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高高的苗山哟
此身“有幸”赶上了上山下乡,“有幸”成为某公社的业余“通讯员”,下乡算工分,有时候还有点菜籽钱补贴场里,我就踏遍了这个公社的山山水水,在记忆里,“米泊”采访“五·七大学”之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出了知青场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是一条连绵起伏的羊肠小道。如一条纤细的苗丝带,缠绕在青翠欲滴的群山之间。是米泊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丝带在大山中穿过,一侧是峭壁,偶尔还有一道道的瀑布倾泻而下,珠飞玉溅,丝丝清凉沁人心扉,运气好的还可以遇到调皮可爱猴子突然跑出来,抢路人包袱,一个姑娘是不能单独行走在这条小路上的,猴子不怕姑娘,怕男子汉。峡谷深处流水潺潺,参天大树,古木成林,青藤缠绕,一侧是小丘水田,小路就在这田边、山崖边环绕,小路上,鸟语花香,寂静安谧,只有风吹才动的声音,风声、叶声使小路上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经过团岩坪,到了大山深处——米泊,这是个生产队,二十几户人家,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寨门口一座大牌坊,苗民们去“出够动”(苗语:出工了)。夏季的苗寨,空气中弥漫着清爽的草木芳香和牛、羊粪的腥味,苗寨的一切都侵泡在碧绿的色彩之中。进了寨,没有传说中的苗家迎客酒(那年代不允许),坑坑洼洼的牛脚印,一个比一个大。支书把我们接进了寨,在一家条件比较好的住户安顿下来。
巡视寨中,没有鸡鸣,没有狗叫,只有山风吹过的声音,闲坐庭前,甚至可以听到泥土的呼吸,小虫的呢喃。老人在没有大门的门前捡豆子,小孩睁着惊奇的大眼睛,吸着鼻滴,满脸的太阳色和尘土,望着我们这山外来客;几幅红纸标语在淳朴的山寨中是那么刺眼。
这个淳朴的、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戏剧性的由回乡青年办了个“五·七”大学!
夜幕降临了山寨,灯光星星点点,一声吆喝,全寨回音,所有的山民聚集在社屋,几盏松灯火把在黑暗中闪烁,朦胧中引照着苗族汉子古铜色、坚毅的脸和姑娘们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上课喽”。一个诞生在七十年代深山苗寨的“五·七”大学!上课的是一位回乡知青,清一色苗语授课,这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辛苦一天的学生安静的听课,直到上完课,快下课的时候是他们最热烈的时候,汉子们、姑娘们开始对歌,姑娘们手托腮帮,半掩面,汉子们放开喉咙高声唱,歌道:大学办尼布郎寨,男女老少明睐陔(苗语)。。。。。。
大学办到我苗寨
男女老少笑颜开
泥脚杆子上大学
铁树开花永不败
啊~~~~~~~~~~
幸福搭帮毛主席
啊~~~~~~~~~~~
红色江山传万代
一阵阵歌声,伴着木叶声,那木叶之声从苗家汉子的背后发力,冲击木叶,清脆、明亮。这在那文化贫瘠的大山深处,是多么激动人心场景啊!
回了,登上山顶,回望苗乡,举目远眺,云遮雾绕中的群山透着仙气灵气,一阵山风吹来,涛涛之声中,似乎那对歌的“嗯~~~啊~~~~”起调和木叶的天籁之音与大山混为一体,群山怀抱之中的苗寨,白云闲浮,绿树吐艳,山花烂漫,一股轻轻柔柔的云烟在米泊山寨上空流动,,小羊羔呼唤妈妈,老母牛带着小牛,牧童背着小山一样的牛草,吆喝牛儿回家。这远离大、小字报、批斗会的山寨,远离高音喇叭的寂静苗乡,这文化落后、生活困苦的、尚未开放的、美丽的、壮观的、古朴的山庄啊!
三十多年了,一直没能再去那个原始村寨,只有一次,在公安大院神秘的夜晚,见警察们穿梭不停彻夜未眠,次日才知道,那山里出了山匪,要动用大批人马,但终未成行。哦!我心中圣洁的苗寨,我心中不能磨灭的憨直苗民,可别让阴霾笼罩美丽原始的村寨啊,可别让一辈子没出过门的老阿母、老阿家为壮汉热泪双流啊。
啊!那高高的苗山哟,让我永远祝福您吉祥!美丽!!富强!!!
(写于2006年9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