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开始推广普通话时有一首歌:“祖国的地方这样大,各地方人讲各地方话,……北京人到上海也是整天闹笑话……”,一般来说南方人说话用词都比较随意比较灵活,北方人用词就比较讲究比较精确了。我们从祖国的东南沿海来到西北高原插队落户,首先就要过的就是语言关了,虽然从小就学习了普通话交流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有时也会因用词不当引起许多误会和笑话。
我们刚插队的时候,晚上经常要组织到附近生产队去访贫问苦。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走家串户,结果当地贫下中农反映这帮南方人不懂礼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了解后才知道这就是用词不当惹得祸。我们经常用的问候语是:“大爷,您几岁了?”,这在南方不足为奇,但不符合北方地区的用词规则(严格的说,也不符合汉语语法,是病句)。“几岁了”应该是问小孩子时用的,“几”应该是十以内的疑问代词,大一点的小孩还应该问“十几了”。问老汉应该用“您高寿了”“您六十好几了吧”再不济也得问“您多大了”“您几十了”。问一个老汉几岁了这还得了,不就等于像南方人说的年纪活到狗身上了,这不比骂人还厉害吗。
宁夏话表示可以了、好了、够了、对了等意思时,经常只用“对了”一词,而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表示程度。刚到青年队时农田里还没我们干得活,就在青年队里营造自己的青年点,大门口有块原来永清沟上废弃的混凝土桥板,老技术指挥我们用撬杠把它挪个位。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一会儿,那桥板就徐徐前移了。“对了”,老技术喊,我们高兴极了,再加把劲撬。“对了……”,我们还在撬。“对了!!!”老技术跳了起来喊,并一把把我们拉开:“这帮愣头青!”,这时我们一看,前边有个深坑,再撬过去,掉下去了,人再多也捞不起来了。
南方话吃喝不分,前几天看一个帖子,在湖南江西一带统统叫做“恰”(苯苯
我们还有一个缺点是“长短、高低”经常用错,比如我们喜欢将个子高的人叫“长子”,连学校印发的正规体检表也是“身长体重”。这又犯忌了,长短是指水平方向的,铅垂方向应该用高低(个子应该用高矮)来形容。说一个人长得真长,又是骂人话――只有男性生殖器才有长得长、长得短的。
还有一句话我们也经常说错:“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注意到不光是我们,有些正规的出版物和媒体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什么东西是抬头看不到只有低头才能看见的,这不又是一句骂人的话吗,应该说:“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才显得对方的伟岸,需要别人仰视,这才是恭维人的话!
宁夏话也有极科学的,比如我们形容两件东西或两个人长得很相像,总会说长得一模一样。可宁夏人喜欢说成一模两样,仔细揣摩,还是他们有道理。
我们到宁夏来之前,宁夏派来接队的人里有许多原来是浙江籍的人,我们就向他学宁夏话。他与我们说黄土高原的特征是对面能讲话,见面得半天,因此在喊人上很有特点:“zo”,而且要根据被喊的人所处位置远近,来决定拖音的长短。同样,在回答问路时,用手指方向“那(音no)里”,也以那字拖音的长短来表示距离的远近。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一句宁夏话,学以致用,到宁夏后,贫下中农问我们老家在哪里,我们猛吸一口气,手指东南方向“那……里”。真恨肺活量不够,表达不出这六千多里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