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 越 见 闻
三九隆冬,与时燕到广西北海避寒,就近到越南旅游了四天。临到出发前一天下午,旅行社还没有任何动静,有些什么规定、注意事项等等,都没有通知。打电话过去,旅行社不急不忙,说没有什么规定,第二天清早来车接我们就是。转念一想也是,北海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近邻,他们觉得,过去看看好比是到邻村赶赶集、邻居家串个门,没什么神秘,倒是我们过于郑重其事了。果然,凌晨6点电话响了,匆匆起来出门,路边的街灯还在眨巴着惺忪的睡眼,榕树长长的气根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越南那边天气会好些吗?
北海到出关口岸东兴,汽车走了两个小时。东兴和国内任何一个城镇没有多少区别,街道,建筑,人群。中国石化加油站的红屋顶和家乡一样招呼你,广告牌上的葛优拿着神州行手机呲牙咧嘴地与你套近乎,景德镇陶瓷地摊的商贩似曾相识。但是一出国门,这些熟悉的风景线突然会使你心中的留恋感觉油然而生,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如我一样,格外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是我的祖国。
在1394号界碑旁留过影,便跨上了北仑河大桥,桥中间画了一道粗粗的红线,那就是国界,时燕一步跨两国照了张像。过了桥就是越南地界,因为越南入境处只有一台电脑,办事人员也无精打采,等了好久好久,听越南导游介绍打发无聊。20多年前这里桥毁路断,只有数不清的地雷,这些年才重新热闹起来。回想自我们懂事以来,从《南方来信》到援越抗美,又自卫反击,不禁涌起一股历史沧桑感。正好碰上越南边防军换岗,参差不齐的个头,不合身的制服,拖拖拉拉的步伐,对比我们边防武警的英武雄姿,嘴角不由自主浮起一丝得意。
入得境来便是越南的边境口岸——芒街,熙熙攘攘,人流往来,商场里多是中国产品,应有尽有,如果不是到处招展的金星红旗和招牌上的越南文字,简直就以为还在国内。不过越南的建筑有些特色,高大建筑物不多,沿街邻次栉比的民居都是窄而深,宽不过4米,深有10到20米,高5到8层,一般上面有法式阳台和东南亚风格的屋顶,门窗都比较讲究,似乎比国内要好。越南导游说:你们中国是国富民穷,我们越南是国穷民富,老百姓生活不错,物价不高,房价比北京上海还高。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人民币在这里通用,1元抵1900越南盾,不知为何要把币值设计得这么小,一瓶矿泉水就要5000盾,一碗方便面是10000盾,最大的纸币面值是50万盾。我们在路边饮茶歇脚,过来一位农妇兜售酸枣,拿的铁称恐怕要有上百年历史了,事后直后悔没有连称一起买下,送给文涛女婿应是不错的古董文物。照了一张像,农妇急忙掩面躲闪,连说自己长得不漂亮,言谈举止中流露的质朴和羞涩,在国内却已是久违了。出芒街行250公里崎岖山路,宿下龙。
次日乘船游有“海上桂林”之称的下龙湾,下龙湾被联合国列为自然遗产保护对象,果然名不虚传。阳光照耀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礁岛耸峙,百里画屏,宛若人间仙境,别是一番风景。欣赏赞叹之余,自然于心中与桂林阳朔山水两相比较,下龙湾美在海天的湛蓝,桂林胜在山水的碧绿,印象中还是更醉心于漓江上婆娑的竹影、振羽的鱼鹰、悠闲的竹筏、欸乃的桨声,然那是二十年前的风光和心境了,若再重游,不知漓江可还有往日的清韵?
下午再乘车直奔河内,沿途是平坦肥沃的红河平原,一派热带乡村风光,红河在云南境内发源,流淌到这里,冲积出一片沃土。土地以稻田为主,正是农闲旱季,空旷的原野上只见枯黄的稻茬和三五成群休憩的水牛。越南农村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还以牛耕为主。越南的铁路还是法国人当年修筑的窄轨铁路,跑的蒸汽小火车,全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但沿路已经可见连绵不断的现代化厂房,据说是近年鼓励引进外资办工业,日、韩、台资居多,不过还是以轻工业为主体。越南是块顽强的土地,历经与法国殖民者的长期战争,承受了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虽然基础薄弱,改革起步晚,却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还是令人敬佩的。越南又应该说是最年轻的民族,据说全国在4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二三十年里加快经济建设的黄金时段很少有老龄化的包袱。越南因为战争,曾经死伤严重、男女比例失调,有段时期允许一夫多妻,鼓励多生,但现在已经恢复平衡,开始计划生育了。越南的医疗卫生水平不高,也许是因为地处热带,人均寿命只有59岁,因此一路难得看到老人,沿途隔不远就见有烈士纪念碑和公墓。听到介绍我很庆幸,我们已经活到了越南的平均寿命,下一步是向中国的72岁标准迈进,如果能越过78岁,就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了。我与时燕互勉:珍惜生命,争取健康长寿,再一起携手共度二十年,不枉此生姻缘。
早就听说河内的摩托车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身临其境感受更真切,大街小巷里到处充斥,密如蝗虫,挨挨挤挤,轰鸣而过,险象环生,路人却已习以为常。汽车、摩托全是进口,日韩居多,前些年还有中国摩托,因质量问题被逐步淘汰,闻之汗颜。河内看来还没有开始大规模规划改造,基本是低矮民房,犹如摊开一张巨型大饼,看来城市改造还有待时日。河内只是个政治意义上的行政首都,两天里,参观了巴亭广场、胡志明故居、国宾馆、博物馆、还剑湖,体会了越南人民对胡志明这位终身未婚、生活简朴、献身祖国的忠厚长者的无比崇敬与怀念。鼎鼎大名的还剑湖,出名在国王与宝剑的传说,一见之后,却显得平常,还不如长沙烈士公园的年嘉湖。在越南的文化古迹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汉文化的影响:最古老的独柱寺门前镌刻着汉字对联,还剑湖边的宝塔上记载着龙马河图、神龟洛书的传说,酒店门前塑着唐僧师徒西游故事,木雕店里卖的是关云长、诸葛亮。就连婚车和酒席上贴的也是大红的中国喜喜字,电视可以收看好几个中国和香港频道。在胡志明故居旁的售货部里,穿着民族服装的男青年看了我一眼,用当地的独弦琴熟练地演奏起《彩云追月》,那熟悉的旋律伴随着优雅的南洋情调。不过在越南的华侨不多了,经历那次干戈,大多数已经回到祖国,我们在北海买海鲜和蔬菜的侨港镇就是越南归侨聚居的地方之一。
回程仍是乘车到下龙,再坐飞翼船到芒街,由东兴回国。虽然行色匆匆,仅仅四天,浮光掠影,西贡等南方城市也没有去,但也有些感触:第一,越南这样的农业国,基础设施太差,制约经济腾飞,国家还是要集中一部分财力,搞好公路、铁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越南的铁路还是法国人当年修筑的窄轨铁路,跑的蒸汽小火车)。第二,政府要重视农业品种改良,这么优良的气候水土条件,我们在越南却没有品尝到什么可口的水果,本地的芒果、香蕉口味马马乎乎但外观较差,橘子、柚子、清枣都酸不堪食,比起台湾差多了。第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面实行私有化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高水平的建设现代化社会,不能长期搞小农经济和低水平市场经济。
归途中,轻声吟哦起那首古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四日之游仿佛梦里回到十多二十年前的故国,一觉醒来,眼前已是万家灯火的北海。
二○○七年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