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这十年,未曾停顿思考、思念
2007年4月9日 08:3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悼念亡妻时的感受,应该能适用于李银河对王小波的追忆。因为这十年来,王小波身已去、心未远。他的文学作品在他身后被重新认识和评估价值。他对于情爱的汪洋恣睢的描写,不仅成为许多拥趸的情爱宣言,也给其遗孀李银河提供了社会学思考的文本。
昨天下午,静安区同乐坊小广场上座无虚席。“东方早报文化讲堂”第一讲由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的遗孀李银河女士启动。在这个名为“这十年”、持续两个小时的讲演中,李银河女士就自己对情爱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和王小波文学作品中的情爱描写,进行了交叉学科和文化比较式的阐释。同时,她还结合马尔库塞、福柯等人的学说,对古今中外的人类情爱现象进行了一次梳理。
李银河女士,不仅解读了王小波作品中的情爱描写,也归纳了其作品中典型的和非典型的情爱类型。她进而把话语延伸开去,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禁忌保守谈到极限体验的福柯,从古代东西方文化中对情爱“耻”和“罪”的区别,谈到法律和情爱的关联。在她的描述之下,情爱应该是摆脱负罪感、摆脱扭曲和痛苦的,古典、自然的情爱到后现代主义的情爱之间,似乎的确有那么一个“螺旋上升的阶梯”,这同样也是历史进步的阶梯。
情爱,现在终于可以在大众面前谈论了。在此之前,我们走过了太长的路。现在,它不仅仅是私密的行为,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学的公共话题。情爱终究是身体的终极语言,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它的某些特殊形态才会被戏仿成关于角色的秩序,对于身体的规训也才会被视作具有对权力的反讽意义。
李银河也许不应该被简单地归入女权主义者的行列。她当然强调女性主观意愿的重要性和女性地位的问题,在回答现场听众提出的女性的中性趋向问题时,她说“那是她们进入社会组织工作的结果,我认为这很好”———典型法国圣西门主义者的回答;但是在情爱的问题上,她的言论和思想更像是一个“人性主义者”。
讲演的现场一直有各种笑,微笑、窃笑、大笑。因为当情爱这个话题可以在公共场合讨论时,人们便坦然了。听众坐满了同乐坊的小广场,涌进了邻近的咖啡馆,甚至一直站着直到讲演结束的人都不在少数。若不是主持人宣布讲演活动结束,互动问答也许还会持续很久。在活动结束后,已经有不少听众开始询问下一次文化讲堂的时间和主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