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楼
◆ 有 怀(之一)
原 作
沧桑人事古来匆,铭刻心怀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亦真亦幻到天明。
改 作
空床辗转对孤灯,搅动心潮是友情。如水月光浮旧梦,疑真疑幻到天明。
怀人诗感人之处,不在涕泗交流,而在心声倾诉。此作情发于心,潜流涌动,自具感人力量。首句语意不明,且出韵,宜改。今用"空床辗转对孤灯"代之,并非单为纠正用韵,更主要的是沟通与下句的内在意脉,构成因果倒装。次句改动三个字,是为了加重感情份量,使上句的辗转难眠有更充足的理由。第三句好,着一"浮"字,使虚幻之梦变得形象可感,宜大加圈点。结句也不错,只"亦"字稍逊,改为"疑",便无疵可求了。
◆ 有 怀(之二)
原 作
知青岁月忆当年,陋室薄衾红烛前。世事蹉跎余太息,愁思寒夜难成眠。
改 作
知青往事忆当年,陋室掏心蜡烛前。双鬓已随霜雪改,思君犹自不成眠。
此首情韵略同前作,惟所思对象身份渐趋明朗,不似前作要人猜测也。首句"岁月"与"年"犯复,宜以"往事"易之。次句"薄衾"之类物事似不必提,作"掏心"则可重现当年真挚情义;"红烛"亦须改作"蜡烛",免教人疑为洞房也。第三句转递不力,全换。结语斫去一半,重新装饰,以达到承接上气,圆合全篇的效果。此法陆放翁多用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是也。
田牧:“蜡”改“残”,含“知己在前话语多”。已……,犹……。此句用得好。
◆ 访 贫
原 作
岁来走访到小村,个中百姓未脱贫。老叟泪眼倾心语,陋室听来字句辛。
改 作
春风疑不到边村,二十年来未脱贫。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
原作写当政者对贫困地区民众的关切与同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出发点无可苛求。然而诗词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并不能以出发点的正确与否来衡量优劣。此诗有两个明显的不到位:一是文字表达不到位,二是情感宣泄不到位。修改时第一个问题好办,从字面上理顺便行;第二个问题却颇为棘手,因为是代人作言,情感宣泄到什么程度殊难掌握。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冲破一切障碍,尽情向篇中一吐。首句套用欧阳永叔,与次句构成倒装,意思是说: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这个边远小村却仍然未能脱离贫困,真有些怀疑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不是无法吹到这里来。这当然不是对党的政策的怀疑,只是对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惆怅而已。所套欧阳氏之句,在这里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意义。此诗改造后蕴含的深意,主要集中在"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这个转合句中。它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极大,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言内或言外之意:其一,落后地区的人民(诗中是以"老叟"为代表),在饱受贫穷的磨折之后,早已承认并接受了现实,生活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奢求,对于一切艰难困苦,都能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因此,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够保持他们独具个性的"嘿嘿"。其次,"官"们来这里视察,显然不是第一回(原作者可能是第一回),他们或者作过许多指示,或者有过许多承诺,或者主持制订过许多文件,但没有一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这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老叟"们最初也许相信过,激动过,然而一次次竹篮打水,使他们彻底清醒过来,甚至清醒得有些过分,以后有"官"来访贫,不论真的假的,一概以"嘿嘿"待之。在他们的心目中,当官的都是些吃了饭没事干的"闲人",自己的泪已为生活流尽,没有多余的去博取这些无关痛痒者廉价的同情。把来访的"官"们视作"闲人",对我们的领导同志似乎是犯了大不敬,然而就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贫民而言,没把你看作"坏人",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宽容、最好的评价了。将一首温柔敦厚的诗改得如此带骨头带刺,可能已大大超出了原作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原作者是一位在职的县委领导干部,能够深入边村访贫问苦,已经很能体现"三个代表"精神了,要他将自己也划入"闲人"之列,未免有失公允。好在原诗已载入文档,倘他不能接受改作,我就只好贪天之功为己有,收养这个"克隆"出来的新生儿了。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