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山看日出
66年到飞山脚下的杨家团看同学,言谈中说到了登山看日出,读书时学习过登泰山看日出,那日出的美景让人憬憧,身在农村想到泰山看日出那只是白日梦。于是就提议,远在天边的泰山看不到,那不如就看近在眼前的飞山,同样也是登高,估计美景不会太差,此议一出,周平、龙励志、刘远东与我附和响应,小维和黄明懒去得。当天天气很好,第二天一定是个晴天,看日出应该正好,择日不如撞时,龙励志当天下午就到县城里买了饼干、酒和其它的吃食作为明天早餐,准备明天早晨赶在太阳出来之前爬山登顶。
凌晨四点多钟,,天还没有亮我们四人就装备整齐向飞山进发,我们高一脚低一脚的向汤家团的方向走到飞山脚下,再从这里的一条路上山,飞山上山的路有多条,上山的大路离得太远,我们这条上山的路是他们塘湖知青上山打柴走得多的路,也比较熟悉又不算险,也是最近的一条,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们的衣裤,爬到半山腰一个曾有人居住活动的山洞时,他们告诉我这是莲花洞,据说洞内原是有尼姑在此修行,解放后尼姑、和尚还俗,留下了一些神器菩萨和庙宇内的设施。文化革命破四旧的风也刮到农村,社员不敢得罪菩萨。知青们仗着胆气,也就不信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打着破四旧的牌子,把庵内的可烧木器和木制的东西扛回去解决燃料问题。(记得斜阳兄的文章中曾记载过此事)我看见的莲花洞内已只有一个天然的空洞。和一些还没有拿走的破碎东西。过莲花洞后有路变得陡峭起来,有些地方还必须是手上拽着上面的草或小树,前面爬的人的脚就在后面人的头顶上,几乎是90度的坡,好不容易手脚并用的爬到“山顶坪”上,因为飞山山体是一个巍峨的大圆锥台,在大台面的坪上再堆起三座小山成为三个峰。从山脚下或远处看飞山,就象是一座大山上飞来的另外三座小山,可能飞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三座小山成东西走向一字儿排开,靠东的顶叫头宝顶顶上盖有一小庙,中间较大的叫二宝顶,顶上也建有大一些庙宇,但我们见到的是残破的房屋。还有靠西的三宝顶,三个顶有小路相连,小路还有铁链相连。因为要看日出,对其它二顶没有光顾,我们就直奔头宝顶。
头宝顶上的小庙正建在顶尖上,靠西的一面有路进庙,东面是峭壁,庙的面积十多平方但非常结实,由石头建基脚,青砖砌墙,残破的屋顶正好有一个洞,我们几个穿洞到了屋面上,一排骑坐在屋脊的瓦上,头宝顶本就是最高的顶,顶上建屋,屋比顶高,我们又坐在屋顶上,我们比屋高,真正来了一个山高人为峰,骑在胯下的瓦也是特制的瓦,弧度大小与常见的瓦差不多,但是长度却有一尺来长,瓦不是由土烧制,而是用铸铁制造的,拿到手上非常沉重。我想这是山高风大,非铁瓦的沉重不能镇压得住的原因。此庙不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历史肯定要比铁瓦还要厚重。
此时天空泛白,山下的白雾浓浓的连成了雾海,海中时有波澜缓慢起伏,一眼望不到边的海上不时突出几个山头,就象海中的孤岛,远处的两高岛之间还有一片雾挂在雾海之上,象是飞流直下九千尺的瀑布, 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的美景已让我们高呼过瘾,龙励志拿出食品,打开酒瓶,就着饼干喝酒,边喝酒边赏景,那感觉就象“真名士自风流”。东方的天边开始有点红色,渐渐的红色向外扩散,而色彩也越来越浓,映红了东方的天空,远处有一小团火跳出雾海,那火球越来越大,由一小点渐变成一个大火球。金色的光芒也照到我们几个身上,光芒也渐渐的由红色变金黄色再变成白光,越来越剌眼。变成了我们日常见到的太阳。
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坐在山之绝顶。把酒迎风,看旭日东升,喝墨水有限,虽不能激扬文字,但仍思绪万千:我们正年青,就象初升的太阳,前途光明无限,我们应该努力,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下得屋顶,就在小庙外墙壁上留下了我们的豪言壮语。每人写下什么,都随岁月的流逝而忘记。然而此生之中不忘记的是飞山的日出。
在后来的年月,也曾登过南岳衡山的祝融峰看日出。想象中的三山五岳的名山看日出应该是无比的美景。其实远不如我们飞山上的日出,心想可能是没有碰到好天气的原因,而去年儿子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拍回来的照片,也比我想象中的差多了,
现贴贴上两张,总觉得不及飞山的那次日出。
四十年前看日出的四个年青人,再度相聚时却在四十年后。照片中前排右一刘远东,后排左一周公祺、左三周平、左四龙励志。席间谈到飞山日出仍记忆犹新。
还补充一句:我们几个是早晨上山的,不是那几个晚上在顶上被包围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