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五岳的文章都写完了,其中除开北岳以外,其他四岳都是二三十年前去的,再加上那时穷(当然,现在也不富),照片都没几张,是完全凭记忆写的,而记忆这家伙最靠不住,你以为是事实的地方,也许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那样。
首先,把几张以前的照片扫描后发上来,看看那时的情况。(对不起,忘记怎么把扫描的照片复制上来了,弄了半天都冇搞好,其实以前我曾经复制过。真是老糊涂了!里边有2张泰山的,3张华山的,2张衡山的。)
其次,关于嵩山的中岳庙,我可能完全在胡说八道。我查了下书,嵩山的主峰是太室山和少室山,东为太室,西为少室,中岳庙在太室山麓;但太室山麓还有另一个建筑,即嵩阳书院,始建于五代时的后周,和我们岳麓山的岳麓书院齐名。那么,我所游历和记载的,究竟是哪个,就没有把握了,我把它坐实为中岳庙,有点轻率。现在,我没有办法去查证,也就只好留下这遗憾了。这就是记忆在作怪。另外,据传,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以“霍山”为中岳的时期,故而霍山又有“霍岳”、“太岳”等称谓(我的记忆中,就有这个印象)。到了商朝中后期,统治中心移往中原地区的河南,又因霍山在山西霍县东南,与恒山紧邻,两岳相距太近,于是人们便改以河南嵩山为中岳。
再说南岳,衡山又名岣嵝山,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禹王碑,在一本宋人的笔记小说汇编中是写作“岣嵝碑”的。此碑被拓刻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禹王陵前,就是叫做岣嵝碑,现在还树立在那里;拓刻到我们岳麓山的,叫“禹王碑”,这是因为有人说,碑上所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民国24年,一个叫周翰的人重新刻石,简化为“禹碑”,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块碑。碑面上所刻的字,属于大篆系统,虽然有很多人自称读懂了上面的文字,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公认。
最后,谈谈五岳的名称。所谓五岳,古代实际有两种说法,《尔雅》(这是战国时期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上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黄河南边是华山,黄河西边是岳山,黄河东边是泰山,黄河北边是恒山,长江南边是衡山)”,这是一种说法,其中的“岳山”在哪里,后来叫什么名字,古人搞了半天,也没研究出个究竟来;《尔雅》又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这是另一种说法,其中“南岳霍山”是指今安徽的天柱山。
两种说法,五岳所指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异,都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因某些原因而强行规定的。比如,第二种说法,说霍山为南岳,是汉宣帝刘询指定的,但后代的皇帝也各有主张,有的皇帝就依照《尔雅》的第一种说法,将南岳改为“衡山”,到了隋朝以后,就成为定制了。同时,也有山名相同而实际所指的山变化了的,如北岳恒山,原指今河北曲阳附近的恒山,从汉朝到明代,祭祀北岳的仪式,都是在河北曲阳举行的。三国时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赵云,是河北曲阳人。但我们看《三国》,赵云一出来,总是自称“常山赵子龙”。这是因为,汉文帝名“恒”,皇帝尊贵无比,山名地名与皇帝共用一个字,对皇上不尊重,要避讳,故将“恒山”改名为“常山”(“恒”与“常”义同,都有永久、长久之类的意思),赵云也遵从当时的习俗,改称“常山赵子龙”了。后来,有人用今山西浑源附近的恒山取代了河北的恒山,到了清顺治皇帝中期,皇帝祭祀北岳的仪式,就移到山西来了,我所游的北岳,实际上就是山西的恒山。
古人认为,五岳是我们赤县神州群神所居之地,所以历代帝王都要祭祀五岳,有了神权和王权的肯定,五岳的地位就高于群山之上,成为中国人意识中的圣山了。
另外,据 国家测绘局今年发布的最新测量结果,五岳的高度如下:泰山1532.7米, 华山2154.9米, 衡山1300.2米, 恒山2016.1米, 嵩山1491.7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