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惊险不断,险象环生,要不是知道你们最后安全到达北京,看到这里心跳都加快了,真为你们担心.后来怎么脱险的?是背包和旗帜挡住了你没下沉,船老大来救的吧?好人有好报.
然而,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发出“救命”之类的叫喊,甚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是觉得叫喊已无济于事,还是惊呆了,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有一点我知道,我并不害怕。心里平静的很,也许是这一路上走来所经历的一切,使我开始成熟了吧。
走在最前面的船老大似乎感觉到什么,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一下子变了脸色,“别动!千万别动!”其实这时我除了双手和头部还能动之外,其他地方早就不能动了。而且我早就没有动了。“快往后退!注意别走偏!”他又对何其真叫道。这时何其真也发现我掉进了淤泥,正试图去救我。听到叫声,何其真慢慢往来路退去。船老大走到我旁边,把身上的羊皮大衣脱下来,铺在我面前,又把那面浆平放在羊皮大衣上,接着把我背上的旗帜拿下来,放到浆上面,最后叫我把双手放在浆上,双手抓住我的背包绳子,对我说:“我一用力,你就往上爬,爬上来不要站起来。”我点了点头。随着他一声“起!”的吼声,我顺着他的拉力爬到了羊皮大衣上,顿时觉得呼吸通畅了,身上的泥水也马上结成了薄冰。船老大把我的身体转了个方向,让我的双脚对准他的脚印,然后猛力把我拉起来。这时,我的双脚几乎没有知觉了,但还能感到自己身体的重量。
喝了两口船老大递过来的烈酒,渐渐有了些知觉。按照船老大的命令,我们跟着他继续往黄河水边走去。
走到水边,我们看到一条很小的船,三个人上去,就挤满了。船老大用一根小竹棍把我身上的薄冰敲掉,脱去我的鞋袜,把我的脚抱在怀里揉了一阵,脚很快完全恢复了知觉。接着,又灌了我几口酒,对何其真说“帮他揉,不要停,不然他的脚就废了”。何其真立即抱着我的脚揉了起来。
船开了。行驶在黄色的水面上。行驶在为之神往的黄河上。因为是冬天,黄河的水不多,因为是是中游,水势平稳,没有我们向往的那种奔腾万里之势。只有黄色的水在缓慢地流着,流得比我们想像的还慢,黄得比我们想像的还黄,就像我们做藕煤时和黄泥的泥浆那样黄。
船到了河心,随着身上血脉的通畅,精力开始恢复,思维也活跃起来。我想起出发时我们计划一定要在黄河中取一杯水,看她到底含多少泥沙?现在是时候了。就叫何其真在背包上取下口杯,舀了一杯黄河水,小心地捧在手中。后来我们一量,竞有一半以上泥沙!据说春天时的黄河水的泥沙含量还要高些。船靠岸了,死里逃生的我已经完全恢复过来。黄河的北岸与南岸完全不同,没有那片夺人性命的烂泥滩,而是一个个的小黄土包。什么植物也没有,河风一起,一阵阵黄尘随风起落。据船老大说,这里又是河南的地界,属于濮阳所辖。
跟着船老大爬过一座小山包,到了一个小村庄,船老大的家就在这里。因为这时天快黑了,我们就接受了船老大的邀请,住在他家。
船老大的家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是用土砖和高粱杆建成的。象北京的那种老四合院。走进院子,我再次清除了身上的薄冰,觉得好像里面的裤子已经干了,看来这一阵急走和爬山很有成效。何其真已经早被船老大的妻子让到炕上去暖和了,我还需要解掉背包,脱去湿衣服,在院子里跑了几个圈,然后经过船老大的检查,说了句:“小伙子身体真棒,居然没冻坏,上炕去吧”。这才坐上温暖的炕。
晚上吃完晚饭,洗了一个很舒服的脚,我们很快进入梦乡。
清早,一阵喧闹的人声、汽车声、马叫声把我们惊醒。起来一看,原来是乡亲们在排队挑水,而这水却是汽车和马车拉来的。难道这里缺水?我们有点疑惑。这时船老大和他妻子各挑了一担水进来,看见我们的神情,叹了一口气:“我们这里就是缺水,地势高,又打不出地下水,到黄河还要走十几里山路,全靠用车拉水,如果不是政府补贴,一斤水要化费2分钱”。这时我突然想到,昨天晚上我们洗脚用去两桶水,真不好意思。连忙抢过担子,挑了两担水。接着,我们怀揣着热乎乎的几个玉米棒,告别了救命恩人,向北进发。
九、东留善固·偶像吕玉兰零距离接触
九、东留善固·偶像吕玉兰零距离接触
离开船老大家,我们继续向北进发。这时温度更低了,天也开始下起雪来。开始雪还不大,越往北走雪越大。而且北风也迎面吹来,这一段我们走的很辛苦。
在河南境内走了几天,进入河北。总体感觉是生活水平明显比河南高,只是咸菜也越来越咸。我们也开始经常吃小米稀饭和白面馒头,有时也吃一些掺有高粱或玉米的馒头。
一天,在公路的指示牌上,我们看见了一个似乎熟悉的名字---临西。一边继续赶路,一边在记忆里搜索。这时,路边电杆上贴的一张传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一张登着吕玉兰照片的传单。一下子我们便想起来,这里就是吕玉兰的家乡,也是她工作的地方。
那时,吕玉兰可正是我们青年学生的偶像。她的先进事迹,我们早已熟记。现在既然我们已经到了这里,一定要想办法去拜访一下。
没费多大力,我们很快打听到东留善固村,也就是吕玉兰住的地方。那时她已经是公社副书记了,但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在村里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于是我们决定,到东留善固村去。
到东留善固村去不必问路,一路上有很多红卫兵都是往那儿去的。越走人越多,一片红旗,一片红袖章,好像是在游行。我们杂在队伍中,被那种激昂的情绪所感染,行路的疲劳早已不见。
下午3时左右,我们到了东留善固村。大队部门口已经挂起了“红卫兵小将接待处”的招牌。好多大姐大嫂在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红卫兵。我们刚进门,一位大姐就热情的迎上来,帮我们解下背包,倒一杯热腾腾的开水让我们喝。并且很亲切地问道:“路上很冷吧?走得累不累?”。她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明显的与其他的大姐大嫂不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仔细一看,她不就是我们的偶像吕玉兰么?“您就是吕玉兰大姐吧?”,我兴奋地问。大姐点了点头,又把一个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们别大声叫喊。这时何其真已掏出我们的长征日记,小声对大姐说:“可以帮我们签个名吗?”,大姐微笑着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并签下了吕玉兰的大名。我们真是高兴极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来的红卫兵太多,吕玉兰的手迹和签名早就刻成了橡皮图章,接待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个,遇到红卫兵要签名时就盖上一个,我们算是唯一的拥有吕玉兰真正手迹的人。可惜现在没有把长征日记带在身边,要不然,一定传到网上让大家分享。
让人高兴的事一件又一件。首先是因为来的红卫兵人太多,大队部和老百姓的家里到处人满为患,只好安排在附近的村子里吃住,我们因为人少,加上天色已晚,有幸安排在吕玉兰家住,和吕玉兰共进晚餐;和她的家人亲密接触。了解了很多吕玉兰的事。同时,我的笛声也引来不少当地的年轻人。我们和他们真正成了好朋友。
再就是我们去“倒换关文”时,又得到了一次和吕玉兰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次我们的谈话比较深入一点,谈到了理想、前途等问题,吕玉兰的观点,对我今后人生的影响颇大。
十、到达北京
十、到达北京
离开东留善固,继续北行。到北京的路我们已经走了一大半,步行已不在话下。冀中平原的冬天特别冷,空气出奇的干燥,大雪已经有一、两尺深,最可恶的是那的呼呼北风,日夜不停地刮着,使本来衣着就单薄的我们根本就不敢在路上休息,只能每天不停地走。好在沿路村镇比较密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倒是一直没饿过肚子了。
一天,我们在一个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小村庄里扎营。意外地发现房东大娘竟是一位战功累累的老英雄。眼前的这位慈祥的老大娘,当年曾是令日寇闻之丧胆的武工队长。为了抗击日寇,她一家三代人全部都战死在战场上。她曾经护送过周总理、刘少奇、彭德怀等,有很多和这些领导人的合影。解放后,她没有进城做官,而是留在农村继续当农民。这种情操,这种境界,真的让人敬佩。
我们来到了芦沟桥。马上就要到达北京了。
芦沟桥,全长266.5米,宽30米,由11个石拱联成,每个石拱跨度从16米到21.6米不等,是一座典型的联拱石桥,拱与拱之间有石砌的桥墩。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墩北面像尖尖的箭头,南面呈方形。昔日,永定河水滔滔不绝,自北向南奔流。这样设计桥墩,显然是为了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威胁。芦沟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块石碑,东面的石碑上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芦沟晓月"4字,"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大胜景之一。芦沟桥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的上面有许多石狮。由于这些石狮雕刻得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大小混在一起,故有"芦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
在桥上,我们数着那永远数不请的石狮子,抚摩着“七七事变”中日寇在桥身留下的弹痕,用脚步丈量桥的长度。忆古思今,感概、兴奋、自豪,百感交集。
过芦沟桥,进永定门,穿过长安街,在天安门广场,我们挥舞着队旗,齐声高呼:“北京,我来了!”
长征日记上,记下这永不能忘的一刻。这一天,离我们从长沙出发刚好50天。
今天胜利的到达了北京。终于实现了目标。这一路,横跨湘、颚、豫、鲁、冀五省,行程1879公里,耗时50天。-----《长征日记》最后一句话。
后 记
后 记
这篇文章基本上结束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时间地点需要好好回忆,加上何其真一直找不到,我这几年在深圳、长沙、华容几处生活,一时也找不到长征日记,所以只纪录了我印象最深的片断。还有很多值得记载的事由于不能完整地回忆起来,而没有收录其中。也算有点遗憾。不过我会用心地把它们补齐。这次只能算是初稿吧。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意犹未尽。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太重要了。
1、我出身于书香世家,父母和亲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就身陷冤狱,但坚强的母亲还是一直对我们几个孩子严加管教。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我们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加上我们一直住在单位的宿舍大院内,除开同学外,对外面的社会接触很少,所以相对其他同学,我的思想成熟较迟。这次50天的经历,使我开始了解社会,开始走向成熟。
2、在写这段经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这50天里,我们居然没有遇到一个坏人。大家都知道,文革中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鱼龙混杂,沉渣泛起。在我们之前,我也听到过一些红卫兵被抢劫、强奸,甚是被杀害的传闻。可是我们为什么就没有遇到这类事呢?所到之处,不管是官方的接待站,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对我们都是极其热情的。很多自己很贫苦的农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有一点口粮匀给我们,把家里仅有的一张热炕让给我们,这才使身无分文的我们能够完成步行到北京的壮举。这在现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待续)
上篇帖子因为要停电了,没有写完就急急发出,现在重发。
后 记(续)
3、一路走去,我们看到了不少以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比如,大别山里农民的那种困苦,是我们根本不可想象的,就是在几年后我下放到靖县,那里的农民也比大别山的农民的生活好上好几倍。又如,离黄河不远的缺水小村,其缺水程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可这一切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对这次文化大革命的作用开始产生了疑问,对那之前的狂热追随产生了疑问;不能不感到我们这一代肩上的责任重大,尽管那时我们只是被社会置于底层的“狗崽子”、“黑五类”。
4、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除开一些大城市外,我们到过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周口,还到过历史上的许多名城:如上蔡、汝南、河间、濮阳等地。那些地方虽然不是大城市,可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华文明在这些地方大放异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5、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前面我说过,我是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这当然于我的家庭背景和家教密不可分。然而,文化革命彻底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使我无可适丛。我也曾经和千万中国学子一样狂热过,也审时度势的当过无所事事、整天混日子"逍遥派“。就连我们这次步行到北京行动本身,其初衷也是那种盲目狂热的产物。所幸这50天的经历,使我从虚幻回到现实。大别山那无所不在的、用鲜血染红的"光荣烈属”的牌子、河北乡村老大娘三代人前仆后继抗击日寇光荣牺牲的事迹,让我真切的感受到,那些活下来的老战士、老革命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和爱戴的,而不是让我们去批判和打倒的。而焦玉禄、吕玉兰等那种毅力,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的真谛。
黄河边的死里逃生,让我在生与死之间来回了一趟。电影和小说里常有生死一念间闪过许多念头的描写,其实那不过是艺术一下而已。我在那时除了“我完了”三个字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倒是在死里逃生后,我认真总结过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未来,这一切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受用无穷。
到后来,支持我们走下去的动力已经变成对自己毅力的一种考验和培养。
------全 文 完------
最后,感谢湖南知青网靖县版块给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把多年心愿得以实现。更感谢诸位知青网友的大力支持。我会不断努力,把人生中的荒唐与精彩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