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楚人的《洞庭湖的故事之五》,想起我在华容工作时的一个同事的父亲的经历,觉得和故事的主人公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同样是在20世纪50年代,同事的父亲在洞庭湖畔的华容县一所中学任教,他是北师大毕业的本科生(那时的北师大叫什么名,没有去考证),在这所湘北边远的小县城里,已经工作5、6年了。本来他分配到大城市任教,但热爱家乡的他,要求分回 了家乡。那时,已经有了我的同事,同时,还有我同事的两个姐姐。
同事的妈妈是个农村妇女,结婚后,也住到了县城里。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就成了全职家庭妇女。靠他父亲的工资收入,一家四口虽然不很宽裕,但也还过得去。亲戚朋友还很羡慕他们。
他父亲虽不是教务主任,但由于是学校唯一的本科生,教学上实际是由他把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对他还是很重视,很多由校长、教务主任参加的教学业务会议,都特别指名他也参加,并且对他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一般都予以采纳。只是他一直没有提出入党的要求,所以也就仅仅是一名普通教师。
在大鸣大放时,他对学校领导提了不少意见,无非是改进领导作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等。使本来对他颇为妒忌的校领导更为恼火。反右时,突然宣布他是右派,开除公职,遣送原籍。同事一家从县城回到了洞庭湖畔的老家,成了地地道道的五类分子。
20多年之后,右派们纷纷被平反了,而他的父亲却没有任何平反的迹象。那时我的同事已经在我们单位当汽车驾驶员,由于在县直机关工作,和县里一些部门比较熟,他就托我帮他写了申诉书(他父亲不肯写,说是“心如死灰”),进行申诉。一段时间后,县组织部下达了一个文件,文件的大意是:
…………。经过调查,组织部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收到过XXXXX学校上报的将XXX划成右派和开除公职的任何材料,也没有下达过将XXX划成右派和开除公职的文件,XXX的工资也一直按月拨付到学校。所以不存在平反和补发工资的问题。将XXX划成右派和开除公职实际上是XXXX学校某些人的个人行为。
考虑到XXX同志的实际情况,经县委集体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决定自XXXX年X月X日起,XXX同志立即到XXXXX学校上班,职位与工资与原相同。…………。
关于工资补发问题,由于情况特殊,另行处理…………。
看到这种结果,我和我的同事都只能是啼笑皆非。
真是一种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