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DV通道,这就是湖南知青的公共频道。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226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1[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1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35:19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视频]湘西南明珠-2[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2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37:26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视频]湘西南明珠-3[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3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41:15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视频]湘西南明珠-4[知青公共频道]


[视频]湘西南明珠-4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41:55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地处云贵高原 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地跨北纬26度15′25″至26度47′35″,东径109度16′4″至109度56′36″。北连会同,东接绥宁,南抵通道,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县毗邻。县城渠阳镇,距会同县城39公里;距绥宁县城78公里;距通道县城85公里;距黎平县城87公里;距锦屏县城79公里;距天柱县城111公里;距怀化市129公里;距湖南省会长沙511公里,距首都北京2022公里。
    靖州系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咽喉,公路209国道北连会同、怀化,南通广西的柳 州、桂林。靖州至邵阳、靖州至黎平两条省道与靖州至锦屏、靖州至天柱等县道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枝(城)柳(州)线南北穿行,境内长达46.5公里。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靖州已成为湘、黔、桂3省(区)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中心。县境南起平茶镇小岔村,北至甘棠镇山门村,东抵文溪乡宝冲村,西达大堡子镇铜锣村。南北纵长58公时,东西宽68公里,总面积2200.51平方公里,合330.08万亩,占湖南省总面积1.04%。
    靖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境内山多田少,俗称"三分水田七分山"。全县有林地面积165万亩,森林覆盖率73.9%,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主要乔木树种有银杏、山腊梅、香果树、楠木、杜仲等,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等11种。观赏树种有月月桂、四方竹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靖州成为著名的果乡,猕猴桃、血橙、木洞杨梅等果类珍品闻名避迩。核桃、板粟、五倍子、香菇、木耳、茯苓、天麻、玉兰片等林药产品,誉满省内外。特别是木桐杨梅和八龙油板粟,更是闻名于世。靖州因此而获得了"杨梅之乡"、"板粟之乡"的美誉。靖州蜜饯则是特有的农副土特产与苗侗人民灵巧手工艺的完美结合。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孕育着丰富的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硫磺、金、钨、铝等数十种珍稀矿产。
    靖州总人口25万,居住着苗族、侗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白族、水族、黎族、藏族、布衣族、畲族、汉族等十六个民族。其中以苗、侗居多,占全县总人口的52.8%。勤劳智慧的苗侗人民不仅有自己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为邻近十八县市物资集散地,古有:"八邦会靖"之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后,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靖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窗口;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近年来,全县投资近亿元,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改造商业网点近30万平方米,靖黎、靖锦等公路亦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靖州已成为湘、桂、黔周边地区新兴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似一个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湘西南。目前,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走"兴商建市,强工壮农"整体推进的路子。加速"开发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工业支柱化"的进程,完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实行基地规模化、工贸集团化、农村园林化、集镇规范化、城市现代化、生活小康化的奋斗目标。
    "靖州之窗"是一本全方位了解靖州的百科书。它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成为全面介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宣传平台。只要您移动鼠标,点击靖州之窗,您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有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完美结合;有汉族文化与苗、侗文化的激情碰撞。这里的山很绿,水很绿,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靖州县人民政府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到靖州来投资、兴业;旅游、休闲。这里将是你发财的黄金宝地。我们将用优雅的芦笙、欢快的苗、侗舞蹈、香醇的油茶,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宾。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44:49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风俗——岁时习俗
县内苗族的岁时习俗除和其他民族共有的节日外,其传统节日有:正月十五平茶乡抱洞笙节、三月三甜藤粑粑节、四月八杨姓吃乌米饭节,六月六尝新节和藕团乡方团芦笙节,七月十四歌会节,高营、老里、塘保、高坡等11寨苗族侗族芦笙节、十一月五日藕团乡芦笙节等。其中最为隆重的是七月十四日大堡子乡岩湾传统歌会节。这天,靖州、锦屏、天柱边界,成千上万的苗侗同胞云集于此,唱歌、对歌、比聪明才智,未婚青年男女,借此择偶求婚,是一年一度大型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地、县有关领导和新闻工作者,每年届时专程到此观光、采访、摄制电视录像向全省播放,引起省内外文化界的关注。
    县内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农历二月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接燕节,三月三甜藤粑粑节和挑花会节,四月初八杨姓吃乌米饭节,五月二十四新街杨姓端午节,六月六尝新节,六月二十九(十月二十六)部分杨姓纪念杨再思生辰节,七月十五日沙坝芦笙节和芦笙界歌会节,八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送燕节,八月十五斗牛节,十月十日过侗年节,十月二十敬灶神节,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含义和相应的活动。其中藕团乡高营、塘保、高坡、老里、尧管冲、新街、潭洞、塘龙、大溪、小脂、小溪、五家冲11寨苗侗族芦笙界芦笙歌会节最为隆重。每年七月十五,有苗、侗群众数千人,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芦笙界的笙场吹笙歌舞,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知州金蓉镜专程至芦笙界观光,赏给银牌20块,以资鼓励。1981年,文化部文艺研究院、湖南省舞蹈协会,派员专程至新街村拍摄电视录像,在全国播放后,引起国内外有关艺术家的关注。
    境内各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清晨,开门燃放鞭炮敬奉天地祖先,向长辈拜年。初一早饭要吃剩钣、鱼、青菜,取“连年有余”、“四季清吉”,之意。房屋三日内不清扫,以免把“财”扫出去。亲友邻居相遇,互相“拜年”或道“新年好”,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等俗。初一不出门,初二以后才走亲访友,亲友之间,互请春酒,举杯发拳,畅饮抒怀。解放后,初沿用旧俗,后一度革除焚香烧纸,敬神祭祖等,城乡普遍开展“拥军优属”和文化体育竞赛等活动,机关单位组织团拜,或由领导带头给干部、职工拜年。正月初十后,开始玩龙灯、狮子,笙歌嘹亮,炮声不绝,甚为壮观。80年代,敬神祭祖现象有所回升。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民国以前,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祀神,谓之“送年”。是夜灯火通明,有“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之说。
    清明——城乡人民祭祖扫墓,无分男女老幼,携酒肉糖果至祖坟前祭祀。烧纸钱,燃鞭炮,行跪拜礼后,举家坐食于荒草之中,遍山满谷,人聚如蚁,多达数百,少亦数十。扫墓俗有“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之说。而新坟扫墓必在清明前三天前进。此习俗沿袭至今。50年代起,每逢清明节,单位干部普遍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的活动。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县城及大部分农村在该日过节,唯甘棠一带在十五日过“大端午”。初五日,县城新桥,小南门、四鼓楼一带堆满草药,谓之赶药场。城区家庭主妇纷纷购买菖蒲、艾叶等草药,一方面在门首室内悬挂蒲艾,一方面用草药熬水洗澡。并准备雄黄和酒饮之,或将雄黄涂于小儿额上,谓可去毒避邪。家农普食粽粑。渠江河上开展龙舟竟赛。解放后,旧习仍存。龙舟竟赛已有领导有组织进行,规模更为宏大。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又称“中元”节。自十一日起,备酒菜香纸接“老客”(即祖先神灵)回家,每日焚香、点茶、供酒饭、菜肴于神龛前,至十五日夜(亦有十四日者),设酒馔送“老客”,举家奠拜,然后至野外烧钱纸、包封、纸箱等,以祈先人保佑。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晚餐以鸭子为主菜。入夜,备月饼、瓜果等饮酒赏月。民国时期,城郊一带还有偷南瓜之俗,如果被主家痛骂,则认为可去灾难。偷的南瓜,在野外燃篝火共尝,不能带回家。
    重阳——汉俗,各家宰杀鸭子烹食。汉族文人旧有登高远眺习俗。80年代,有离退休老人相约登山秋游者。1989年,国家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县老龄委员会召集老年人代表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小年——汉族人民在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打扫室内外卫生,扫涤尘垢。晚上设斋供,送灶神上天,祈求“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解放后,送灶之习已除。二十四日为“小年”,是日始,乡村各家打糍粑,酿米酒,杀年猪,准备过年物质,晚上备筵庆贺。各乡村基层组织还要给“五保户”赠送过年物质。
    除夕——家历十二月最后一晚为“除夕”。上午清除杂物,贴春联,准备丰盛晚餐祭祀祖宗后,合家老小依辈份坐好吃“团圆饭”。骨肉虽远在千里,有条件的亦赶回来过年,和亲人一起欢聚。晚上团坐火盆(炉)旁,燃起旺火“守岁”,长辈给孩童发“压岁钱”。80年代,除夕之夜,除观看电视外,有些青年人还参加集体文艺活动,当深夜12点时,各家燃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46:34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风俗——生活习俗
靖州县的苗、侗、汉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影响,生活习俗虽各具特色,但亦有许多相似之处。

    服饰——苗族服饰崇尚俭朴。清代,男女服饰差异不大。妇女上衣环胸镶花边,佩各种银饰,下穿绣花百褶裙;男女均畜长发,盘辫或挽髻。民国时期,男子已不蓄长发,但穿对襟衣,以裤代裙,裹绑腿,头戴花边帕,束腰带。“花衣苗”妇女头盘花辫,戴花头帕,衣的胸前、袖口和裤筒均滚边绣花,系围裙,腰捆自织花带,足穿绣花鞋,鞋尖上翘。姑娘头戴银帽,辫上插银簪、银花、银喋,耳吊银环,颈戴项圈,胸挂香花、香包,手戴银圈,指戴银戒指等。“青衣苗”束大腰带,妇女挽髻,姑娘盘辫,脚穿勾勾花鞋,其髻辫与花衣苗同。“白头苗”妇女头戴滚边白帕,身穿右衽襟衣。青衣苗和白头苗衣着较为简朴,大多已与汉族无差异。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老年男女和男青年,大多已改着汉族和西装,姑娘改着时装,时兴烫发。以手表代替手圈、皮鞋代替花鞋。县内侗族衣着因地域而异。岩脚、沙坝等村寨,男子短衣长袖,老人穿右衽襟上衣,青年人穿7至9扣平领对襟衣,都着大裤脚不盖脚面的长裤,以青帕包头。衣料大多是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衣色为深紫、深兰、浅兰、墨青、白色几种。新街、潭洞、地妙等地的男性老人,身穿满襟衣,袖长小口,青布裹脚,上山穿草鞋,青年穿对襟衣。妇女穿着绚丽多姿,岩脚等南部方言区青年姑娘留长发,梳长辫,辫用红、绿、兰色丝线与发编织而成。头戴两端绣有锯齿和手拉手人型花纹的花帕,身穿大斜衣,围白褶青裙,裹花脚筒,脚穿花鞋。节庆着装,头戴银饰帽,辫插银花、银蝶、银梳、银簪,耳吊银环,颈戴项圈,胸挂银链,手戴银镯,指戴银戒指。中老年妇女长发挽髻,插木梳或银梳;包锯齿花边的青色头帕,帕长丈余;穿开襟右包无领敞胸带子衣,围青色花边内胸兜,束腰带,脚穿勾勾花鞋。新街等北部方言区的青年姑娘,用红、兰、白三色丝线和发缠绕织成花辫盘头,辫上插银花、银蝶、前额垂1圈银铃、银耳环,手戴银镯、银戒指,颈脖子上戴大小不一的四个扁形的银项圈,胸前佩有银盾牌,身穿斜蝶花边衣,全身花团锦簇,多采多姿。儿童一般戴蛤蟆帽、猫头帽或鱼尾帽,帽前沿有银佛装饰,帽后吊铜钱或银铃,脚穿猫头鞋。解放后,侗族男子着中山装、西装的日渐增多。青年妇女大多改着时装、时发。发型有:盘发型、双长辫、男式女发、烫发、散发型等。
    解放后,境内汉族劳动人民,上身着短装、款式分大襟,对襟,腰间束带,下身着齐口楼头便裤。有身份的男子,或长袍马褂,或中山装,或西装。妇女多穿大襟短衣。未婚女子喜颜色鲜艳短装,也有穿短装系裙子者。县城富贵人家妇女多着旗袍或短大衣。解放后,年轻男子流行列宁装、中山装、解放装,年轻女子流行对襟短袄。衣料由土布、细平布、斜纹布、化纤布到毛料等,颜色一律是青、灰、蓝三色,异常单调。“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曾一度盛行过草绿色军装。80年代,衣着款式花色增多,尤以青年妇女较为突出,中高档健美裤,牛仔裤,百褶裙、超短裙、毛呢西服最为盛行。
    清未及民国时期,境内汉族男子戴毡帽、碗顶帽、遮阳帽、礼帽;中、老成年妇女多戴丝帕;小孩则戴风帽、喜鹊尾巴帽。一般穿草鞋、布鞋,少数富人多穿皮鞋。解放后,男子盛行戴解放帽、呢子帽、工人帽、太阳帽、皮帽;青年妇女喜戴头巾、纱巾;小孩则戴阳帽、毡帽。一般喜穿皮草鞋、解放鞋、兰光鞋、网球鞋、球鞋、半统胶鞋、皮鞋。80年代后,境内流行戴工人帽、解放帽、太阳帽、皮帽。穿塑料凉鞋、泡沫凉鞋、机制凉鞋、深统皮鞋、深统胶鞋、旅游鞋、半统球鞋等。
    清代,汉族男子蓄长辫,婚后女子绾髻盘于头后,辛亥革命后,政府令男子剪辫,城镇男子初剃光头,继为平头,西式头,后通行三七分头。乡村男子初为后脑半边短发,继为光头。已婚女子多为粑粑髻和螺丝髻。未婚女子多剪短发,或蓄单辫,额前蓄“留海”。富家女子有的蓄“分发二檐头”和“双辫”。男孩多为“桃子头”或“瓦片头”。解放后,男子多为平头,“包菜头”、“青年头”。老年男子多蓄大西式。青年女子扎蝴蝶结、刷把头、西瓜皮或蓄双辫,农村女子婚后方留髻子,50年代后期,县城始有电烫,专为已婚女烫发,“文化革命”时期消失。80年代,化学烫发传入,男女青年均盛行烫发,女子较为流行的有“波浪”、“麦浪”、“菊花”、“海鸥”或“齐头烫发带小辫”等发式。男子一般为波浪式、西发,乡村老年男子仍有剃光头者。

    饮食——境内人民主食以米为主,杂以玉米、小米、薯类。一般一日三餐,苗侗聚居区,一般日食4餐:早茶、早餐、中餐、晚餐。民国时期,除少数富户全年食用大米外,多数苗民则半年糠菜半年粮。每至青黄不接之时,苗族人民则扛锄上山挖蕨根,加工成“芒粑”充饥。
    油茶是苗家侗家的传统食品,也是饭前饮用的好饮料。能消暑解热、祛湿去寒,止渴解饥;驱瘴除厉,生津健胃。每逢宾客临门必煮浓茶,冲泡油炸糯米丸子、黄豆、花生、玉米,佐以葱花、辣椒等招待宾客。侗族嗜好油茶尤甚,多以油茶为早餐。
    山区群众素有“食不离酸”的习惯。《靖州乡土志》载:“苗饮食有腌瓮,杂置鲑、茶,腌为一瓮,最为珍味。”酸菜多达20余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素酸,如萝卜、白菜、大蒜、竹笋、野菜等;另一类是荤酸,如猪、牛肉是鱼类等。腌制酸菜,春以青菜,冬以萝卜叶为主。制法:青菜出苔,砍倒去根,洗净稍晾干,去苔心切碎,手揉至菜叶滋润,放入瓦坛罐中,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腌制酸肉,宰猪时,除去内脏和留下鲜食外余下的,洗净剔骨,切成小片,拌适量食盐,以米粉、生姜、花椒等佐料,放入瓦坛罐中,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食用可以不炒,也可回锅炒食,风味独特,是招待宾客之佳肴。腌制酸鱼,将平时捕捞的鲤鱼,洗净劈开去内脏,逐一搅拌适量食盐,用盆沤制一天左右取出稍晾干,佐以米粉、生姜、辣椒等,一层佐料一层鱼,放入瓦坛罐中,密封30天左右即可食用,食时可以不烹饪,亦可锅炒,以火炙为最香(上述酸菜,腌肉腌鱼制作,侗族亦然。)
    苗侗人民好客,一家有客,各户轮宴,以自酿的米酒、高梁酒、玉米酒为饮料。主人向客人敬酒后,然后主客之间交杯对饮。酒具一般用碗或瓷杯,节庆时则用牛角酒,并以歌助乐。
    境内人民有用糯米制作粑粑自食或馈送亲友之习惯。特别是春节,家家都打糍粑,盛入坛、桶中用水浸泡保存,经常换水,可保存半年不变质。侗族新娘回门,用糍粑盖篮子送爹娘,叫“盖篮粑”;新屋上梁,将糍粑抛散给围观者,叫“富贵粑”;过年走亲送“贺喜粑”;自家过节做“油炸粑”、“粉粑”;平时吃食烧“懒汉粑”等。
    境内人民嗜好饮酒。甜酒,用糯米煮沤制,供劳动回家解渴和待客用;烧酒,用糯米、高梁、玉米和薯类等煮熟酿制,其味柔软绵长,是苗侗人民常饮和招待宾客的饮料。
    境内人民酷爱吃辣椒,素有“没有辣椒不吃饭”之说。对辣椒有鲜、干、腌等多种吃法。

    宴请——一般设“三鲜席”,四盘八碗,主人喜用鸡头、鸡脚等客,以表示尊敬。鸡腿赠给小孩,就餐讲究方桌高凳,论资排辈入座。

    居住——苗族多依山傍水聚族结寨而居,少则几户,一般几十户,多则几百余户。80年代为发展庭院经济和防火安全,崇尚单家独居的渐多。为防范于未然,团寨一般设二三个寨门,寨的周围植有风景树,铜锣段等地尚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群。房屋多为平地屋或吊脚楼,为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也有在平地建吊脚楼的。一般四排三间,五柱七瓜,高度1.88丈或1.68丈。民国时期,猪牛栏厕所多设在“吊脚楼”下或屋的周围,解放后,大多建在距屋前后的数十米处。屋的第一层住人(吊脚楼第二层)正中一间为堂屋,是祭祀和招待宾客的场所,堂屋背和左侧为卧室,后者为火炉堂,火炉堂的中柱处也是祭祖之处,火堂内设地或台火炉,火炉塘中放一铁制三角架作炊,整个火炉堂是全家作炊、取暖、吃饭、待客的地方。屋的二层(吊脚楼第三层)设客屋、谷仓和妇女纺织刺绣的地方。屋的三层矮而暗,除堆放一些不常用的东西外,其余均空着。民国时期,均为木质结构的茅草屋,室内陈设简陋;解放后,盖瓦屋的居多,有的还盖起砖木结构宽敞明亮的楼房。
    县内侗族多择前依溪河、后靠高山的地方聚族建寨而居。侗寨一般由住人的“杆栏”式的吊脚楼(含少量平地屋)、敬神的“观”、歇脚的“风雨桥”、凉亭和寨门楼等部门组成。寨内少则几户,一般几十户,多则百余户。有的寨内还有鱼塘,吊脚楼前后有“禾晾”等设施。寨内道路多用鹅卵石镶砌的花街路,寨的周围植有“风景树”,新街、大溪等地尚有少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群。吊脚楼一般四排三间,五柱七瓜,层的深度一般5~10米;高度一般不离八,有1丈6尺8的,也有1丈8尺8的,意为“人财两发”;其屋面为两面分水,前檐高称“凤抬头”,后檐低称“金鸡摆尾”。吊脚楼最低层设石碓,堆放柴火、工具和饲养牲口。第二层住人,走廊前伸,堂屋居中,正壁处设神堂、神龛,整个堂屋是举行祭祀和迎宾待客的场所。堂屋和左侧为卧室,后者为火炉堂,是全家人饮食、烤火、待客聚坐的地主。火炉堂内设有地火炉和台火炉两种,多以4块整齐见方的石块围成火塘。第三层、第四层用途随意使用。
    境内汉族和苗、侗等少数民族一样。有聚族而居之习惯。每一个自然村落,10至100户不等,多以姓氏命名。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木柱、木壁、木楼)、砖房极少。村落周围植有风景林、果木林等。农村房屋多为传统的四排三间型住房。中间为堂屋,安神龛设“天地国亲师”牌位,兼做客厅。两侧分作厨房、卧室,或在正屋两侧加建偏厦,作为牲畜栏、厕所或堆放杂物之用。这种住宅多以木板铺楼面,装仓,以储存粮食。房屋造型多为双层双檐,或双层单檐,悬山屋顶,楼上通风有为好。草棚茅舍亦多为同样造型。豪绅大户喜建“四合院”或砖木结构的“窨子屋”。解放后,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多为四排三间的木板瓦房或砖木结构楼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修建采光、通风良好的水泥平顶或二至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卫生设施亦趋改进。

    行旅——解放前,县内各族人民外出,全靠步行。若遇婚嫁,请医求师,豪富人家才坐轿骑马,并有择吉出门之俗。新年外出选择“双日”取“好事成双”之意。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之忌。平时远行,若第一个遇到女人或抬丧队伍,则视为不吉利,即返回家,第二日再走。远行的人,每天吃早饭前,不能说“龙鬼神蛇”,不说不吉利的话。路上遇见年轻女子,不能回头看,每晚宿旅店洗脚时,不能搁在脚盆上。睡觉时鞋尖要朝外。乘船时忌说“翻”、沉“之语。解放后,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人们处出,多乘汽车、火车、或用自购的自行车、摩托车,步行者甚少,外出无甚禁忌。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48:51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8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风俗——生产习俗
据《直隶靖州志》载:“靖州多山居,故民尚朴;风气融结,故民淳;人耻营求,故重名节;士多秀润,故易与为善;人寡欲,故易足;农固其本,商廉其业,故常自足,而不轻支其乡;信巫而尚鬼,故多淫祀,男鲜为僧,女不为尼;士夫敦尚诗书,而重名节;工贾恪勤职事而贱游食;士崇节义,民务耕凿,妇女尚朴素,不盛妆饰,非急变不昼行”。
    解放后,县人继承优良传统,摒弃封建迷信糟粕。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等美德新风,得以发扬。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50:05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人物传

人物传(以卒年为序)

杨再思(869~957年)

    杨再思,靖州人(原籍江西),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享年88岁。
    杨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唐代末朝,王室衰微,天下纷争,藩镇割据。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称楚王。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朗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征飞山,“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此举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候、英济侯、广惠侯和英惠侯。殃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感其恩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魏了翁(1178~1237)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省蒲江)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生。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授剑南节度判官。在蜀为官17年后,入朝升兵部郎中。宝庆元年(1225)擢升工部侍郎。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言,不为权势所屈。时权臣史弥远为相,欲纳魏为党羽,被严词拒绝。史怀恨在心,借故弹劾魏“欺世盗名”,“朋党谤国”,诏降三级,远谪靖州。
    魏至靖州后,见靖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便在州治之北纯福坡(今城北鹤山)上创建鹤山书院,开门授徒,为普及靖州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魏尝在讲学之余,率学生于书院左侧辟芙蓉洲为游息之地。洲内遍植芙蓉,夏秋季节,芙蓉盛开,清风吹拂,香沁心脾,成为古靖州十景之一——芙蓉别渚。
    魏居靖7年,除讲学外,还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著有《九经要义》、《鹤山全集》等几百篇。绍定四年(1231),复工部侍郎职。绍定六年,史弥远死,魏代理礼部尚书,最后以资政殿大学士资格退休。嘉熙元年(1237)病逝,享年59岁。朝廷赠太傅衔,谥“文靖”,累赠秦国公。


许潮(生卒不详)

    许潮,字时泉,靖州许家巷人。约生于明正德年间,卒于万历初。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二十年,任河南新安知县。
    许一生勤奋,博识多闻,然仕途坎坷,常以杂剧、歌赋表现居官不渔女色,落魄不失风骨的情操,抒发愤世嫉俗的心境。为明代杂剧作家,也是湖南最早的剧作家。其杂剧《太和记》为明杂剧代表作之一,全书按时令节气,选编古人轶事,每季6折,共为24折以合24个节气,明著名剧作家沈泰所编《盛明杂剧》,共收杂剧60种,从《太和记》中选载了《武陵春》、《写风情》、《午食呤》、《赤壁游》、《南楼月》、《龙山宴》、《月甲会》等多篇。明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在《曲器》中称赞许潮的《太和记》说:“每曲一事,似剧本,按岁月选佳事,裁制新颖,调整充雅,可谓满志”。
    许潮的剧作流传后世的不多,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湘剧曾演唱过《写风情》,今仍为湘剧保留剧目的仅有《赤壁游》(又名《东坡游湖》)一折,描写宋代功苏东坡偕黄山谷佛印和尚泛舟赤壁,与艄翁夫妇唱和的故事。
    传闻许潮还有《史学续貂》、《山石集》等著作,已散失无存。


魏德畹(生卒不详)

    魏德畹,字金浦,福建邵武县人。生卒不详。进士出身。道光六年(1826),任靖州知州。刚到任,即召见年高德尊之士了解民情,兴利除弊。每次审案,总是心平气和地审理,不用酷刑,并善于调解民众家庭纠纷。有一黄姓生员,夫妻不和,魏闻讯后,便选择吉日,派彩轿、设鼓乐把黄生夫妇迎入州衙,令当堂交拜,重饮合卺杯,并亲为戴花,号召同僚们凑钱办嫁奁,于是黄生夫妇和好如初。
    魏重视教育,常于政务之暇,去鹤山书院视察,与师生谈诗论文,日影西斜才回衙署。魏还学习裴直方(乾隆时靖州知州)遗风,给书院增置田亩,增拨经费,以固其本。书院因而更加兴旺。魏重视修志工作,带头捐出工资,设立机构,编纂《靖州志》。后虽因调动,未编辑成书,但搜集资料颇多。道光十七年(1837),知州觉罗隆恩重修《靖州志》,即按魏所收资料加工而成。魏在靖任职年余,为表其政绩,列入州志《名宦传》。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3/28 0:51:38

 9   9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