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一生总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
来源:北京青年报
采写者:王凡
受访者:范硕,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叶剑英传记组组长
采访时间:2001年7月
“我原来是四野的,1951年调到广州军区宣传部,当时称华南军区,叶帅是我们的司令员。我到那儿以后,经常写些东西,出席会议做个记录什么的,叶帅对我有点印象。后来写叶帅的传记时,经一位老领导推荐,就把我调来了,一干20多年。”
叶剑英第一次和自己传记写作组成员见面,表示愿意“配合”,已是1980年12月。他跟写作组谈了写传的宗旨,不要着重个人,要体现党的作用,要留一段可堪资鉴参考的真实历史。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21cn.allyes.com/main/adfshow?user=21cn|news|T_PINP&db=ad21cn&border=0&local=yes&js=ie"></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
耗时十余年,《叶剑英传略》、《叶剑英传》相继完成。但经历了此番写作,50余次聆听叶帅亲口回溯,使范硕觉得这种面面涉及的整传,反而面面都展不开,远不能反映叶剑英那沧海横流、多姿多彩人生。特别是遭逢“文革”跌宕,叶剑英和周恩来、邓小平等第一代领导人声息相应,挽狂澜于既倒,更少不得一部专著来展示。因此,从《叶剑英传》脱稿那一天起,范硕历尽沧桑,披阅十载,五易其稿,写就了《叶剑英“文革”风云录》。
-不必为尊者讳。叶帅一贯忠实于毛泽东,毛泽东的一些主张,他曾是认真执行的。
“我这部书的写作,有相当大的难度,牵涉的若干史实,包括重大事件的细节,尚处在探索之中。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只能提出我的一孔之见。”范先生说。
要真实地再现历史,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范硕说:“叶帅一贯忠实于毛泽东,毛泽东的一些主张,他曾是认真执行的。对此,《叶剑英‘文革’风云录》给予了如实反映,这里我认为不必为尊者讳。”
例如,当毛泽东提出撤销派进各大专院校的工作组后,叶剑英接到周恩来关于考虑军事院校撤工作组的信,遂责成进入各军事院校的工作组撤回,这些军事院校随之回复到无政府状态;在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跟着会议的步调,也做了批判刘少奇的发言。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投鼠忌器的背景下,叶剑英以其坚忍和睿智,与林彪、江青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最顽强的抗争。1967年1月20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开的军委扩大的碰头会上,他第一个震怒拍案,使“文革小组”揪斗军队干部的吵嚷偃旗息鼓;继而又于2月1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中央碰头会上,当面斥责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陈毅在会后对叶剑英说:“剑公,你真勇敢!”
正是在叶剑英一拍案、一斥责带动下,才有了2月16日上演的“三副四帅大闹怀仁堂”的一幕。大闹怀仁堂”随即被定性为“二月逆流”。所幸的是5年后,毛泽东承认受了林彪的蒙蔽,“大闹怀仁堂”应该是“二月正流”。
-江青点名批判叶剑英抓军队运动不力,并指责他“走后门”,送子女当兵。毛泽东复信叶剑英:“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
-毛泽东逝世后,为了便于监视,王洪文住到了叶剑英寓所的附近;而叶剑英回以一招金蝉脱壳,悄然搬入9号楼
范先生说:在“文革”特殊时期的多数情况下,叶剑英与林彪、江青等人的斗争,并不表现为正面冲突,往往采取迂回的巧妙方式。
中共“十大”后,筹备四届人大、新国务院人事安排提上日程。自觉羽翼丰满的“四人帮”,深感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一批老干部,是其插手组阁攫取权力的巨大障碍。借着毛泽东同意展开批林彪批孔子的运动,又夹进了一个批“走后门”,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周恩来、叶剑英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在1974年1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借联系实际“批林批孔”,再次点名批判叶剑英抓军队运动不力,并指责他“走后门”,送子女当兵……叶剑英没与江青在会上争辩,而在当晚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检讨”自己的“错误”。
支持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毛泽东,并不希望出现新的动乱局面,更不愿江青超出自己的设想,另搞一套。在反复掂量了叶剑英的“检讨信”后,于2月15日复信叶剑英:“此事甚大……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批林批孔,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小谢、迟群讲话有缺点,不宜向下发,我的意见如此。”
事后,未能得逞的江青、张春桥说叶剑英“用检讨的办法来告状,这也是一大发明。”心中忿忿,却又莫可奈何,这很能反映叶剑英高超的斗争艺术。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密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们为了监视在军内具有极高威望的叶剑英,身为军委副主席的王洪文,也搬进由部队据守的西山,住在了叶剑英寓所的附近。叶剑英并没有借助他在军中的威望与王洪文公开较劲,而是表面上对他的接近不动声色,悠闲地吟诗散步,几天后却悄然转移去了玉泉山幽静的9号楼。王洪文发现后质问汪东兴为什么让叶搬到那里。汪说周恩来生前有交代,让叶剑英住他曾住过的9号楼。“四人帮”监视叶剑英不成,而一些粉碎“四人帮”的运筹就产生于9号楼。
-叶帅自认自己一生总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
-重掌军委后,他第一个向毛泽东提议请邓小平复出
范硕告诉我,在叶剑英回溯一生和“文革”往事之际,曾多次吟诵过广东潮州韩愈祠堂的一副楹联:“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争让昔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
叶剑英特别欣赏这副对子,是因为他自认自己一生总扮演这种“收拾残局”的角色。
1966年入夏以后,中国大地“夺权”潮涌,党和政府各层组织受冲击多呈瘫痪,社会秩序大乱。1967年初,毛泽东为对混乱局面加以控制,倚重军队,以“三支两军”(支援工业生产,支援农业生产,支援左派广大群众;军事管制,军事训练)之名,正式介入“文化大革命”。
受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邀集几位老帅,于1967年3月召开全军军以上干部会议。叶剑英在会上反复交代,毛泽东希望大家多反映情况,要与会者把各地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部反映上来。根据会上收集的情况,他有针对性地几次讲话,就如何看待“文革”,部队如何搞法,怎样处理军队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问题,做了明确指示。此为“文革”中叶剑英第一次收拾乱局。
1970年庐山会议上,林彪、陈伯达借设国家主席做文章,搅乱会议原定议程。洞察“副统帅”居心的毛泽东,深夜约赋闲一载又“放逐”湖南300天的叶剑英,到庐林一号深谈,随后委派以主管陈伯达专案的重任。翌年9月13日林彪乘机出逃,周恩来即刻召叶剑英负责善后和紧急军务,与他共同签发“紧急战备指示”。24日他又参与宣布对紧随林彪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隔离审查。中央旋即决定撤销由林彪、叶群、黄、吴、李、邱把持的军委办事组,由叶剑英负责筹组军委办公会议,军委的日常工作重归他主持。这可算是叶剑英“文革”中第二次出山收拾残局吧。
他重掌军委后,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动作,那就是向毛泽东提议请邓小平复出。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再次致信毛泽东,要求工作。毛泽东于接信后的一天和叶剑英相遇,把邓小平的信给他看。叶剑英看罢,当即对毛泽东说应该尽快恢复邓小平的工作。毛泽东随即对邓小平信做出批示: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邓小平复出的道路铺平了,而叶剑英的第一进言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