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转帖]以井水黄糖为生的坚强母亲

您是本帖的第 71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以井水黄糖为生的坚强母亲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转帖]以井水黄糖为生的坚强母亲

以井水黄糖为生的坚强母亲

[日期:2007-04-25]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周慧 通讯员 刘承华

一位74岁的老人,23年来仅以井水黄糖作为全部的食物。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位失去丈夫后含辛茹苦拉扯8个子女的坚强母亲,可是,她在抚育子女成人后却一再拒绝子女们的拳拳孝心。这又是为什么?

永兴县周颜华老人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日前,记者陪同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来到了永兴一探究竟。

黄糖外的东西都没胃口

来到永兴县城郊乡灵坎村见到精神矍铄的周颜华老人时,很难相信这位74岁的老人仅以井水黄糖作为食物活了二十三年。

随行的永兴电视台记者告诉我们,二十多年前永兴电视台就把周颜华吃黄糖为生的奇事作为新闻报道过。记者一行人随后对永兴县医院的采访再次佐证了此事。去年11月,周颜华老人因脑出血住院半个月,医生告诉我们,住院期间周颜华老人的确仅以黄糖为食。医生对周颜华做了包括尿检、血检、X光在内的各项检查,发现周颜华老人除了胃部有点萎缩,身体各项机能都是正常。

周颜华老人的子女告诉我们,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养育成人,他们的心愿无非是她老人家吃饱穿暖,决不会把母亲多年吃黄糖为生的事拿来炒作。

周颜华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异于常人的饮食习惯?老人自己的解释是,黄糖之外的任何食物她都没有胃口。

“我母亲原来和正常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样的,1982年我父亲去世了,母亲和父亲感情特别深,从那以后母亲的饮食习惯就变了,原来还吃点稀饭,慢慢的,稀饭也不吃了,到1984年以后,就完全以黄糖和井水为生。不要说别人想不通,就是我们做子女的也猜不透是为什么。”周颜华老人的大儿子代海英说。

虽然子女们都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但是每次儿女们想接老人过去安享晚年时,老人都不愿意。

“她不舍得离开那个老房子,哪怕那房子再破再旧她都不肯搬,因为那是她和我父亲结婚后一起盖起来的。老家的房子很破旧,邻居家的门柱都换成了砖柱子,只有我们家的还是木的,我母亲不肯换。家里的摆设也不让我们动,都保留着20多年前的样子。”周颜华老人的二女儿代阳春说。

在儿女们的强烈要求下,74岁的周颜华老人终于答应不再下田干农活,但是仍然坚持打理后院的那个小菜园。

“小菜园也是以前父亲在的时候弄起来的,母亲对它有特殊的感情。种出来的菜她也不吃,不是送给我们就是送给邻居。”代海英说。

昏暗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丈夫的遗像,每天,周颜华老人都要给丈夫烧大量的纸钱。“她没有别的精神寄托了,所以她烧纸钱我们都不拦她,尽量满足她的心愿吧。”代阳春哽咽着说。

活着,为了责任也为了爱

除了每天仅以黄糖和井水作为食物外,周颜华老人无论寒暑,洗脸洗澡都是用凉水。据周颜华的子女介绍,母亲异于常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是从父亲代彦林去世后开始的。

“坐单车的时候他总是让我坐前面,怕我坐后面会摔着。走路也要走我后面,保护我。我有点病痛,他就想办法买补药给我吃,一直跟我说宁愿他死也不要我有事。”回忆起昔日夫妻恩爱的情景,年已古稀的周颜华老人声音有些哽咽。

在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里,被时间掩盖的往事一点点拼凑完整,一段感人肺腑的不渝爱情历经人世沧桑、生死永隔仍然一如当初。

解放前,代彦林是原国民党士兵,在投诚共产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代彦林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并在上甘岭战役中负伤被送回后方。

复员后的代彦林转业到地方工作并成为基层电影站的站长,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湘永煤矿文艺队的周颜华,相处后,两个有共同生活爱好的年轻人决定走在一起组建家庭。

“结婚的时候好苦,他家特别穷,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成分也不好,而我当时在文艺队,十五六岁就当文艺干部了,所以家里也比较反对。在一起那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周颜华老人回忆道。

和丈夫代彦林在一起的岁月,是周颜华老人一生最怀念的时光。白手起家盖起了自己的房子后,周颜华为丈夫生育了两男六女八个孩子。然而,这段本应该相伴终身的情缘却被文革的暴风雨生生打断,相濡以沫的爱人最终阴阳两隔。

“他的成分不好,原来是国民党的人,说话又直,得罪了人自己还不晓得。文革的时候就倒霉了,每天都被拉去批斗。”周颜华老人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我父亲被拉到大街上去批斗,母亲都会跟在他后面。父亲被下放到农场改造,母亲就会把我们寄放在亲戚家里,陪着父亲去农场劳动。那时候物质很匮乏,但是母亲还是会想办法弄一些蛋或者糖煮了给父亲吃。”代海英说。

文革结束不久,身心受到剧烈戕害的代彦林因为自己的问题连累子女前途而精神崩溃,还没等到冤情平反就自杀身亡。这一年,周颜华最小的女儿才六岁。

“我父亲走的时候我母亲也不想活了,她就拿头撞墙,被抢救回来后绝食了大概一星期。这时候隔壁的邻居就劝她,如果她死了,孩子就没人管了,她才慢慢断了轻生的念头。父亲自杀,她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为了我们,她才咬牙挺着。”代阳春含着眼泪回忆道。

就这样,周颜华在痛失爱人后,决定为了孩子们活着,忙里忙外无论多苦多累,她都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

瘦弱肩膀支撑起一片晴天

丈夫代彦林去世后,代家失去了顶梁柱和主心骨,因为没有了经济收入,家里的情况一落千丈。为了养育众多的子女,周颜华用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带着姐姐哥哥们一起种承包下来的十几亩田。为了供我们上学,她还承包了一个农机代销店,每天都忙里忙外。父亲在的时候,母亲一点活都不用干,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又是当爹又是当妈,非常不容易。”周颜华的小儿子代海鸥说。

因为代彦林是自杀身亡,在风气保守的农村这是犯忌讳的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代家上下都因此饱受舆论压力。

“我记得我妈给稻田杀虫的时候,因为从来没做过,只能从头学。当时村里就有人在旁边一边看热闹,一边幸灾乐祸。我妈不去反驳那些人,也不掉一滴眼泪,只是默默地干活,不会就学着做。看着她劳碌的样子,我心里非常难过。”代海鸥说。

小时候的代海鸥是村里有名的“孩子王”。在和姐姐哥哥给妈妈帮忙干活的时候,他常常会开溜,周颜华对这个调皮小儿子总是宠爱有加不舍得打骂。

“我妈妈就打过我一次。那次我用小石头打过往的卡车,把一个卡车的驾驶室玻璃打碎了。司机找到我家,我妈给人赔礼道歉说了好久,之后就狠狠地打了我一顿。妈妈说她干活再累都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做子女的如果不争气她这一生就不值得。那次给我的触动很深,从此以后也改掉了顽皮的毛病,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代海鸥说。

初中毕业后代海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郴州师范,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周颜华却没有把儿子升学的喜讯告诉任何亲朋好友。

“当时家里太穷了,根本筹措不了上中专要的学费,如果告诉亲戚朋友,他们肯定要帮忙借钱。母亲很要强,她不想麻烦别人。我都做好了辍学的准备,母亲却说她就是再穷也要让我们读书。”代海鸥说。

最后,周颜华通过给别人挖土方赚到钱把儿子送入了中专,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中专毕业后,代海鸥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学校离家远,所以他是唯一一名在学校住宿的老师。由于现实的艰苦与毕业时的设想形成巨大反差,代海鸥的心情非常低落。

“每次周末回家,母亲看我情绪不好都会说很多道理来安慰我鼓励我。她总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与其埋怨自己的命运还不如努力做事。母亲是个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妇女都能有这样的见识,让我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惭愧。”永兴县水兰小学的副校长代海鸥说。

儿女难报慈母恩

代秀平是周颜华最小的女儿,父亲代彦林去世时她只有六岁,代秀平对母亲的感情尤其深厚。

“我读书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那时候对我们一家人来说吃鱼吃肉都是很奢侈的事。当时我眼睛不好,妈妈听说鲫鱼蒸胡椒可以明目,我回家的时候就特地买了蒸给我吃。一条鲫鱼是当时一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代秀平回忆道。

虽然家境清寒,对待更贫穷更无助的人,周颜华总是会无私地给予帮助。

“我记得小时候一个老叫花子在外面乞讨讨到一碗肉或者一碗鱼之类的好菜,总是要拿到我家里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之前老叫花子来村里讨饭时,只有我母亲给了他一碗米。他前后来了三天,我母亲都给了他吃的,所以他非常感激。”代海鸥说。

母亲在困难面前的坚强,对人的宽容善良深深地影响着代家姐弟。当他们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成人,最迫切的心愿就是让操劳一生的母亲享享清福。

“父亲临死前给我们写了一封遗书,叮嘱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长大了要好好孝敬母亲,母亲没有吃过的好东西我们要尽量买给她吃。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按我们理解的方式孝敬母亲,让她吃好穿好,和我们一起住到城里来。”代海鸥说。

为了改变母亲每日吃黄糖用凉水下地劳作的习惯,代家姐弟想尽了办法。然而,周颜华老人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让她的子女深感无奈的同时也满心愧疚。

“我和姐姐哥哥们商量过好多办法,有一次我把母亲接到城里,然后决定不给她黄糖吃。我买了人参炖鸡肉,故意放一天。第二天就对母亲说菜不新鲜了要倒掉了,但是材料很贵,挺可惜的。我原本以为向来节俭的母亲会觉得舍不得然后吃掉补品,但是母亲只是骂我浪费,并不吃。给她洗脸洗澡用的水里掺热水,哪怕掺很少,她也能发现,然后换冷水洗。”代秀平无奈地说。

因为在儿女家住不惯,周颜华老人不顾儿女们的再三请求执意回到了城郊乡的老房子。眼看着母亲住进几十年的土砖房,忧心忡忡的代家姐弟决定说服老母亲对老房子进行翻新重建,然而他们再次与周颜华老人的意愿发生了冲突。

“老房子是几十年前用土砖垒砌起来的,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雨也不是特别安全,我们做子女的非常担心,所以就打算把房子翻新。为了这个事光做母亲的思想工作都做了好几年,最后才达成一种妥协的方案”代秀平说。

代秀平所说的“妥协方案”就是把老房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是原来代彦林、周颜华夫妇生活的几个房间,按周颜华老人的意见保持原样。后面部分按照代家姐弟的意见翻新重建,用水泥地板,添置红木家具和席梦思床。

子女们的一番苦心虽然让周颜华老人感动,但是多年的习惯和对亡夫的感情使得她极少离开旧的起居室,哪怕新房子更明亮舒适。就这样,代家姐弟修葺一新的房子闲置了下来,只有他们看望老母亲时会住上一住。

“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买了几套新衣服,衣服都是好料子,一套也要两三百。哪知道这些衣服母亲都拿去送叫花子了,自己总是穿着我爸以前给她买的的确良。我们跟她说送叫花子可以拿些半旧的衣服,新衣服应该留着自己穿。母亲她却说,送人就要送新的,叫花子也是人。”代秀平说。

让母亲吃好穿好住好,这是成家立业的代家姐弟最大的心愿,但是周颜华老人吃穿用度上的节省甚至苛刻却让子女的拳拳孝心无所适从。

“母亲这样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精神寄托,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顺从。现在每个月我们姐弟几个还是会给母亲2000多的生活费,我们的条件都好了,却没有给她老人家带来什么享受,我们心里非常内疚。”代秀平说着,流下了眼泪。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4/27 9:58:59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406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