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赴江永(三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运动,许许多多的学生青年怀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美好愿望纷纷奔赴到广阔天地里去锤炼一颗红心,于是轰轰烈烈地集体演绎了一场有一种内在的崇高,却又充满荒唐,甚至荒唐为美丽而无知无觉,有一种本质的卑微与浅薄。三千万知青的人生与命运,有别于一切碑文记载;三千万知青的灵魂现象,独特和丰富于一切历史与文明。这是一段相当漫长曲折并布满荆棘和炼狱之火的人生道路。

怀揣着一堆小心和忐忑
1963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一年。长沙市八中的校园内虽然仍像往日一样宁静,可我们高三年级的学生心里却不平静,毕业后何去何从,谁心里都没有底,无数个憧憬、想望,让我们这些还未涉世的青年学子既激动而又茫然。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一首歌每一篇宣言都可以把一个人引上一条人生的道路或做出一个终身决定。
这一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一年,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解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经典名篇;这一年,学校领导反复给我们作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报告……于是,雷锋、邢燕子、韩梅梅、张思德、白求恩一个个英雄人物在我们年轻的心底树起了一座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我们班上一位姓周的女生是全校第一个向学校写了申请下农村去的,学校让她在全校大会上给我们作了典型报告,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她作报告时样子很激动,说的是那么恳切,那么慷慨激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1939年就给我们指明了青年运动的方向:‘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1955年,又对回乡知识青年亲笔题辞写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教导给我们广大革命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台下一千多双眼睛全望着她,我不知道人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只觉得像有一团火,把我整个心腔都烧灼得滚烫滚烫的了。我感到了一种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下乡的一共只有七个同学,我们班就只我一个人,其他几人是外班的,有蒋鼎、李胜利、夏尚斌、龙春生,还有两个初中生,才十四五岁,一个叫周炳林,一个叫黄更生,他俩都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子弟。
黄更生的妈妈当过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说:“我家更生还小,不懂事,到了那边,要拜托你帮忙照顾一下好吗?”
我是在乡下长大的,我知道乡下的日子是非常艰苦,乡下人过日子很不容易,我不知道江永那边是不是会要更艰苦。不过,我总算比他大几岁,算个大哥哥,照顾照顾他这是应该的,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您放心吧,我会尽力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是真的长大了。
她又说:“你也要注意身体,好好照顾自己。”她说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