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语言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苗族有89.57万人。1998年有94.26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1%。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个县。其中滇东南文山、红河两个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云南北部的苗族分为滇东北和滇中两块,滇东北是云南高原面上地势最高的区域,这里有两条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一为乌蒙山,它北起镇雄、彝良,向南绵延伸展,消失于曲靖地区;一为五莲峰,它北起绥江与永善之间与乌蒙并行南下,经大关、过昭通而巧家。分布于滇东北的苗家山寨就点缀在这两条山脉的半坡和山颠之中。在滇中,由于四川西部的几座大山逶迤南延,其余脉跨过金沙江,构成昆明和楚雄以北几列南北走向的山,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还有普渡河、龙川江等河流与山岭相间,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在这河川两旁的群山之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苗家村落,进而把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苗族联为一体。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居住分散,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之间不仅自称不同,习俗各异,而且语言也分属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间甚至不能直接对话。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红苗、绿苗、汉苗等。所操语言都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居住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大花苗,自称“阿蒙”。
关于苗族的历史源流,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的族源和远古时代的“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古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尤为其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县)将九黎打败。战败后的九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自然优势仍然为之所占。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三苗”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可谓人多势众,又据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实力非常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到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这不难看出,“九黎”、“三苗”、“南蛮”(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由于居住分散,花山节的时间各地有别。滇南苗区的花山节主要是在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初八九;滇东北和滇中地区主要是五月初五。每到这个时候,周围百里开外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五彩摈纷的花山场。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此时,花山场内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在欢快的气氛中各种活动随之开始。除花山节外,苗族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
苗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凭口耳相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云南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方面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又展开幻想的翅膀,对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的宏观世界,进行种种大胆的推测,创造丁许多歌颂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使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时代的后来者读起来,也不禁胸襟为之开阔,意气为之振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的口传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书面文学所取代,结束了苗族文学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舞蹈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苗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结束了长期迁徒的流动生涯,过上了定居生活,耕种方式逐步从粗放的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发展,这是云南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上的飞跃。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苗族同胞,在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多类型差异影响下,形成了多层次的经济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苗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苗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甩掉了贫困,正放开步子向小康迈进。
苗族: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装: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节庆: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