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施故里 美人依旧[上]
诸暨并不遥远,遥远的是那段岁月。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春秋末期,在这样雄性的云天里突然出现了艳光闪烁的虹霓,那就是施夷光,一个住在越国苎萝村西的女孩,一个后来被叫做西施的千古美人。
山野里的豪门大宅
在西施故里诸暨的荒山野岭中,一条清澈的溪流曾经负荷了斯元儒这名农家子弟的梦想,清朝嘉庆年间,他从这里出发,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他先是将山里的茶叶、桐油、杉木运到无锡太湖一带卖,然后再涉足其他行业,将生意做大。之后他带着千万两银子荣归故里。
斯元儒花钱盖千柱屋,将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间楼屋,1322个柱子,将富豪大家的排场发挥到令乡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说明他是追求世俗荣耀的商人。然而,他又是一个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有一年诸暨闹灾荒,斯元儒个人就捐了二万两银子;后来诸暨要修建举人赶考的考试棚,他又率先捐了两千两银子。也难怪连道光皇帝都要钦赐匾额表彰他。
山野里的豪宅大院依山面溪而立,黛瓦粉墙,气势恢宏。整座建筑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各院之间以檐廊连接沟通,每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又以长廊相连,互不隔离。因此,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也难怪人们要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
千柱屋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砖雕堪称绝品,只见这些马儿坐卧行奔、安闲长嘶、嬉戏翻滚,神态各异;连牧马人也是姿态丰富,或歇或睡,或行或忙,无一雷同。背景衬以飞禽走兽,林木山水,可见雕刻工匠的技艺高超。细心的人会发现这《百马图》根本不足百匹,才六十七匹而已。据说,当时雕刻这幅《百马图》的工匠不知何故活儿干了一半就不辞而别,斯元儒估计也请其他师傅补缺过,然而由于风格不一,就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只让这六十七匹马儿跃然墙上。好在较真的人不是太多,权当百马欣赏吧!
私塾里远去的琅琅书声
穿过千柱屋,就来到了笔架山下。屋后有鹅卵石铺成的石阶蜿蜒而上,而石阶的尽头就是藏于山腰上的笔峰书院。
笔峰书院其实就是斯家的私塾,斯元儒在建千柱屋的同时建造了它,这再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后代都是在这儿接受的文化教育,并培养了一些成才的子孙。
笔峰书院内外遍植林木,有银杏、水杉、龙爪槐、紫薇、大叶冬青等,大多虬枝盘缠,恐都在二百岁以上。笔峰书院如今已经荒废,然而,那背靠巍巍青山,面对开阔原野的气势还在。迈进书院天井,灌木翠绿,奇花飘香,长满青苔的石桌、石凳、石缸,不能不让人感慨岁月匆忙的流逝,洗去了几多繁华!那些与鸟声一起悠扬的琅琅书声,早已消逝在历史的虚空之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院落,也如风烛残年的老者,依稀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叹息。
西施故里 美人依旧
西施故里 美人依旧[下]
浣纱石给当年那个倾城女子带来的命运究竟是悲是喜
西施殿中的雕像少了些神韵
越王殿内壁画
古越台
越王殿
英雄美人的故事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但传说中美人当年洗衣时的浣纱石还在,还有后人精心打造的西施殿,总在提醒着后来者们,这里有过这样一位绝色的女子,她的倾城美貌与旷世传奇可以千年不老,历久弥新。
【浣纱石】
一个村姑的生命交叉点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这是一个乱世,英雄们已经在不同的阵营各就各位,好戏陆续上场。中国好多的成语典故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大义灭亲、唇亡齿寒、上下其手……每个成语的背后都带着血腥或阴谋。有一天,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现了。
弃国为奴的越王勾践熬过三年的屈辱岁月,怀着对吴王夫差的彻骨仇恨回到了自己的国都会稽(今绍兴)。夜枕薪、昼尝胆,漫漫的雪耻之路因为有了这样的仪式而变得近乎神圣。他的谋臣文种献上的“伐吴九术”中,有一条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因为美人计容易操作,被勾践迅速批准。可是,派谁去挑美女呢?大臣范蠡在!这个范蠡很有审美眼光,整座会稽城他都能建得美轮美奂,物色美女也一定在行吧。
一场中国最早的选美运动就此拉开帷幕。明察暗访的选美官员开始奔走于越国大地的阡陌乡野。范蠡这个总导演也没闲着,一日他漫步于浣纱溪畔,累了,坐在岩石上歇息。不远处一个浣纱女的玉指素臂,细腰雪肤,让他的眼睛不禁一亮。趋前搭讪,开启的竟是朱唇皓齿,流盼的则是明眸秀睫。就是她了!一个能让我范蠡心猿意马的女子,不倾国也倾城啊!
与施夷光一样幸运或一样不幸的,还有郑旦等数十个越国美女。如今,或许只有清风明月、小溪流水还念念不忘她们撩人的倩影。当芳华散尽,那些喜欢发思古幽情的后辈们,则以诗文来表达他们对西施的扼腕叹息。浣纱溪畔,范蠡曾经坐过的岩石,题刻着妍美劲健的“浣纱”二字,据说是王羲之的手迹。如果真有此事,那也是西施香消玉殒八百年后的纪念了。在王羲之题字后四百年,李白以“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再次将一种不可再现的美丽翻出来让人心疼。匆匆时光又过了一千三百年,我来了,浣纱石旁居然还有村姑在捣洗衣物,那槌衣的音韵顺着浣纱溪飘得很远。
岁月过去了很久很久,却依稀还停滞在原处。只是那份真正倾过国倾过城的美丽再也不可能邂逅。男人们怎能不嫉妒范蠡!
【西施殿】
历史谜团的不同解读
沿着浣纱石向上走几十步,就是西施殿了。这座修筑在古苎萝山上的建筑群看起来是古香古色的,其实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修之作。
现代人的仿古能力很强。重檐歇山型的西施殿采用的建筑构件全部都是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木雕、石雕原件,是从诸暨民间征集来的。殿内的西施塑像典雅雍容,因为太写实,反而没有了闭月羞花的想象空间。
每个时代的人都喜欢对历史事件进行个性化的阐析解疑,何况是依附于吴越战争这样气势恢宏、离奇曲折的故事中的美女篇章呢!一些史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吴越战争史上没有西施这样的“女间谍”,因为在勾践出生前二百年,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中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即使史学家言之凿凿,我们也希望他们闭嘴,因为民众喜欢西施卷入一场男人们刀光剑影的战争。
眼前的西施殿古建筑群,除了西施殿因为精心打造而呈现浓郁的古韵,碑廊、古越台、郑旦亭等景点新造的痕迹十分明显。好在我对寻访二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迹本来就不存奢望,所以目光所及倒也觉得风情无限。那些刻在碑廊里的有关西施的诗文、绘画与雕刻,是人们对无限凄美的历史片断或浪漫唯美的文学形象的深情铭记。
听说西施殿里有响屐廊,我没找到,找到了恐怕也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响屐廊的发明者是吴王夫差,这个为西施神魂颠倒的君王,命人在御花园挖空长廊,放进大缸,上铺木板,就为了聆听西施款款而过的足音,这样的癖好很诗意,不大像血腥战场上的英勇统帅。当勾践在暗中磨刀霍霍的时候,夫差却在变着花样享乐。作为君王,享乐本身应该无可指责。问题出在陶醉于温柔乡里的君王通常听不进逆耳的忠言了,连伍子胥这样功高盖世的国家栋梁都杀掉,还有谁愿意为他卖命呢?
历史是不可重复的,美丽也是。漫步西施殿,乐趣就在于仿佛走进了那段充满爱恨情仇的久远历史,看见了古人怎样以美丽作为武器,射杀敌人于千百里之外。
大抵上,人都是喜欢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的历史故事的。有西施参与的吴越春秋,才足够惊心动魄,并扣人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