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修通后,往返靖县和长沙都要经过一个古镇,黔城。因为历史知识匮乏,竟不知此地有一个如此历史厚重的名楼。30年后和一班弟兄重游湘西,慕名前去参拜,美女作者有感而发,写下《黔城 芙蓉楼》
黔城·芙蓉楼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年王昌龄送别辛渐的情景只能凭着他的诗句在雨中想象了。古老的沅水比我们有幸,它在流经芙蓉楼前时见证了这一幕,这一幕一定很感人,送别,送别,还是送别,文人们的送别总是充满着无尽的诗意。
去老洪江要经过黔城,黔城,这座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地”的古城,在沅江边上屹立了两千多年。到黔城,若没有真正的进入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院,是无法想象这座城市的深遂的。可往上追溯三百年的古院大墙,虽然已久未修缮过了,但高墙深院内依然顽固地坚锁着一份破落的荣华,迈步院中,层层深院,犹如一位愁肠百结的闺秀,带着旧时女子别样的美丽和凄惆。无数文人诗客逆江而上,来到了这里,凭江眺望,怀古念今的情景,只有站在古城上,在江风细雨的浅吟低唱中才得以显现出来。
芙蓉楼立于沅江边上,远观芙蓉楼时,觉得楼建得过于小气了些,一个不大的院子,内里拥挤着各色树木,树木丛中隐约现出的低矮飞檐跟岳阳楼、黄鹤楼一比相去甚远,很是纳闷它怎么会那么有名气,难道真的就独凭着王昌龄的一首诗吗?大渔对我说,芙蓉楼盛名天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昌龄的诗是一为佳,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碑刻更是楼院内一大胜景。进入院内,直奔东墙,米芾的《西山书院》碑、黄庭坚的《选宅》碑、颜真卿的《麻姑仙檀记》映入眼帘,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在他们的作品旁边还有不少我未曾知的书法家的碑刻。黄庭坚是我喜欢的词人,见到这位仰慕已久的词人的真迹时,我竟然激动得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芙蓉楼的后面有一个亭子,名叫“半月亭”,据说是当年王昌龄对月抚琴的地方,月朗星稀,夜深人静,诗人焚香抚琴,思乡之情,何须言表?熊稀龄来芙蓉楼参观时,大约是读到了王昌龄的心事,挥毫写下了“半月亭”三个字,从那以后,这个亭子也就被定名为半月亭。
小小一院集聚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让人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重感,“径曲尚余寒雨润”,怎奈我们这些参观者一个比一个行色更匆匆。芙蓉楼犹如一册馨书,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只是一群不称职的读者,它在等待一位读者,一位想并且也能读懂读透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