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朵朵转载的王跃文《听桑植民歌》一文,颇有感触。湘西是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即: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改变落后面貌。但地域的偏远、经济的落后,并不一定决定文化的贫乏,相反我对湘西的民间文学大为赞赏,以为它不仅比汉族文学毫不逊色,甚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也是一束艳丽无比的鲜花,一块价值无比的瑰宝,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正应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点,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民歌受到的热烈欢迎程度就是明证。
我曾经在永顺、古丈一些土家族聚居地区采风,搜集民歌,从那些目不识丁的守牛阿公、瞎子婆婆口里唱出来的民歌,总是使我耳目一新,在它们面前我只自愧思维的呆板、语言的贫乏。这些心口相传的民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诗三百”,仅仅我下放生产队在挖“锣鼓地”时(大致相当于朵朵介绍的“薅地锣鼓”),两位本乡本土的农民对唱挖地锣鼓,你一句,我接上一句,连续唱了七天也没有重复唱词,唱词的丰富,演唱者的急智,让我甘拜下风。而湘西民歌对于比兴赋、顶针、连珠等修辞手法的高超熟练运用程度,甚至在《国风》之上。而且,由于它往往采用七字句,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吟唱习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加上有王跃文的文章在上,我不敢再饶舌,但我三十年前搜集的一些土家族民歌,是我一字一句记下的,至今仍躺在陈旧的笔记本上,沉睡在尘封的书橱里。阿公阿婆早已作古,病牛不才,又体弱病重,恐埋没了这些宝藏。受朵朵的“勾引”,今日奉献出来,陆续登载。幸而有了互联网这个好东西,又有湖南知青网这样的好园地,众多志同道合的网友,希望有慧眼识珠的朋友收藏之,使之不致失传,则幸甚至哉,让我也又放下了一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