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菜子,长沙方言,学名荠菜,春天荒郊野外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一种野菜,心形的碎片叶子,开着小白花。
长沙的民间习俗,农历三月初三采一把荠菜熬汤,放几颗红枣煮鸡蛋,据说是吃了可以“祛风”,夏天不长痱子。
小时候的长沙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地砖水泥,墙边屋后都有空边隙地,无人践踏的泥土上长满青草,有青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地菜子。每年到了这个节气,母亲就会交待孩子们:三月三了,采点地菜子回来。听到这话我们就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年头,能吃上地菜子煮鸡蛋是最大的享受!放学后,姐弟俩去母亲单位的院子里,恰逢星期天还带上幼儿园回家的弟弟,操场旁边与南楼后面的荒地走一圈就能采回一大把地菜子。
采回的地菜子漂洗干净,与鸡蛋一起放入锅中用文火熬汤。待到汤水熬成绿色,取出鸡蛋浸入凉水,过一会儿再剥壳,鸡蛋一点儿都不粘在壳上。剥了壳的鸡蛋再次放入汤水,这时再加入红枣,再熬一段时间把红枣的味儿熬出来,孩子们盼着的最兴奋的时候就到来了。
家里有一张八仙桌,房间太小一面靠着墙,那是一张多功能桌,吃饭做作业玩游戏都是它。孩子们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端来地菜子煮鸡蛋,每个碗里匀分红枣鸡蛋再倒入清汤,然后舀上一勺糖,那时候的糖是那种土制的红糖或者是黄色的古巴糖。喝一口地菜子汤,甜甜的满口清香,咬一颗红枣,把枣肉吃得干干净净再吐出那颗核,然后再慢慢享用那难得吃到的鸡蛋。
那年头,能单独吃上一两个鸡蛋真是天大的享受。那时候有句老话:初一十五打牙祭,荤菜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炒两个鸡蛋也算是小荤,一家子吃饭还得尊老爱幼,让给老人小孩多吃点。还记得有一家邻居,孩子多收入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他家开荤,偶尔吃一餐荤菜都是买的最便宜的猪头肉。那时的孩子们吃饭喜欢端个碗满院子跑,他家的孩子们,常常是三两点萝卜白菜就对付完那碗饭。
又是三月三,妻子中午打电话回来:三月三了,买把地菜子回来吧。母亲走了,听到电话的第一反映竟是那句“媳妇熬成了婆”,往年这句话都是老妈记得交待我的。不同的是,现在的家庭,孩子们都远走高飞,留下我们这些半老的父母独守空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