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家住靖县铺口松子树脚,时常要进城购物办事。往返一次步行50里,在长达5小时的路途中,脚步踩踏在那条银灰色的沙石路面,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显得格外单调、乏味。为了打发这漫长的时间,父亲向我“讲电影”。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中,愚民政策大行其道,文化禁锢,国门锁闭,15岁的我从来没看过美国电影。父亲给我讲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改革开放后,这部美国影片重新上映,故事情节大家都知晓。二次大战中一对法国恋人,为了逃亡到英国,辗转来到北非法国殖民地摩洛哥海港城市卡萨布兰卡。遇上一位开赌场的老板,正巧他是女主人翁以前的恋人。在赌场老板的暗中帮助下这对法国恋人弄到了飞往英国的机票和证件,他们终于摆脱法西斯的魔掌,奔向自由世界。
“二次大战中卡萨布兰卡成了西欧人奔向自由的中转站。战后随着这部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的放映,卡萨布兰卡成了人类追求自由的代名词。”
电影讲完后父亲如是说。
成年后,我才感悟父亲的这句话的份量。他是从精神上鼓励我,让我藐视当时面临的高压专治势力,心中要保持对自由的向望和追求。
140年前,也就是1867年,人类发明了铁丝网。起初它是用于分隔牧场。一次世界大战时,铁丝网被广泛应用敌对双方的阵地前沿,阻挡对方的进攻。进而,铁丝网用于了监狱和集中营,成了监禁囚徒的材料。从此,铁丝网象征着精神枷锁,禁锢着人类的思想。中国人为了挣脱捆绑在心灵的铁丝网付出了长达十年的高昂代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