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婚丧喜庆★
.
婚姻——境内苗侗族婚姻自由而简朴。男女青年在择偶时,只讲情操,不计门第;只讲情谊,不讲礼金。男女青年通过“玩山约会”、“坐茶棚对歌”、以歌为媒,交流感情,自许终身。在封建社会,苗侗族地区曾出现“舅霸姑婚”之陋俗,就是姑妈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家的儿子,舅家无子,方容姑家女儿另配,但必须向舅家交纳一定钱财,少则三五十,多则百余金。这种近亲结婚,不仅严重影响苗侗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和民族兴旺,而且酿成不少悲剧。清道光十九年(1839),苗侗合款禁止“舅霸姑婚”并对订婚、过门的聘金、彩礼作出不准过高索取的规定,使舅霸姑婚之陋俗得到控制,特别是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执行,则出现“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或自由恋爱,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的新婚姻形式,境内婚礼仪式因地而异。 三锹、藕团、平茶等乡苗族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请六个能说会唱的人,头戴青帕,身穿袍马褂,前往新娘家迎亲,称“六亲客娶亲”。新娘出嫁不坐花轿,脚穿草鞋,走到新郎家门口才换上新花鞋进屋,意在不忘祖先艰难之苦。一般无嫁妆,只须备几套衣服即可。婚礼第二天,新郎寨上须挑选3个后生,身穿新娘花衣,头盘假辫,与伴娘一起陪新娘至井边担水,沿路对唱《担水歌》。第三天,两个伴娘唱“回门歌”,感谢新郎家父母、厨师、亲友,然后与新娘一道回娘家。娘家派人到路上接新娘,并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备好酒菜,男方送新娘的人们一到,一同就餐畅饮,称吃“半路酒”。此酒辄饮近黄昏,双方互送礼物,方各自归寨。三天婚礼中,新郎新娘不同房,须等“回门”一年半载后,新郎家再派人把新娘接来方可圆房。但仍不定居,待临近分娩,新娘才到新郎家定居。 大堡子、新厂等地的苗族姑娘出嫁,则兴坐轿吹唢呐,新娘哭嫁(姑娘姐妹也伴哭),“闹新房”和往“关亲客”脸上抹锅烟黑等。 铺口、横江桥、江东、坳上等地的侗族,大多与汉族“求婚”、“订婚”、“报日”、“过礼”、“讨八字”、“哭嫁”、“迎亲”、“闹新房”等婚姻旧礼仪基本相同。 岩脚等南部方言区则以自由恋爱,坐夜对歌,以歌代言,自愿成婚的居多。青年男女情投意合,互送“信物”,不征求父母意见,不须三媒六证,不需合“八字”,也无订婚礼仪,连结婚日期也均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迎娶时,由男方带着与女方对歌时互送的“”信物和少量礼品,与平时走寨对歌一样去新娘家取亲。新郎一进屋,把少量礼品交给岳父、母后,和伴郎一起步入新娘闺房,边吃糖果、油茶,边和新娘、伴娘唱歌对歌。深夜吃过送行饭,不哭嫁的新娘,身着盛装首饰,由兄或弟背出房门,含着泪珠,至火房向父母告别,并接过叔伯们赠送的钱包,和新郎、伴郎一起连夜步行至新郎家。入门有一定仪式,门外放格筛,筛内放茶盘和禾穗等,新娘踩过格筛,顺手拿过茶盘禾穗进屋,坐在火炉边的新凳上发泡茶、煮油茶给团寨房族和亲友吃,深夜去碓场舂米,天快亮又去井边担水。其婚礼仪式,当天进屋,次日吃酒。在夫家住三天三晚,坐夜对歌,通宵达旦,新郎新娘不同房。待第三天早饭后,新郎的哥哥或弟弟及伴郎带着10多斤酒、肉送新娘回娘家吃出嫁酒后,新娘和“送酒客”回了郎家,才与新郎圆房。 新街、地妙等寨的婚礼仪式以“六亲客”迎娶。在新娘家的婚礼分“下马酒”、“正席酒”、“房族酒”、“上马酒”。发亲不配嫁妆,只背三包包袱。不分冬寒夏署,家境贫富,新娘脚穿草鞋,步行至新郎家。入门时,门上挂格筛“隔邪”。新郎家的婚宴分“落担酒”、“正席酒”、“喝汤过早”、“房族酬客酒”、“回门上路酒”。婚礼第二天,男方派三个青年男扮女装陪着新娘至井边担水,唱《担水歌》、《郎乡歌》;新娘倒背蓑衣碓场舂米喂鸡鸭;用糍粑煮油茶给宾客吃,唱《油茶歌》。三天婚礼后,男方以酒肉粑粑等送新娘回娘家唱《唱门歌》。女方父母再请其房族吃“接担酒”后,嫁娶婚礼结束,待过一年半载,男方择吉日,请两个上有父母,下有儿孙的妇女去接新娘至新郎家,方始圆房。 清未民国时期,汉族男女青年婚嫁,皆遵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方择门户相当者,请媒人持礼品上女家求亲,称为“送糖”。女方父母同意后,便择吉日举行正式订婚。男方办好庚帖,(又叫“鸾书”),在乾造栏内填好男孩出生的年、月、日、时八个字,连同肉食酒菜及给姑娘的几套衣布,鞋袜、首饰等礼物,俗称“彩礼”和“挂礼”。女方接到庚书,盛情款待媒人,并宴请客亲家族。在庚贴的“坤造”栏内,填上某女年庚生辰八字,送还男家,并回赠礼物。自此便已正式定亲,以亲戚往来。逢年过节,男方要给女方送节,直至完婚。男方择定婚期之后,首先非正式地通知女方,取得同意,就行“报日”礼。报日的时间,一般在婚期前两三个月,报日时,男方要送去一道报告婚期的贴子及礼物,礼物一般为鹅一只,酒肉数斤。女方告诉亲友,请客吃酒庆贺,就算婚期已定,双方备办完婚喜事。迎亲前两天,男方根据女方所开礼单,备办礼物,由媒人护送到女家,俗称“过礼”礼品少则几担,多则十多担,礼物多寡,视男方家庭情况而定。报日以后,新姑娘就要开声“哭嫁”,母亲、姑嫂也要相伴同哭。“哭嫁”有一定的调门和歌词,见谁哭谁。特别是迎亲前一两天,哭得更热闹,女客亦陪哭。哭过一阵,等有人前来劝慰,就借势收场。迎亲前一天,男家父母或舅爷专为新郎办一桌酒席,请未婚男青年作陪,尽情欢乐,叫做“待崽”;女方的父母专为女儿办一桌酒席饯行,并请一些姑娘相陪,叫做“待女”。结婚这天,男女两家张灯结彩,准备丰盛酒席,款待亲友。男方一行几十人,打着灯笼火把,举着彩旗,用鼓乐花轿,迎新娘归婿家,谓之“取亲”,贫寒人家亦有步行者。迎亲队伍至,设香案,祝于门外,然后新郎新娘同拜于堂庭,叫做“拜堂”。拜堂后双双入洞房。当晚,青年人俱来闹新房。婚后第三天回门,当天返回,新婚后,夫妻一个月不能离房。 解放后,贯彻实施《婚姻法》,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过门不坐轿,不拜堂,婚礼简单,但仍有“闹洞房”和“回门”之俗。“文化大革命”期间,旧俗废,机关、厂矿、学校青年人多买些糖果,烟茶,举行文明结婚。近几年来,迎亲多用汽车,结婚讲排场,摆阔气,请客送礼之风渐盛,陪嫁的礼物多为家用电器等。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丧葬——苗族丧葬俗。凡已生儿育女,正常死亡的实行土葬。不论谁家老人逝世,哭声一起,四邻即前往帮助料理丧事。老人临终时,烧落气纸,由家人抬至堂屋端坐,脚踩“金斗”(盛满着稻谷的竹斗或木斗)谓之“坐死”。男的剃头,女的梳发,用桃树叶或菖蒲煮水洗澡,穿“寿衣”三五件,腰间系黑、白、兰三色线一股(按死者年龄计算,每岁一根),上“梦床”,停放堂屋1~3天,择吉日、吉地,入棺上山埋葬。停尸期间,请歌师唱“丧歌”,祭师做法事,扎棺罩,设丧宴,吃大块肉。出殡前,举行家祭和客祭。出殡时,还须举行灵柩起运击碗仪式,孝子向抬棺者叩拜。起棺后,由一老人在最前面丢撒“钱纸”,孝子持燃香棺前引路,数十名送葬者拉着棺柩两边的白布幛,亲友和团寨老人跟随其后,乐队奏乐,直至墓地。落“井”后,揭开棺盖,整理遗容和随葬物,地理先生架盘定向后,众人奋力掀土成坟。合龙时,孝子跪在墓前,听先生封赠吉祥语,把钱米投入孝子杯内,以示人财两发。葬后,挖“井”人取挖“井”时的第一锄土,喊亡魂回家,将土放在丧家门口土地屋内,有的放在堂屋的神台上,3年后才放入神龛。葬后第3天清晨,孝子去墓土喊亡魂回家享受菜饭。 入穴时,若地理先生认为,亡者当年入土不利,便只把棺放入“井”内,用木块垫着,使棺底不着地,待利之年,取掉木块就地入葬。凡属不正常死亡或未成年人夭亡者,不停柩于堂屋,在寨外设棚停尸,于野外堆柴火化。 侗族习俗,一家有丧事,众家帮忙,是侗家人的规矩。老人临终时,儿孙在侧,拉着弥留的老人之手“接气”。咽气时,烧“落气纸”,入殓时,要给亡男剃头、亡女梳发。沐浴后,子孙跪在浴盆旁,用手舀沐浴水表演式的喝三口,以表孝道。然后给亡人穿寿衣,上“梦床”,腰间绕一束纱线,按亡者在生之年计算,每岁一根。灵柩停放在堂屋左侧,给死者脸上盖冥纸,两手抓钱纸,头前放一碗饭、一条鱼、一双竹筷。“梦床”上放一旧伞、一双草鞋、一袋米、一根拐棍,作为送亡者之行装。守灵期间,孝子请地理先生择入棺入葬吉日和墓地;请歌师唱“丧歌”,请道人做法事。服孝期间,孝子脚穿草鞋,不食荤腥。入棺后,先由丧主举行家祭,接着由女婿或舅舅举行客祭。扶灵登山时,孝子拉着棺布在抬柩前拜路。入葬前,烧钱纸、用干柴烧火暖“井”。入“井”后,地理先生用鸡卜定向,填土时,先生还有踩棺仪式,孝子匍匐,听其封赠吉祥语,以钱米投入孝子杯内,以示“人财两发”。入葬3天后,孝子去墓前接亡魂回家。新街等地,老人入葬后,连续3天凌晨,孝子去路口处呼唤亡魂回家。丧事毕,岩脚等地的孝子还有带着老人阴魂去舅舅或女儿家辞行之习俗。 非正常死亡,大多火化;在外地死亡,不抬入寨门;青年人夭亡,不葬入老祖坟墓地;小孩病亡,用木皮包装埋葬。 汉族老人临终时,子女守于床前,直至断气,谓之“送终”。然后移尸于堂屋当中椅子上,脚踏内装谷米插着秤杆的升斗,满堂儿孙跪在前面,头系白纸,鸣放鞭炮,焚化纸钱后,再将死者移入堂屋右侧木板上,下点桐油灯一盏。孝子取清泉水加松柏叶烧热水,请人给死者剃头、沐浴、换衣,再请僧侣诵经入棺。立即分头报丧,请地理先生选择坟地。第二晚,开坛设祭。孝子披麻戴孝,哭祭灵前,除吊唁、祭奠外,还请僧道“开路”或“做道场”。有的还请人“唱孝歌”。出殡之日,早上请众亲友吃豆腐,然后发丧。灵柩前行、鼓乐随之,亲友送丧,孝子匍匐哭泣于前。富者还用白布在人群两边夹成一条长甬道。葬后,即请道人开路应七超度亡魂。解放后,丧葬习俗不断改革,剔除迷信色彩。停柩期间,死者单位及子女单位多送祭幛、花圈以示哀悼。葬前的晚上举行追悼会,亲友臂带黑纱,胸佩白花,仍实行棺木土葬。有些干部死后,尸体运往外地火葬。近年来丧葬习俗又有回升。
寿庆——县内苗族一般给老年人祝寿。祝寿辄开寿宴,亲朋送礼祝愿健康长寿。寿酒一般吃两天两夜。祝寿时唱“祝酒歌”。如: 主:人老一年加一岁, 树老一年长一轮。 树老年年开嫩叶, 人老难转少年时。 客:盘古开天盘脚坐, 彭祖三万八千年。 口吃仙桃永不老, 江山常在月常明。 侗族祝寿之俗基本上与苗族相同。一般从五十以上每满一十做一次,儿女们置办酒席,邀请亲友前来祝贺,在酒席上扯杯唱歌,颇为热闹。 汉族人民对老人寿庆极为重视,大人生日则置酒筵,以志庆贺。一般进入六十岁才办寿酒。但上有长者在堂,虽满六十、七十岁,亦不能寿庆。汉族习俗:一般在男进六十岁做寿,满六十岁做寿,则视为不吉利;女的则必须满六十岁才能做寿,即“男进女满”之意。七十、八十寿较为隆重。贺者光临,赠寿幛、寿匾、衣服、糖酒果品等,主家则设宴款待,几桌、几十桌不等。旧俗在寿庆时,举家向老人拜寿,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解放后,民间向老人祝寿,亲朋至友及邻居多送衣料、糖果糕点及烟酒等物,80年代初起时兴送生日蛋糕。有些单位,为退休干部、工人祝寿,多送字画或纪念品,以示关怀。
生育——县内苗族小孩出生后,要办“三朝酒”。届时,娘家邀约房族一些妇女携带礼品,登门祝贺,郎家也请房族妇女相陪饮酒唱歌,气氛十分热烈。“三朝”期间,有的还要请外婆取名字,女孩多取花类之名,男孩多取岩、海之名,象征岩样坚实,海样宽阔。也有自已取名的,大多以狗牛命名,以祈小孩身体健康,易养成人。 侗族对于生男育女的庆贺有“三朝酒”和“满月酒”。“三朝酒”比“满月酒”隆重得多,侗语也称“吃串肉”或“庆三天”。办“三朝酒”时,主家邀请房族帮忙杀猪、宰羊,然后将猪、羊肉、腌鱼等切成大片,用竹片穿成串,每串约三四两,一户两串。一般以第一胎最隆重,外婆家送礼最重。 汉族婴儿出生,一般要办“三朝”、“满月”、“周岁酒”庆贺。“三朝”就是给婴儿洗三(出生后第三天),尤其是头胎的“三朝”极为隆重,外婆家及亲友均送鸡、蛋品、小孩衣帽鞋袜等礼品,前来祝贺。主家亦设甜酒或酒席招待。“满月”酒,规模仅次于“三朝”,只是外婆家及主要亲戚前往祝贺,满月后,给小孩剃胎毛。剃发时,要在小孩后脑和头顶“气门”上留一块头发,以保护气门。这时,外婆家富有的多给小孩购置银质头饰、项圈、手圈、脚圈或“长命富贵”锁,贫者亦设法购置其中一项以赠。满周岁,父母双方亲友均去庆贺,主家必设酒席款待。小孩为了弭病,多有找子女多的人为“干亲”,亦有拜物为“干亲”者,以祈求小孩长大后“长命富贵”。解放后,各种喜庆活动逐渐淡薄。实行计划生育后,提倡优生、优育,年轻父母对子女更为珍爱,生育中各种喜庆活动及拜“干亲”活动双较为盛行。
建房——苗族视建房为一大喜事,流行的庆贺方式有贺梁、新迁两种。 贺梁,就是立柱上梁之日,木匠和至亲好友光临庆贺。亲友携带礼物(红钱包、红布、红对联、鞭炮等),来到新屋时,鸣放鞭炮,表示庆贺。主家在屋柱上贴上“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等红对联。庆祝最隆重的时刻是“上梁”时刻。时辰一到,即把染红的、中间钉有红布(内包有香纸竹墨等物)的梁木,两头系“纯兰布”徐徐往上拉,木匠和亲友即进行热烈的祝贺,先后扶梯上攀,口诵祝词,上一步念一句。到了梁上,还要“猜拳”饮酒,随即将事先准备上升到梁上的糍粑抛向四方,围观的男女相互争夺,热闹非常。当天主人还要杀猪宴请寨上帮忙立屋的人和款待前来送礼庆贺的亲戚朋友,一般是两是两晚方散。至于立大门和乔迁新居时,也要择吉进行,不过来庆贺的人和赠送礼物,就简便得多。 侗族亦重视“贺梁”。届时,亲友送来彩布、镜屏、对联等礼物,主家在柱上贴上红纸对联。如“玉柱朝天天赐福,金梁盖地地生财”等,中堂上方贴上“紫微高照”四字,各排上方倒贴“好”字。时辰一到,由木匠事先将红布或紫色侗布包紧,孔内藏有少许银子、谷、米、茶叶、墨、四角以锑毫钉上红布的木梁,用两根长绳系上,两端各吊一挂长鞭炮,木匠砍一公鸡宴梁。朗诵宴梁歌。朗诵到鸣炮升梁时,众人点火鸣炮,梁木徐徐往上拉。然后由木匠上一步念一句上梁歌,之后木匠从梁上抛上“富贵粑”和糍粑糖果,围观的男女老少争捡粑粑和糖果,热闹异常。在梁上的人“猜拳”吃酒,下面的人吃中午油茶。之后,女婿或近亲们手捧摆放钞票的茶盘放炮进中堂,朗诵赐宝进财歌。晚上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开怀畅饮,直至深夜才散。乔迁新居虽也庆贺,但简便得多。 汉人建房,先请地理先生依据地形选择屋场,确定方住位,叫做“择基”。再请阴阳先生择定“动工”、“发墨”、“排扇”、“立柱”、“上梁”等黄道吉日,其中以“上梁”最隆重。多为椿木为梁,用杉木为梁则染成红色。梁木以偷用为宜,主家可放礼包在树兜上交业主。上梁之日,张贴“吉星高照”横批和“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等吉利对联,并在其它柱上倒贴“好”字,意即“好事到了”。上梁时间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将正中悬红布的正梁架好,在屋顶上围坐喝酒“赞梁”后,即在主家备好的包子、糍粑、铜钱从梁上往四面八方抛下,任人抢取,以示彩发。晚上,主家设宴款待工匠及亲友,称“上梁酒”。解放后,建房的迷信活动逐渐消失,但“择基”、“上梁”习俗仍在农村延续。80年代,城镇部分居民建房多为砖木结构,无上梁之俗,但送礼祝贺风仍盛行。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