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日,到绍兴后的第二天。上午,经鉴湖到兰亭。鉴湖,早闻其名,不是因为湖本身,而是因为鉴湖女侠秋瑾的名号。湖的水面似乎不是很大,旁边沟渠纵横,小船穿梭往来,很繁忙的样子。看到一个奇特的场景,一只小船沿着湖边滑行,两支桨,很有节奏地划着,船上只一个人,戴毡帽,半躺半坐,手中拿着个茶壶,很是悠闲自得,操桨的竟然是他的双脚!用脚划船,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古语讲,“越人善舟(越地人善于用船)”,确非虚言。兰亭,是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出名的。王羲之曾邀请当时绍兴(那时叫会稽)的名士到其住所兰亭聚会,大家散坐于一条小沟边,将酒杯放在沟中,让它沿着沟水自由漂流,酒杯停在何人跟前,此人便喝酒赋诗,一共写了几十首诗。王羲之便将诗编成一册,称作《兰亭集》,亲撰序言,亲手书写,事风雅,文漂亮,字出名,这便是文化史上极为有名的《兰亭集序》。此手迹现已不存,但留下了各朝各代的很多拓本和书法家们的摹写本,其中很多是名家之作。因此,兰亭也就成了文士们心中的一个风雅之地,我们虽不配称文士,但也想附庸风雅,所以也就去了。兰亭在会稽山的北面,茂林修竹掩映着,可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幽!园的面积不甚大,参观的人也不多,更增添了幽静的气氛。园中有曲水(即那条沟)、流觞亭(觞,酒杯);后面有一小亭,里面有康熙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旁边有个小屋,里边陈列着《兰亭集序》的多种拓本和摹本,其中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虞世南的摹本较为出名,还有一石刻的兰亭集会图,参与宴会的人都有像,每人身旁都有题名及所写的诗,四言五言的都有;大门外边有鹅池,池边有一大碑,上有一“鵞(即鹅字的另一种写法)”,是王羲之的手迹。整个游览过程,始终只有我们几个人,风流代谢,世事古今,令人不胜感慨。
返回,去大禹陵。禹庙极有气派,面积虽不大,但古色古香,自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气。进门是岣嵝碑,是明朝时拓印了岳麓山的禹王碑,后人翻刻的。大殿极高敞,内有新塑的大禹像;殿外有章太炎写的《重修禹庙碑》;旁边有窆石(长条石,顶端有孔,竖在墓坑边,下葬时绳子通过石孔,起滑轮作用,可平稳地将棺材降入墓坑),石上隐约可见有些古字,据说是记录大禹治水之功的,傍有禹穴碑。出门,有大禹陵,禹陵不很高大,有大禹陵碑,字是红色的,因为正在修整,没能进去。
下午,再看鲁迅纪念馆,还有百草园、三味书屋。
过一小河,到沈园,沈园离大禹陵不远,是所爱情之园。宋代诗人陆游的夫人为其表妹唐婉儿,夫妻感情很好,但唐氏不容于陆游之母,陆游被迫与其离婚。陆游念念不忘于唐氏,唐氏亦时时记挂着陆游。一天,陆游赴友人的沈园之宴,已改嫁他人的唐氏知道了,特遣人送上陆游平日喜欢的食物,陆游情不能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婉儿辗转读到此词,也回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后唐氏因忧郁而死,陆游多次写诗悼念其妻,较为出名的有5首,有些句子我比较喜欢,如“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等。其实,沈园毫无可看之处,一片荒芜,有几堵断垣残壁,一水塘,长满水草,一碎砖垒成的围墙(我们就是从垮塌处爬进去的),真的是“沈园无复旧池台”了。
下午6点45,坐火车返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