根系特别发达,只要地下水位高于六米,胡杨就可以生存。在胡杨林里,还夹杂生长着红柳、骆驼刺、盐穗等野骆驼喜爱的植物。

    采访:  这一片就是我们保护区骆驼刺和胡杨共生比较典型的一块,这是野骆驼的主要觅食区。野骆驼主要吃骆驼刺还有芦苇,以及红柳。骆驼刺是多年生的半灌木。

    怎么能看出它是多年生的呢?

    你看它这是当年的,这是今年的,颜色浅一点的是去年的,这个比较沉一点的是前年的。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袁海峰

    在胡杨树和骆驼刺间杂的沙地上,保护区工作人员很快发现了野骆驼的蹄印。

    采访:  这块儿就进入野骆驼的重点保护区了。

    它这地儿(野骆驼)活动很频繁,咱们以前考察时见的野骆驼多吗?

    今天有幸可以看到。

    有幸能看到过?那么您以前在考察的时候见过吗?

    见过,这个戈壁过去,见过十三峰。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孙志成

    附近的红柳也生长旺盛,它们发达的根系紧紧地抓住流沙,形成了一个个高大的固化沙丘。

    队员观察  突然,负责瞭望的队员发出了信号,在我们东南五、六公里的地方,似乎有一个活动的物体。

    难道那是野骆驼吗?

    你那个里面看见了?

    有头,刚才看它还在动,缓缓地在动。

    摄影师连忙把镜头对准远方的红柳丛,但因为距离太远,摄像机的巡像器内看不到一点迹象。

    每个人的心跳都骤然加快,那个活动的物体,很可能是只单独行动的野骆驼。保护区管理局的袁海峰工程师与我们的记者一起,跳上越野车,前往那个方向察看。

    看似平坦的红柳丛,里面沙丘纵横,汽车在沙地上颠簸着,绕过一个个沙丘,朝发现异常情况的方向巡查,最后在一个连绵起伏的大沙岗前,越野车再也无法前进了。

    我们在的位置对不对?我们在的位置对不对?

    能不能走?

    我们还在看,我们还在看。

    不能走了就回来吧。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玉明

    那个活动的物体,慢慢消失在沙丘后面了。一个小时之后,越野车因为无法越过大沙岗,只好无功而返。

  

    我们远处观察看您,觉得好像很远,觉得(与那物体)还有两公里距离。

    还有两公里,最少两公里。

    这地儿以前发现过大型野生动物吗?

    以前发现过,在这片的西边。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袁海峰

    如果能在这次巡查中看到野骆驼,那将是我们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曾经有数十位记者深入新疆的罗布泊地区,但都没有拍摄到野骆驼的踪影。正是它们稀少的数量,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显得保护野骆驼极为迫切。

    几百万年前,野骆驼的祖先生活在北美洲的沙漠地带,其中一部分向南迁徙,逐渐形成了羊驼等南美洲特有的动物。另一部分越过白令海峡,进入亚洲中部定居下来,逐步进化为今天的野双峰驼,还有一部分骆驼祖先继续向西向南,在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单峰驼。

    大约在4000年前,人们开始驯化野骆驼。经过几千年的家化饲养,家骆驼在遗传基因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继续生活在沙漠戈壁深处的野骆驼,仍然保持着祖先的某些特征,成为今天陆地上唯一能够饮用咸水生存的哺乳类动物。

    巡查大队离开这片沙丘地,朝着保护区的核心部位前进,那里是野骆驼出没的地方。

    开路的越野车突然停了下来,他们似乎发现了什么。

    啥东西?

    这是骆驼睡觉,晚上睡觉在这儿卧,它晚上在这儿休息,在这儿睡。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袁海峰

    从野骆驼留下的痕迹看,它们停留在这里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几天前的某个夜晚,这群野骆驼游荡到这里,就栖息在这片戈壁滩上。

    采访:

    野骆驼它的夜间的栖息地也是在戈壁上?

    在戈壁滩上,不能在草丛里,草丛里容易遭到狼的袭击。它还围成一圈,大骆驼把小骆驼保护起来,还有一个骆驼,还有一个哨兵,还要放哨,侦查,如果有敌人来了,赶快集合起来就跑了。在戈壁滩上跑得快。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玉明

    在西湖保护区,狼是野骆驼唯一的天敌,巡查队员在不远的地方,果然发现了异常情况。

    在一片狼的杂乱脚印中,有一块来历不明的骨头。

    这应该说是个比较大的动物,大型动物。很硬的一块骨头,我们想是狼吃了,可能是骆驼的骨头。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王玉明

    奔跑的狼  这是一场发生不久的悲剧,一群凶残的狼围攻了一只弱小的骆驼!看到手里的骆驼骨头,每个巡查队员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行进的车队又停了下来,第一辆车在对面的土坡上发现了三只鹅喉羚。

  

    当地人管鹅喉羚叫黄羊,这是一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羚羊类动物,它们奔跑起来的速度达七十公里,连越野汽车也难以追上。

    一眨眼的工夫,这群鹅喉羚跑进了一片雅丹中。

    雅丹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峭的土丘。远古时代的河床受到水流的冲刷和风沙的侵袭,逐渐形成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土丘,地质学上称为雅丹地貌,当地人则叫它魔鬼城。在保护区范围内,有大约四百平方公里的雅丹群,已经被中国地质部门命名为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我们追踪到雅丹地貌边缘时,发现了鹅喉羚刚刚留下的脚印。

    采访:

    这是黄羊的脚印,这个是刚才疏勒河湿地那边看到的那三只的,也可能是那三只的,黄羊的方向是顺着雅丹地质公园这边过去。雅丹地质公园也是野骆驼、鹅喉羚的主要分布区、活动范围。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孙志成

    我们准备继续追踪时,突然发现放在皮卡车上的摄像机三脚架不见了。

    一辆越野车调转车头,沿着车辙往回寻找。

    三脚架是重要的拍摄工具,如果没有三脚架的支撑,摄像机就不能拍到清晰稳定的画面。由于急于追踪鹅喉羚,越野车开出戈壁滩上的最高时速,三脚架一定是那个时候颠掉的。

    三公里后,我们找到了躺在戈壁滩上的三脚架。

    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

    在巡查队员全力推动下,第一辆汽车终于冲上了沙坡,但第二辆越野车就没那么幸运了。

    经过七、八次全力冲击,汽车终于陷进松软的沙子,一动不动了,水箱也开了锅。司机只好收集队员们的饮用水,冷却那滚烫的发动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越野车重新选择了一条道路,在队员们的欢呼声中,一鼓作气冲上了沙坡。

    下午四点钟,好不容易从沙海的重围中突击出来的巡查队员,又累又饿,找了块平坦的地方开始午餐。

    由于地处保护区的核心区,不能生火做饭,大家只好以干粮充饥。

    一个队员似乎发现了什么。

    哎,那儿冒烟呢,是不是骆驼在跑啊?快快,快拿三脚架!

    哎,就是就是。

    快快,上高处,上高处!

 

 

    远处的戈壁上腾起一阵烟雾,有经验的队员们说,只有野骆驼奔跑起来才会趟起这么大的烟尘。野骆驼的嗅觉十分发达,能闻到五、六公里远的气味。一定是它们觉察到我们的存在,才仓皇逃走的。

    摄像机的镜头一直对准那团烟尘,那是野骆驼奔跑的地方!

    但是,烟尘里渐渐出现了汽车的影子!

    这里是保护区的腹地,不会出现巡查队以外的车辆,唯一的可能就是盗猎者偷偷进入了保护区。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保护区成立以来,反盗猎一直是巡查队员的重要任务。

    一个小时之后,当丝毫没有觉察的汽车开进埋伏圈时,巡查队员一拥而上,把对方团团围住。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从车里走下来的竟然是《走遍中国》的另一个摄制组!

  

    “哈哈,自己人!哈哈……”

 

    原来,他们拍摄的内容是大漠深处的风凌石,经过保护区管理局的批准,他们也来到这里拍摄。因为保护区没有手机信号,所以一直无法与我们联系上。

    队员们又惊喜,又有几分失落。原以为会拍摄到野骆驼的镜头,或者抓获几个盗猎分子,结果却遇到了自己人。

    就在两个摄制组分开后,巡查队员发现了极为严重的情况。

    由于路途颠簸,车上的水桶颠破了,维持我们生命的淡水所剩无几。

    没有了淡水,就意味着死亡的阴影已经到来。带来的瓶装水为开锅的汽车用去了一些,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而这里远离保护站,也不可能及时补充。

    天色擦黑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预定宿营地。

    就在大家忙着搭帐篷埋锅做饭时,远处的摄影师又喊叫起来。

    这是一条与沙漠颜色十分相近的蛇,它昂着头,吐着细细的信子面对入侵者。闻讯而来的孙志成工程师也连连称奇,十几年来他也是头一次看到。

    夜色中我们升起了篝火,用几瓶矿泉水熬了一锅粘稠的面粥。只有在沙漠里人才能体会到水的珍贵。

    清晨,被冻醒的袁海峰工程师在帐篷周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

 

    这是什么印子?这是什么印子?

    猫头鹰睡在这儿了。

    有可能。

  

    袁海峰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情,又被沙岗后一串梅花形的脚印扰动起来。

    这是狼的脚印,距离帐篷不过五十米!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另外几只狼的脚印,甚至还留下了粪便!看来,是一群狼在我们熟睡中来到帐篷附近,不知什么原因,它们没有把我们当作一顿夜餐,而是悄悄走掉了。

    这里是野骆驼的活动区域,而狼的狩猎目标之一,就是年老体弱的野骆驼。孙志成工程师曾经发现附近有个狼窝。一年前,他在这里拍到过三只狼的照片。

    狼的凶残狡诈是出了名的,我们只好赶快收拾行装,离开这里。

    在戈壁滩一条隐蔽的小河旁,巡查队停了下来。

    采访:

    这条通道我们护林人员把它叫做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很少有人走,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条通道,但是野骆驼经常从这里走。

    我们在这条沟里能看到骆驼痕迹吗?

    可以可以,你看,现在地面上这个,这就是骆驼的痕迹。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袁海峰

    成群的野骆驼从阿尔金山走来,趟过这条小河,沿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通道,走进不远的西湖湿地,那里有丰富的食物和泉水。

    这就是西湖保护区那片著名的湿地,如果你没来过这里,你很难想象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深处,会有这么大面积的湿地存在。阿尔金山融化的雪水,沿着岩层潜流到这里涌出,形成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泉眼,滋养了3000公顷的湿地,西湖保护区的野骆驼就依靠这片湿地的泉水和芦苇得以生存。

    在野骆驼往来喝水踩出的小道上,袁海峰发现了新鲜的骆驼粪。

    采访: 它是来到这儿,喝过水走掉了。粪便非常新鲜,还软着呢,还软着呢,新鲜着呢。

    要是像戈壁这种天气,三、四天就得干透了。

    三、四天就干透了。

    这个您估计(野骆驼)大概是什么时间走过去的?

    可能是昨天的。

    昨天的?

    甘肃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袁海峰

    队员察看野骆驼脚印  仅仅晚了十几个小时,我们和这群野骆驼擦肩而过!

    也许就在昨天我们追赶鹅喉羚的时候,这群喝足了泉水的野骆驼,不紧不慢地回到几十公里外的阿尔金山,那里是它们躲避天敌的地方。为了喝水和进食,每两个星期左右,野骆驼才会沿着一条相同的路线,来到这片大漠深处的湿地。在西湖保护区的湿地和戈壁里,也就出现了许多这样的骆驼小道。

    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百年前,最后一只野生单峰驼死掉了,庞大的野骆驼家族,现在只剩下野生双峰驼这唯一的物种了。

    中国和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努力保护着仅仅剩下800余只的野骆驼,否则不出一百年,它们也会在蒙古高原和新疆、甘肃的戈壁上彻底消失。

    由于淡水的流失,巡查队只好提前返回保护站。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在摇摆不定的车窗里,看到了保护站亲切的身影。

    (编导:王宝成 摄像:邵 可 杨成利)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8 23:52:26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1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6.敦煌奇石

这是2006年11月甘肃敦煌拍卖行的拍卖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纷纷赶到敦煌,竞拍的场面异常火爆。

    十万元

    最后一次

    成交

    恭喜您

    一号买家

    是什么如此吸引天南地北的买家?又是什么标的物让这些买家一次次举起手中的牌子,它是敦煌戈壁沙漠里的石头

    敦煌市民: 这石

    非常酷似于张大千

    所以我特别喜欢

    今天一定要拍到这块石头

    这位先生花十万人民币买到手的并不是什么稀世珍宝,而是戈壁滩上的石头,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风励石。

    敦煌市民 自从收了2以后

    我就决心要找这个2008

    通过六年以后呀

    我把它找全了

    这个从找到2到一直找到8

    一共用了六年的时间,

    用了六年的时间

    这都在一个地方捡到的吗

    这还不是一个地方的

    这两块

    这两块是党河的

    这两块是这个玉门的

    疏勒河里面捡的

    说起敦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闻名世界的莫高窟,这是一座在戈壁沙漠中建起来的城市,到今天敦煌人口也只有十几万,这几年敦煌人多了个爱好,就是到沙漠里捡石头,最初捡石头的人并不懂收藏,捡来的石头除了摆在家里,剩下的就拿到市场上来卖,一块石头几元钱人民币,敦煌人说当年这石头在城边上就有很多,现在捡石头的人多了,城边上已经捡不到风励石,今天要捡到好石头得进罗布泊了.

    收藏爱好者

    张保国

    我们这边就是西北

    只要有戈壁和沙漠的地方

    一般都会有风凌石

    实际上应该念叫风励石

    就是用风

    那种风和沙夹杂着

    自然雕刻出来的

    是这个意思

    风凌石它就是生存的条件

    就是必须有戈壁有沙

    戈壁上有石头

    然后呢风夹杂着那个沙子

    那个沙子

    相当于那个金刚沙一样

    把那个石头

    硬是雕成那种奇形怪状的那种

    2006年11月29日,我们和敦煌的奇石爱好者一起准备进入罗布泊沙漠捡石头,随行的老冯说进沙漠准备的第一道粮草,就是要有充足的汽油和水,这是一段令人充满期待和兴奋的旅程,出了敦煌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

    进入罗布泊, 阳关是必经之路,据说当年这里的水草特别丰茂,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水断流之后,才慢慢荒凉了

    这就是我们的疏勒河古道

    这地方

    当年

    左宗棠他们大军进入新疆的时候

    他们这里面的水还滔滔不绝

    他们的船

    运粮食的船就是从这过去的

    今天的疏勒河已经完全干枯了,地上的水印是夏天下过雨之后留下的,老冯说捡石头就必须沿着河道的流向找,有石头的地方一定离河道不远,敦煌是中国西北地区地质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这里形成了许多独具魅力的沙漠奇观中,在往沙漠深处行进的路途当中,一会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转眼之间又走进了长满芦苇的草甸子,胡阳林由远到近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戈壁上,老冯说有胡阳林的地方离水就很近了,放眼望去除了胡阳林和戈壁滩,两天里我们走了六百公里,,想要捡的风励石还没有看到一点踪迹,

    当汽车又一次开进芦苇荡里的时候老冯说过了这个草甸子,就可能有石头了,此时的路也越来越难走,车会不时陷在地里,老冯说要想捡到好石头还要往前走一千公里, 我们走了三天还根本沒有找到成片的石头,老冯说他记忆中前面就是大片的戈壁,那里一定有石头,果然在这片戈壁滩看到了一大片石头,只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励石.

    风励石的形成主要在戈壁滩和湿地的交界地带,由于风力的作用,飞沙走石、将那些硬度小和疏松的石块吹成了沙粒,那些坚硬的岩石,又被扬起的沙粒磨砺成奇形怪状,多状多样的风凌石,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散落在沙漠中的石头就在亿万年的风化过程中生成了,在新疆、内蒙和甘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这些地方都有风励石,

    在沙漠里走了三天,虽然在大戈壁上看到了石头,但要找到好的风励石依然很

    学者

    冯乃云 几天来没捡到好的

    因为敦煌玩石头的人太多了,

    那您那个捡石头的时候

    有什么规律呀

    这捡石头

    不能光说为了卖钱或是赚钱

    那你要看他像个什么东西

    你看这个自然的

    天然的

    和这个长的一样

    基本是是一样

    对

    但是总的来说收获不行

    几天来没捡到好的

    敦煌处在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地方,两亿七千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高山隆起,海水退去,海底大量沉积的石灰岩被托出水面,变成了戈壁沙漠, 走在沙漠里经常会迷路,由于沒有跟上前面领路的车,我们在沙漠里转了一整天,又回到了原地,直到领路的车找到我们才又重新上路,此时已是夕阳西下,戈壁上一片宁静,景色格外秀丽,但司机却无心欣赏美景,他说“如果天黑了,我们还找不到路,要出大麻烦的,因为在这片戈壁上经常有野骆驼和狼出没”找到领路的车,重新上路天很快黑了,只有宿营了,搭帐篷的时候,抬眼看天空,除了远处依稀可见的月亮,偌大的戈壁上伸手不见五指,偶尔能听到几声远处野兽传来的叫声。

    学者

    冯乃云

    像咱们这边的狼也不吃人

    要攻击一个目标

    它先选定好一个这个目标

    攻击它

    不是随意

    是看几个人在那它攻击

    它不是那

    因为这个地方的狼

    你像那黄羊啦

    什么东西都有肉吃

    深秋的戈壁已经很冷了,宿营在戈壁上,必须点上一把柴火,防寒也防野兽,天虽冷,但丝毫沒有影响大家的兴致,老冯说不捡到好的风励石,咱就不往回走,不然就白辛苦了,明天能捡到吗,今晚沒人说得出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沙漠中升起的时候,已经快九点了,这里和北京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差,清晨的戈壁依然是那么宁静,只有风吹起胡阳树叶哗哗的声音,在这干旱少雨的戈壁上,胡阳树显示顽强的生命力,老冯说走过这片胡阳林就要进入罗布泊了,往后就很难看见胡阳林了,在前往罗布泊沙漠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这像城堡一样的土堆,当地人管它叫亚丹地貌,在这条路上我们碰到了一个也是来捡石头的人,他对沙漠里什么地方有石头了如指掌,于是我们改变了主意,决定跟着他一起捡石头.

    10’15’05

    敦煌市民李向军

    这个呢

    有点像动物的形状

    怎么说呢

    看这儿像头部一样

    这是下边

    所以石质不算太好

    但是石头呢

    下边也是有有点玉化的感觉

    这个地方肯定还有许多大石头

    风吹日晒下雨慢慢的就风结了

    自然它就风化掉了

    有的石质要好它风化不掉

    在戈壁上碰到的人叫李向军,六年前李向军把家从敦煌搬到了罗布泊沙漠里,就是为了捡风励石,靠捡石头为生,这让我们听来真的不可思意,这样的环境能生活吗,走进李向军的小院,房前摆满了风励石,李向军说六年里他捡了几十吨石头,罗布泊沙漠都让他跑遍了,当年亚丹要开发旅游,他是抱着干一番事业来的,当初是想养骆驼,偶然捡了几块石头放在门前,来的客人非要买走,这给了他启发,靠捡石头在罗布泊安下了家

    李向军在沙漠里把他的家安排的井井有条,也给茫茫沙漠带来了点点生机,现在李向军仍然养着四峰骆驼,到离家不运远的地方捡石头就骑骆驼,有客人来骑骆驼还能收点钱补贴家用,在亚丹除了李向军,再也找不到第二户人家,这是为什么呢

    敦煌市民

    李向军

    这个地方气温高

    然后就是半地下比较凉快

    这是死亡之海吗

    所以这个地方

    根本以前都没有人在这

    把家都安在这

    根本没有

    这是我这是第一家

    能在罗布泊边缘能把家安起来

    在沙漠里生活除了风和沙什么都沒有,最缺少的还是水,李向军家用的水都是从敦煌拉进来的,拉一次水要走两天.

    敦煌市民李向军

    这就是储存的水

    你这个每天拉吗

    半个月拉一次

    从外面拉进来放在水窖里面

    它这个地方的蒸发量要大

    每年下雨才是三十多毫米

    它蒸发量要两千多

    它蒸发量特别大

    所以我们水必须要存在下面

    再一个地面上水塔必须是凉的

    为了到罗布泊腹地捡石头,李向军买了两部吉普车,车有什么毛病他都自己修,但这么破的车能进沙漠吗。

    敦煌市民

    李向军

    你别看它破

    它是车轻

    在沙漠上能跑起来

    像那个车太重了

    像那个好一点的车还进不去

    容易陷下去

    车本身它也重

    像翻沙漠就这种二蛋车

    咱们国产的二蛋车是最好的了

    二蛋车其实就是北京吉普2020的俗称,李向军说六年里这车伴随着他在沙漠里走了好几万公里,哪里有石头他闭着眼都能找到,和李向军一起去捡石头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冤枉路,几年里他摸索出了一套捡石头的经验,他说有没有石头不单要看是不是旧河套,还要看风向和风力,沙堆高的地方,风力强,好看的风励石一般都藏在这些地方,李向军带我们来的地方遍地都是石头,当我们看着满地的石头不知道拣哪块好的时候,李向军已经捡到了又大又好看的风励石,这让随行的老冯很是羡慕。

    敦煌市民

    李向军

    你现在捡石头有什么窍门

    这个东西

    看着爱好

    你看像什么形状

    有像动物的有像亚丹地貌的

    它这个地方风沙大

    它这个地表一层一层慢慢就吹出来了

    它这石头刚开始

    它肯定就是埋在里面了

    它怎么形成的呢

    它就是刮走一层沙子

    沙子就把它吹成这样了

    自然风带着沙子来回磨打

    就形成一层一层的

    像这个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开始看见石头就捡回家,到现在李向军成了收藏风励石的行家,每次从沙漠里捡回石头,他都要和妻子好好欣赏一番,六年里他收藏了许多风励石中的绝品,敦煌风励石的花纹和质地是其它宝石所没有的,敦煌的风励石在形状和色彩中独具特色,人们从赏石中感悟大千世界的奇妙,就像是翻阅一部自然的奇书,这恐怕就是敦煌风励石的魅力。这两年许多人慕名从北京广州来到敦煌,就是想找李向军买石头,2006年他还带着这些石头去欧洲展出,展会上一位欧洲的收藏家看到他的石头连连称奇,并且告诉他,这些风励石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漂亮的石头,这让李向军惊喜万分,回到敦煌逢人便说。

    敦煌市民

    李向军

    这游客到这来以后

    他们除了转这了亚丹地貌

    他对着有兴趣吗

    有

    好多都有兴趣

    现在这个石头

    爱好石头的人多

    他们走的时候都喜欢带块石头

    好多喜欢带块像这个

    像这个

    他比较像这个亚丹地貌

    一层次一层次的

    所以他喜欢买这种

    或者有个像个什么动物之类的石头

    他都喜欢买

    今天,风励石已经成了敦煌人的骄傲,李向军说前几年只有外地人才买他的石头,现在有许多敦煌人专门跑来找他订货,他捡的石头也有点供不应求了, 风励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能让人如此痴迷。

    站在李向军家门口,就能看到连绵不断的亚丹地貌,历经岁月的风化、剥蚀,崩塌和间歇洪水的侵蚀割切,在风蚀的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了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亿万年前的大海变成了高温少雨的沙漠,形成了大自然中的又一奇观,

    气候虽然恶劣,但是并不能阻止敦煌人寻找石头的热情,敦煌人说就在这茫茫戈壁滩上,不知藏着多少价值连城的风励石,天气晴朗的日子,敦煌人往往是三五个人带上工具结伴同行,到戈壁沙漠里捡石头,为了找到好的石头,风餐露宿是经常的事。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享受着石头带来的快乐。李向军说单个车辆是绝不敢进沙漠的,如果车坏了只有一部车就走不出去了,有一次在罗布泊他的车坏了,在等救援车来的时候三天没吃一口东西,捡石头非常辛苦,有时候还要冒点风险,并且不是每次都能捡到好的风励石

    敦煌市民

    李向军 有时候跑的远了

    没有石头的地方也有

    这个就是满戈壁到处转吧

    看吧

    有碰到好石头

    你今天运气好

    那你不怕和那些爱好者捡石头产生竞争吗

    这个没关系

    这个地方大了

    就随便

    大家都在捡

    现在捡的也好多

    在敦煌城里说起收藏风励石的传奇人物要数杨云了,他收集的石头加起来有好几吨,每到星期天夫妇俩个就开着车到沙漠里去,并且总能捡到一些珍品。他们对收藏的每一块石头的来历都是如数家珍。在中国,石头收藏和欣赏形成的“赏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过去的赏石,都是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主。今天在敦煌,家家户户都玩石头,赏石文化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21’38’11

    收藏家

    杨云

    现在敦煌喜欢石头的人很多呀

    有骑自行车去捡的

    有步行去捡的

    跑几十公里路

    有自己坐出租车去的

    反正是动用了一切的

    交通的交通工具

    喜欢这石头的人特别多现在

    反正我们去捡经常碰见一些朋友

    他们也在捡

    喜欢石头的人挺多的

    过去其实沙滩上有的是

    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多的很

    就没想到这东西

    还有些艺术的价值

    还能欣赏

    还能把玩

    以前没想到

    杨云夫妇对石头的喜爱到了视如生命的地步。1998年他在罗布泊捡到了这几块风励石,当时有人想花5万元买下这几块石头,他没卖,到今天,这几块石有人想以100万的价格买下来,但是杨云还是不卖,杨云说,在敦煌有人一块石头就能换一部汽车但我不卖,这几块宝石是我心中的信物,卖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收藏家

    杨云

    就敦煌那个党河

    那个石床上

    河滩上那块比较多

    因为那个石头吧

    讲究那个缘分

    许多人在那个河床上都捡过了

    说是没有好石头了

    但是我去以后啊

    我第一次我就捡了狗恋这块石头

    我就觉得我跟石头特别有缘

    从祁连山脉流下的党河水养育了敦煌万千百姓,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敦煌是丝绸之路河西、羌中、西域南北交汇处的边关要塞。20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敦煌人独具魅力的性格豪放又不失细腻,敦煌人在品味收藏石头艺术的同时,也在追求着更加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 因为在真正的敦煌玩家看来,那是手艺与艺术品味的体现,捡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才更符合敦煌的魅力,才更符合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西域戈壁上的敦煌人对石头的理

    敦煌市民 天下的石头

    没有你想捡什么它就有什么的

    那只能是碰巧啦

    那只能是碰到什么捡什么

    你想捡什么石头那是没有的

    天下的石头没有说是像工艺品

    你可以复制

    奇石这个东西天下只有这一块

    直到今天敦煌还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美丽的天仙姑娘爱上了敦煌的小伙子,私自下凡与小伙子结为夫妻,因为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压在大漠之下,化作了美丽的风励石。

    今天在敦煌,奇石越来越难找了,也越来越珍贵了,尽管一块石头能卖

    到几十万元,然而,当人们把它作为信物,视如文化的时候,石头已经被敦煌人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品味。如今在敦煌藏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敦煌人采石、藏石、评石、赏石,风励石早已融进了敦煌人的生活中;石头带给敦煌人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石头也给敦煌这片美丽的山水赋予了神奇和灵韵。

    (编导 马翔宇 摄影马翔宇)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9 0:02:41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1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7.拯救月牙泉

月牙泉就要消失了,这个沙泉共生的天然奇迹,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已经安然渡过了数千年的岁月,现在却面临干涸的危险。早在东汉,就有关于月牙泉的记载:“(鸣沙)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月牙泉四周被沙漠环抱,虽有烈风劲吹,沙尘飞扬,但泉水从来没有被流沙掩埋。正如古诗所云:“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敦煌地区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倍,对沙漠中的生命来说,水就是生命的保障,数千年来,过往的商客驼队,都以月牙泉水为生,才能穿越沙漠。这样的美景到了今天,却面临消失的危险。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副主任王建书: 在(19)98年的春天,我和范主任就发现月牙泉水位啊下降特别厉害。在泉边我们量了一下,一年的时间就下降了20厘米。月牙泉最浅的地方不到一米。这样的速度下降,要不了三年,月牙泉就会见底了!

    王建书: 这里是鸣沙山后的试验渗水池,这是2006年,人们唯一能拯救月牙泉的手段了。虽然在敦煌人的努力抢救下,月牙泉没有像王建书预言的那样消失,可是,月牙泉水深仅有30公分了。渗水池已经干旱了两个月,如果再没有水补充,月牙泉就真的要消失了。而且这个试验渗水池就可以拯救月牙泉吗?没有人可以保证。真正的拯救工作远非如此简单,因为拯救月牙泉的工作从1988年就已经开始了,而历次的拯救工作,最终都被证明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这是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敦煌县志中绘制的月牙晓徹图,当年泉边有一百多座庙宇,游人络绎不绝。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月牙泉仍保持着大面积的水域,水面二十多亩,7米多深。现在的老人们对当时的月牙泉规模还记忆犹新。记者:当年这水位在哪儿呢?

    汪浩滨(月牙泉管理处职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大柳树,大柳树那个地方。我,我是小孩嘛,那个时候。那儿还有卖甜水的。他就在这个里头把水舀上,就可以喝。人还可以洗澡,水都是清的。老百姓说嘛,这个月牙泉,当时有两丈多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月牙泉水还足以灌溉农田,但泉水水位已经开始下降。到八十年代中期,月牙泉水位比1960年下降了6米,如何保护月牙泉开始成为敦煌人的一块心病。1986年,敦煌人拉开了拯救月牙泉的序幕。

    现在已经调往敦煌旅游局工作的范存,当年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他参加了那次拯救月牙泉的行动范存:

    当时啊,也是我们考虑经过一些专家嘛,经过论证,还是,主要还是想保护月牙泉。月牙泉的水位啊,已经下降到比较低了,这么一个状况。根据它的现状,根据专家论证,说准备把党河水啊,引进来以后,在那儿经过沉淀,然后注到月牙泉里面。

    王建书:(19)86年月牙泉水位下降得应该是特别厉害的一次,当时我们就想了一个土办法,在月牙泉的周边,修一个人工湖,把这个党河水引到人工湖来,再从人工湖引到月牙泉。    

    从1986年开工一直到1987年建成,巨大的人工湖可以储存相当于五个月牙泉的水量。第一次补水后,月牙泉水位提高了1米多。保护工作似乎成功了。可是,1988年春,人工湖的水突然被停用了!敦煌人花费了半年的财政收入。终于在松软的沙地建成了人工湖,可就在建成的第二年,刚给月牙泉灌了一次水,人工湖就被停用了,为什么它不再给月牙泉灌水了呢?

    范存(敦煌市旅游局党委书记):哎呀,我们看到以后,我们在山上看了,观察了好长时间,我们感觉到那水啊不那么清澈了,混浊了 王建书:这就是在(19)88年的时候,用河水直接灌进来以后,最后水位退缩以后留下来的。就成盐碱化了。    

    记者:这个盐碱化是因为这个水本身盐份高是吗?

    王建书:这是河水盐份高,蒸发以后,它就造成了这个盐碱化。所以咱们当地百姓说,井水不犯河水,两种水质不一样,所以就把这个人工湖的水呀,最后就停下来,再也不能灌了。

    灌水不成,只有另想办法了。有人提出水位下降是否是地下的泉眼淤塞了,出水不畅导致的呢?清理湖底淤泥,疏通泉眼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汪浩滨老人当年参与了月牙泉清淤的工作,他给我们讲述了寻找月牙泉泉眼的过程。

    王浩滨(月牙泉管理处职工):月牙泉,它原来说这是神泉。为什么说是神泉,它到冬天的时候啊,这处都结冰,就是这个西面,西南这里不结冰。从老百姓说嘛,这儿是有泉眼,说有泉眼的地方不结冰。结果在(19)85年当中,水位下降,我们挖了一下淤泥,结果没有找出什么缸状的泉眼啊,什么这个多么粗的(泉眼),只有是到处这个冒水,往出渗水的这种情况。它的水源来的地方就是西南,西南有这么一、二十米,这个地方。不是说往出冒的,不往出冒。  

    原来,月牙泉是由泉边岸壁的渗水积流而成的,疏通泉眼,恢复水位的希望又落空了。

    今天刮大风了,治理月牙泉的老专家——张仲老人,特地赶来看看月牙泉。虽然早已退休,他仍时时惦念着泉里的情况。当年清淤不成,正是他提出了掏泉的办法,恢复了月牙泉的水位。

    张仲:在(19)95年的时候啊,这个月牙泉的水是急遽下降了,几乎就要有彻底干涸的危险了!所以,有一次我们走过这个地方发现,这一处都是干沙,这个地方好像有一点湿的地方。所以我们用手一挖,这个地方,你看。

    记者:哦,现在还能挖吗?

    张仲(原敦煌县志办主任):  可以挖,你挖、你挖!哎,一挖你看到了。记者: 这下面就是湿的。 张仲: 啊,这下面就有,有潮湿的地方。所以我们当时又刨了大概,挖了有个三十公分,就见到水了。

    记者: 真的,一直在渗水。

    张仲:对、对,所以我们现在就断定,它这个巨大的潮湿层啊,和月牙泉的这个水面的地下潜流,它是一个水平面。所以我们就从这儿联想起来,既然这个地方能挖出水,那么这个靠(近)月牙泉啊,是不是用土办法,用人工这个办法,把它这个泉呢,干涸的泉呢,挖一下,挖一下它不就是说水就出来了,而且是面积也大了?

    那是第一次,人工掏泉的时候,(19)95年!稍微起了点作用。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先发现有潮湿层,因为它有这个潮湿。

    掏挖之后,泉底变深了,月牙泉的水位也确实回升了一些。于是,“清淤掏泉”作为拯救月牙泉的土办法一直延续下来。1998年春,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即将干涸时,人们突然发现,月牙泉无法再挖了。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自古以来沙不入泉,是因为大风到了这里就变为旋风卷沙上扬,带走了下滑的流沙。所以有“身抵灵池鸣沙山,风吹流沙往上卷”的说法。沙山下滑的沙子是有重量的,根据沙漠地貌沙坡角的计算方法,月牙泉最大掏挖深度只有3到4米,再深挖下去,泉岸就会被下滑沙子的自重压垮。从这张水位变化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98年月牙泉的水位比1960年已经下降了10米以上,减去原来7.5米的水深,月牙泉已经被挖深了2.5米,泉岸接近坍塌的边缘了。范存,当年正是月牙泉管理处的主任,他及时向市政府汇报了这个情况,敦煌政府请来了地矿部的专家,寻找不破坏月牙泉水质的补水良方

    范存:市委市政府啊,也想要寻找一些,能不能通过月牙泉的这个治理工程,治理项目啊能够进一步地解释这个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我们政府就请了当时曾经,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中心的专家来到这儿,进 行打井、观测,进一步把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搞清楚。

    要给月牙泉补水,首先就要确定它水源的形成过程。月牙泉的成因历来有风成湖、沙漠/地下水/溢出泉、古河道残留湖等多种看法,首先从何处下手呢?一则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在南朝黄门侍郎刘敬叔的《艺苑》中,记载了鸣沙山形成的传说。在古代,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片地方,是一片相当开阔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有一年,一位将军领兵西征,长途跋涉后,人困马乏,到达这里后放松了警惕,在休息时被敌人围攻,全军覆灭,积尸数万。一夜之间,狂风大作,铺天盖地的黄沙掩埋了将士的尸首,五色的旗帜和盔甲就化成了五色沙粒,堆积成现在的鸣沙山。开阔的沼泽地也就只剩下了这汪清泉被环绕在沙丘之间。鸣沙山发出的声响实际上就是这些死去战士的哀号。

    剔除神话的成份,从这个传说看,月牙泉地区原来是古代河流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为月牙泉局部地区进行地下补水提供了可能。只要找到被埋藏的古河道的上游,就可以渗水补充月牙泉。避免水质的污染。专家们把寻找古河道定为了首选的勘探目标。那么,古河道的方位如何?上游在什么地方呢?

    从月牙泉向东方望去,沙山背后就是敦煌的另一奇迹-莫高窟。鸣沙山绵延三十余里,联接着敦煌的两大奇迹。传说唐僧西天取经的雷音寺就在鸣沙山下,它的大门开在莫高窟,后门在月牙泉底。传说莫高窟的洞口有一个是吸风洞,曾有白狗被吸入后,从月牙泉浮出来了。这是否意味着莫高窟和月牙泉在古代是有地下暗河连通着呢?鸣沙山沙粒下滑时响声如雷,最大声强可达到80多分贝。这是否就是雷音寺名称的由来?真有一座古雷音寺埋在沙山底下吗?1994年,在鸣沙山的沙丘下,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古建筑遗址。

    张仲:现在我们站的这一片地方,在2000年以前,整个是一个大沙丘。在94年的冬天的有一天早晨,这面都是一个沙丘。脚猛地这么踏一下的时候啊,发现空的,所以就引起我的好奇了。所以就用手,这么刨了一下后,发现有砖头了,哎呀,证明这是一个建筑了。究竟什么建筑,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所以继续挖,挖的时候啊,挖着挖着,就是把这个小窗口,就这个。大家估计可能是一个圆形的,估计是一个古墓。啊,古墓,把这个小窗窗子扒开以后啊,再一望,里面已经流沙,原来就淤满了。再往下挖不到一米的地方,两边出来两块碑,证明这是在清朝嘉庆二十三年修的药王洞。

    虽然发现的不是传说中的雷音寺,但药王洞出土的碑文提供了近代以来月牙泉不为人知的地质水文资料。给月牙泉拯救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张仲:传说这个月牙泉啊,我们现在知道的月牙泉,都是,一般是指的那个月牙泉。从这个碑,药王洞的这两个碑发现以后啊,才知道月牙泉原来是两个泉。在靠西边这个泉叫大泉,现在这个药王洞前边,这个人工湖的这一片,叫做小泉。所以这个碑上也就清楚地记载说小泉也如大泉,跟这个大泉是一样。啊,风景秀美。碑文上说的小泉就是1985年修建人工湖的地方,既然大泉和小泉水质一样,那它们在地下的潜流很可能是相通的。地质勘探队在小泉湾附近打井,绘制出的水位等高图证明了这一点。整个月牙泉地区地下水位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的,这样就确定了月牙泉地下暗河的方向,月牙泉的西南方是地下暗河的上游,东北方向就是地下暗河的下游。勘探队在鸣沙山的后山,找到了当年古河道上游的遗址,建立了现在的试验渗水池。今天是实验渗水池开闸放水的日子,又可以给月牙泉补水了。实验池的渗水量是否足够?月牙泉水位能得到恢复吗?答案要等渗水池注满后才能知道。2006年 上游试验渗水池王晓雷: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渗水池,前一个阶段因为在维修渠道,所以它已经干枯了。

    这是由于在渗水过程中这是水里头沉淀下的浆泥,敦煌人把它叫浆浆板,水一干,它就裂了缝了。

    王晓雷(月牙泉管理处水务员):你看,这水来了,前面开闸了。水从那边下来,流到渗水池,起码要两到三天,才能把它注满。几年来的渗水试验已经证明,月牙泉的水位在渗水池有水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维持不变,而且,泉水不会发生盐碱化和浑浊的现象。

    因此,决定补水效果的主要就是建造的渗水池规模了!仅靠试验渗水池小规模的补水,三天后,充满水的实验渗水池能恢复月牙泉的水位吗?

    记者: 今天的水位怎么样?渗水三天后

    王晓雷: 今天的水位比昨天下降了0.5公分.

    记者: 算平稳吗?王晓雷: 算平稳吧!

    看来,现在的试验渗水池水量太小。还只是一个临时的补救措施,不能完全解决月牙泉补水的问题,月牙泉的水位仍在缓慢下降。那么,渗水工程的规模能有多大呢?渗水过多将破坏地下的暗河道,少量的渗水又无法维持水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月牙泉的治理者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四川省绵阳市高级工程师税毅,在查阅洪水资料时,无意中在档案馆发现了一份清朝的绝密军事地图,由于沙漠中的月牙泉是重要的军队水源地。因此在这份军事地图中特别附有一份《敦煌城、月牙泉图》,图中记载月牙泉“池长六七十丈,头西尾东”,“有好事者缒绳百四十余丈,了无止处”。这是最早关于月牙泉面积和水深的记录。由此可见,地下的古河道足以容纳大规模的渗水工程。治理月牙泉的应急工程方案历经八年,终于形成并开始实施。

    现在距离1998年已过去了8年,这8年里月牙泉到底怎样了呢?王晓雷: 在2001年6月15号,整个湖底出来了,这附近的这一片,我根本没有办法测量。

    2001年,正是1998年王建书所担心的三年以后,月牙泉的泉底还是露了出来。

    王晓雷:2001年6月15号这个泉水,湖底的高度是1132.980,今天我测量泉水的水位是1133.255米。它就是实际相差了27点5公分。但是这只是2001年这是湖底的高度,今天这个1133.255是这水面的高度。这就说明这几年月牙泉的水位在30公分。

    记者:这边的芦苇很深啊!月牙泉

    王建书:是啊,月牙泉以前的水位就在这儿,这是月牙泉的一个尖儿。现在的水位已经退缩到那儿去了!

    虽然水位仍在下降,现在的月牙泉面积也小了很多,但泉水并没有干涸。而且,这些年来,渗水池周围的地下水位反而明显上升。这才使得月牙泉水保持了现在的30厘米水深。充满水的试验渗水池都难以维持月牙泉的水位,这额外的水源是哪里来的呢?

    答案就在这些灌溉沙渠里!

    月牙泉村的村民们用自己买来的灌溉用水,一直补充着月牙泉周边的地下水,沙渠的渗水量是总水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灌溉水都没有灌进田里,而是渗透到了地下。试验渗水池和沙渠共同维系着月牙泉仅有的30多厘米水位。敦煌人同心协力,在和时间赛跑,拯救自己的月牙泉。

    今年,大规模的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即将实施,这将有助于恢复月牙泉的水位,但仍不能彻底解决月牙泉面临消失的险情,而且,如果没有了灌溉水源,治理工程也就失效了!治理工作怎样做,才算彻底成功呢?

    马生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还是我们市里采取的,向上面争取的“引哈济党”工程,这一个工程呢,如果能够实行的话,我们基本上能够调过来一部分水,就是说在农业灌溉上再不要抽取地下水,再一个呢,河道上再放一部分水,能够把地下水再补充一部分,从两个方面呢,能够把月牙泉和整个敦煌地区的地下水位提高以后呢,月牙泉的水位呢就有望能够恢复到原来的面貌。

    马生凯 “引哈济党”工程是指把哈尔腾河水引一部分到党河,从根本上解决敦煌地区的缺水情况,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月牙泉和敦煌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将得到恢复。飞行员在收集月牙泉周边的地理数据,敦煌人仍在寻找着拯救月牙泉的其它方法,治理月牙泉的应急工程即将开工,保护自然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敦煌人不愿意月牙泉在今天消失,他们希望这大自然的美景能够代代相传,恢复到原来的面貌。(编导:潘 挺  摄像:胡斯奥)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9 0:03:39

 13   3   2/2页   首页   1   2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92578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