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 园
从来没有想到会要靠自己种菜来养自己,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了。文革后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这些城里的学生送到了安乡。一年的生活安置费很快就用完了,我们队知青从分散的落户集中住到了生产队给我们做的茅草屋里单独开火。吃自己用工分挣来的粮食,用父母给的零用钱买油盐酱醋,还有就是分给了我们一点自留地,一部分种点水稻,一部分就是种自己一日三餐要吃的小菜。那些年物质供应十分紧张,肉食·豆制品都是一周才勉强能吃一餐,主要是吃小菜。
从来没种过小菜的我们,开始了下乡后必须学会的谋生手段之一――-侍弄菜园。
学着别人的样,我们用小竹子把菜园仔细地围了起来,免得鸡鸭来破坏。然后根据季节的变化〔那时可没有什么温室〕我们种了萝卜·白菜·韭菜·茄子·豆角·辣椒·大蒜·葱·丝瓜·菜瓜·揪耳朵菜等等,头一年还在田里种了红芋头,品种可真是够多的。每天收工回来我总是要到菜园去看看,还经常要浇水·浇粪·捉虫。虽然回来已经很累,但这道工序可少不了。
为了把菜种得更好,我到公社管知青的赵克济那里弄了点尿素,这在当时可是十分珍贵的化肥哟。因为听农民说芋头不能用化肥,否则嚼不烂,我们就驾船去捞丝草,踩到芋头苗的根下面做底肥;种萝卜也在栽苗的坑里施足土肥给萝卜垫好底,这样萝卜才有足够的养料,不会只长叶子不长根;而种辣椒,则是在辣椒开花的时候,在每桶大粪里放一勺尿素,这样辣椒就结得更多;我们还在辣椒地里套种了洋菜瓜。
辛勤的汗水迎来了丰收的果实:又粉又软的红芋头·又大又白的萝卜·挂满篱笆的豆角·在长沙吃不到的洋丝瓜·又大又嫩的白茄子紫茄子,使我们知青组的餐桌上总是那么丰盛。记得有一年,我们种的辣椒大丰收,站在原地转个圈,就能摘一箩筐。我们高兴地摘下来,晒了好大一坛白辣椒。我们还用揪耳朵菜·豆角加工,做了腌菜·扑豆角等。因为菜长得好,本大队好多知青常来光临,特别是双抢刚过,更是人多。有一次一担谷竟然两天就一扫而空。还有我们的洋菜瓜,引来了十四队的男子汉们,一天晚上,他们开着“队伍”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摘了一箩筐慰劳,不够又继续摘,只吃得他们个个走不动,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告别了安乡,告别了难忘的知青生活,可那一片葱绿的菜园常常在我脑中浮现,那安乡特有的牛角辣椒,那长长的豆角,那甜脆的洋菜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