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说说
自己当知青时看过的书和感受如何?
这可是个好话题,因此修改了楼主标题,等讨论完了再恢复原标题。
与书相伴的日子
在那特殊的年代,对看电影的渴望近乎有点奢侈,然而,雨天或农闲时遨游书海却成了我的最佳享受.
我是68届初中生,好在小学的功课学得相当扎实,加之喜好文学,因此,下乡时《青春之歌》《烈火金刚》《苦菜花》《红旗谱》《金光大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已在脑海根深蒂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曲折情节至今记忆犹心.
那年月,我特期盼老天下雨,因为雨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多数闲暇我都是扎进书堆看书.当时也没几本好书可读,(因文革时期我家被抄,凡与政治背景有关的东西统统作了没收处理),没有小说杂志,我就读哥姐们的课本,先是通读高中语文(记得后来参加中函学习,发现教材内容多数来自于高中语文)而后读政治、历史......一页页、一课课,一本本,读得津津有味.有时姐姐回家探亲,也总不忘为我捎回一两本封面有些黄旧的古典小说,她说是与同学借来的.且再三叮嘱我要妥善保管.
有一回,株洲的嫂嫂要我帮她照看几天侄儿(她是中学语文教师),无意间我发现她家小阳台上的一个旧纸盒中,竟然装着几本沾满灰垢的中外小说,其中有《简爱》《复活》等,当晚睡觉时,我先将讴歌五十年代末期的一批复员转业军官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雁飞塞北》长篇小说一直看到次日清晨.第二天我再三央求嫂子将这些书都借给我,(嫂子说盖图章的书是学校的,其它书是学生的,都要还回去的.)直到我写了字据,标记了书名及价格,嫂子才勉强同意.
两年后,我当上了民办教师,又是两年后,同是民师的苦椎山人返城,他给我留下了《战争与和平》《果戈里》和《红与黑》;那位赴美的男友给我留下了《唐诗.宋辞》;还有最好的女友工作调离时给我留下了她心爱的《剪报》中的其中一本.伴着哥姐们的课本,伴着好友们的精神食粮,我度过了难忘的乡村岁月,虽然未能破“万卷”书,但在后来的讲学历,究文凭的年代,我都曾在求学途中一路过关斩将,在与同行数年的教坛竞争中,我也缘于胸中有书而游刃自如.
为此,我很感怀这一段与书相伴的日子,更感激给予过我帮助的亲人、朋友;也因此,我把这一段难忘的乡村时光定格成了我的“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