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远辉:农夫与蛇的新故事(组图) | |
与蛇共舞
湖南省宜章县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馆长,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蛇中大熊猫”——我国特有蛇种莽山烙铁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人工繁育。几十年与蛇打交道,他失去了左手中指,失去了相濡以沫的老伴,失去了本可以富足安乐的生活,却依旧痴心难改。现在,他正忙着为蛇类保护立法积极呼吁,为建立蛇类自然保护区苦心筹划,为寻找接班人四处奔走。他用行动,书写出“农夫与蛇的新故事”,也书写出让蛇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炽热心声。 元月20日,记者接到一个电话,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馆长、人称“蛇博士”的陈远辉打来的,他欣喜地告诉记者:那起官司诉讼期已过,对方放弃了起诉。“蛇博士”终于松了口气。 陈远辉的电话勾起了记者的回忆:2006年7月14日,记者来到了莽山,认识了“蛇博士”陈远辉和“蛇中大熊猫”——莽山烙铁头。 发现 那天天气晴朗,记者随陈远辉去莽山考察。 陈远辉,祖籍广东罗定,毕业于湖南郴州卫校。1982年来莽山前,他在郴州蛇类研究所工作,参与研制蛇药,主治蛇伤患者200多人。研究所解散后,他不愿放弃蛇类研究,扔下了城里安排好的工作,来到毒蛇出没频繁的莽山林管局职工医院,继续干老本行。 “我这辈子与山有缘,与蛇结亲。”陈远辉这样解释自己的命运。 1989年10月中旬,刚刚出差返回莽山的陈远辉在车上听说,山里电站有个职工捉了一窝蛇,其中两条大蛇足有三四公斤重。他跑过去一看,那蛇呈草绿色,一条白色的尾巴特别醒目。他眼前一亮:国内公布的49种毒蛇中没有它。这可能是一个新蛇种。 衣着简朴的陈远辉提着这种蛇来到省城请专家鉴定。当他敲开某专家的门,专家说:“你能发现什么?回去吧。” 他没有泄气,提着他的宝贝登上了火车,打算到成都生物研究所做鉴定。当时火车上十分拥挤,陈远辉担心出事,就告诉了列车长。列车长不相信他是搞科研的,说:要么把蛇丢到窗外,要么立即下车!陈远辉苦苦哀求:“也许这是从来没有被发现的新物种,你让我带着它坐一趟人民列车,也是您对科学的一次贡献呀。”列车长思索良久,说:“好,我就为你破一次例了”,随即给陈远辉和蛇找了个安全的地方。
陈远辉与中科院院士赵尔宓在莽山 经中科院院士赵尔宓鉴定,确认这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蛇种,于是给它正式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1990年春,美国方面也证实国外从未见过此蛇。陈远辉与有关专家联名在《四川动物》杂志上发布消息。不久,莽山烙铁头蛇被公布为国内新发现的第50种毒蛇。2004年6月,国家林业局调查报告显示,莽山烙铁头蛇在野外生存数量仅300条至500条,濒临灭绝,并称其比大熊猫更濒危,亟待抢救性保护。 “莽山烙铁头蛇堪称世界毒蛇之王。”陈远辉告诉记者:“有职工捉了一条莽山烙铁头,重15.5公斤,比《吉尼斯世界之最》记载最大的毒蛇还要重0.1公斤。” 后来,莽山烙铁头蛇被走私到了美国和德国,他们人工繁殖幼蛇后,声称中国的莽山烙铁头蛇首先由美国和德国专家人工繁殖成功。 其实,全世界最先对莽山烙铁头蛇开展各项研究的,是陈远辉。1994年至今,他已成功孵出8批90余条莽山烙铁头蛇,全部放归山林,扩大了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 看到情况不对,2004年7月13日,赵尔宓打长途电话给陈远辉,要他立即写一篇有关莽山烙铁头蛇人工繁殖研究的论文。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5年4月12日,这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湖南师范大学动物学教授颜亨梅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对我国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拯救濒危物种,对保护该物种及其资源持续利用均具重大的国际影响。” 其时,陈远辉还发现了另一个新蛇种——莽山后棱蛇,又称“陈氏后棱蛇”。定名文是这样写的:“新种以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陈远辉先生命名,对他在该地区调查研究蛇类资源取得的成绩,对他发现珍稀动物莽山烙铁头蛇并积极呼吁和开展保护工作表示敬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