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幼时常听老人讲,所以,很早就知道白沙古井之名了.但是,真正去看,还是几年之前,当时已经修得很漂亮了.昨天下午,因为要到那边去,所以又特地拐到那里,想仔细地看看.哪知真应了那句老话,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刚照了几张像,机子就黑屏了。机子是儿子淘汰的,给了我们,已修过一次,这是旧病复发,大概和我一样,也该退休了。幸亏运气还好,主体已照下来了。
我们坐的202,到白沙路南口下,顺白沙路往北走,很近。
白沙井大门。
白沙井水确实清冽甘甜,打水的人提的、拖的、担的,用自行车装的、摩托车驮的、汽车运的,络绎不绝。但旁边卫生局的一个警示牌上说,此井之水大肠杆菌还有一个什么菌超标,大概烧开来喝,应该没什么问题。


两个来参观白沙井的中学生。为了写作文,她们在抄白沙井的说明文字。
其实,这篇市政府的布告中有个白眼字,即第一段末尾的“兵焚”应是“兵燹”,不知是起草者的错误还是雕刻师傅的错误。不过,怎么没人来检查呢?被外地人看见了,那就丢人现眼了!
很有特色,无论是创意还是设计。搜集了各种字帖和名人写的“水”字,汇集在一起,既符合白沙井的特点,又很有文化意味。

清人写的与白沙井有关的碑记。有很多,机子坏了,没全照下来。里边有一些标点不正确的地方。
看完白沙井,又转到了贺龙体育场。念中学时,我经常到市体委去训练,有时一个暑假一个暑假地住在那里,按理说,应该是很熟悉的。谁知道,那里变化那么大,沿着体育场往东一转,到了侯家塘立交桥,我就不晓得到哪里了。我们一直住河西,是乡里人,以前坐轮渡过河,进一趟城不容易;现在有桥,方便了,但过河还是很少,到河东,还是喊“进城”乡里人的本色并未改变。于是我有感慨:乡里人要多进城看看,半年不去,不晓得走,冒咯长沙人在长沙,还要喊110送你回来?城里人也要多到乡里来下子,乡里有绿色,有野趣,能找到一些城里没有的味道。乡到城,城到乡,这也就是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