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佑贵:歌声里青春在流浪
2006-9-12 13:15:09来源:《天津日报》
记者印象:
人民网·天津视窗9月12日讯:提起王佑贵这个名字,不搞音乐的人也许不会知道,可是要说起《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王佑贵正是这首唱遍中国大江南北、脍炙人口歌曲的曲作者。
一听说王先生在天津,并安排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便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特意找出《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盘,听了一遍又一遍,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那亲切、朴实的话语,还有那史诗般的气势,都让我不由得生出了许多的感慨和感动。于是,我就在好奇,王佑贵究竟是一位有着怎样经历和情感的音乐家?什么是他创作的源泉?又是什么样的灵感让他把一首颂歌写得如此动听、如此平易、如此美妙?
在见到王佑贵先生的第一时刻,我的这些好奇就有了20%的答案。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既朴实平易、又浪漫高雅,既热情奔放、又机智幽默,既历经沧桑、又乐观向上的艺术家形象。而接下来的交谈,便让我对王佑贵先生有了更多方面的认识。
王佑贵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湖南乡下,他是听着母亲的歌、伴着父亲吹奏的唢呐声长大的,长大后他喜欢上了笛子,据说他的第一支笛子还是自己动手制成的。十几年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朴素的情感,锻炼出了他坚强的意志,直到他考进大学,他还是觉得这段经历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启蒙。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但是,他总感到心里空荡荡的。1989年,他放弃了安逸的教师工作,走进深圳,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的建设赋予了他新的创作激情,而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苦又让他吃尽了苦头,但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和执著。当他终于收获了创作的第一桶金,买下了一台钢琴,在那上面他写出的第一首有很大影响的作品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里面有对教师的崇敬,也有对教师清贫生活淡淡的忧伤,最重要的是王佑贵用自己的音乐抒发了自己这些年来对山区教师的无限深情。
从那时开始,《春天的故事》《我属于中国》《多情东江水》……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便一个接一个地回荡在中国大地。特别是《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竟让他写得那么优雅,那么委婉,那么抒情又那么动人。王佑贵说,音乐应该是灵魂的放歌,是真情实感的宣泄。当初如果我没有在深圳经历那样的生活,没有体验过黑夜中的失落,也就不会爆发如《春天的故事》般那种赞美颂扬的情怀。他认为,音乐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如果一个作品能被普通百姓传唱,那应该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认同。
也许正是他的这份平淡和对音乐的用心,才让他的作品在浮躁中显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在纷繁的市场经济中不断的感悟和内心静静地沉淀,才让他的作品既能承载时代的变迁,又能触及每个普通人的心灵。
尽管在此之后,王佑贵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他却把更多的心血放在了知青题材歌曲的创作上,他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创作了数百首这一类的歌曲。在2001年12月1日,深圳体育馆举行的“新亚洲之夜王佑贵音乐作品演唱会”上,除了歌唱家彭丽媛、宋祖英、董文华、张也、杨洪基、蒋大为、阎维文、戴玉强等前来捧场,演唱了王佑贵的作品,作曲家本人也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上,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知青系列歌曲《我们这一辈》: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
“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王佑贵还特意为我朗读了这首歌词,在他的那高亢且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他已是眼含热泪,我也被感动得是泪水盈盈。接下来我们的话题便进入了王佑贵的音乐创作和他将要推出的这套知青题材的歌曲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