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采访的日子里,作为新闻同行,一直为京城里有一位家乡的“老总”而自豪着。“老总”叫赵健,《中国保险报》总编辑,慈利县人,1978年由一名知青考上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时被《中国财贸报》挑上参与筹办《经济日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调到《金融时报》工作,后又被中国人民银行派往深圳《金融早报》挂职。在中国新闻界有三件事与赵健有关:一是1985年西藏万里行采访,赵健与同事邓维结伴而行,沿川藏线和中尼公路入藏采访120余天,冒着生命危险翻雪山过溜索,写下了大量首次全方位报道西藏建设成就及问题的报道。二是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报道中是赵健首先发出了批评火场官僚主义的报道,此稿获当年全国好新闻特别奖,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发出“批评官僚主义”的呼声,何等发聩振聋?三是由赵健亲手制定的《中国保险报》改革方案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审批,此方案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上百家行业报完成“从行业报走向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转变,而且也将对中国报业改革特别是地市级报发展趋向产生深刻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行走在中国新闻的前沿与中国新闻密切相关的家乡“老总”,怎能不让人引以为自豪?
从北京回到张家界,关于赵总的专访一直迟迟未动笔。其原因一方面是赵总交待过,凡事他喜欢低调处理,最好不要宣传他;一方面是担心自己才疏学浅,班门弄斧而贻笑大方,更主要原因则是我一直在冥思苦想,且迟迟不能寻找到一种正确的理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健取得了如此令人佩服的成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健在“皇城根”下竞争激烈的中国新闻界“打”下了一片江山?
是机会?不是。有人讲大学毕业被《中国财贸报》挑上从武汉到了北京,是赵健机会比别人好。非也。那么多毕业生为什么只挑上赵健?如果不是早在学校里练就了超人的本领,并用一篇报道高考补习班情况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全国引起反响,当北京来人时,武汉大学校长能脱口而出荐上“赵健”的名字?更何况早就有哲人证实过了:100%的成功靠99%的努力,机会仅占1%。而1%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垂青”的只能是有准备的人。
是勤奋?不是。勤奋只是一个劳动态度,一个职业态度。勤奋的人太多了,勤奋很容易做到,赵健像千百万有过知青岁月的人一样早做到了勤奋,勤奋在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早已成为深入骨髓的一种品质。在北京,赵健给我们讲了一段他当年考学的事:本来头年高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资格。在知青点上,赵健几乎痛不欲生了。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白天挑粪挖地烧石灰,晚上他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看书习题到深夜,夏天蚊子多而壮,他就提来一桶水把双腿放进去。如此读法,与“凿壁偷光”、“悬梁锥骨”有何区别?有了这种精神与品质的人,是不是早超过了勤奋的境界?
那么,是靠山?不是。准确说不是“不是”,而是“没有”,1982年进北京城时,赵健几乎认不到一个熟人。偌大的京城里谈何“靠山”?事业区别于政治,在一个专业性质很强的领域里靠“靠山”是立不住足,扎不稳根的,很大程度上看工作业绩,有了业绩才有效益,何时何地,谁不器重带来效益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
现在,终于找到。
当我读完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经济日报社社长,现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的徐心华先生,为赵健近作《保险裂变》一书作的序言时,我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激情!一位职业报人运用新闻为实际工作服务时,汹涌澎湃永不消失的那种激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激情则是新 闻工作者的生命。激情是什么?激情是一种强烈冲动的情感。充满激情的新闻工作者,就会拥有匡扶正义的正直之心,就会拥有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之心,就会拥有热爱生活关怀百姓的牵挂之心,就会拥有坚守信念永不背叛的忠诚之心。 赵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记者。1985年6月12日,正在西藏采访的他和同事邓维行至川藏公路迫龙沟时正遇泥石流爆发:100多米宽的河床上,湍急的泥沙裹着桌子大小的石块奔腾呼啸而下,溅起数尺高的黑浪,河上几吨重的铁桥早被冲得无影无踪。过河的惟一“通道”只有那根横跨两岸的溜索。后退,只能返回2000公里远的成都,报道任务无法完成,前进,则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怎么办?赵健咬咬牙,和一位藏民上了溜索……过去快20年了,赵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只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过后第3天,两位过客掉下溜素被泥石卷走了;第6天,他们过河后歇息过的那处小山被夷为了平地。两年后,赵健与两名同事又走进了大兴安岭火灾现场,火线采访19个日夜,赵健10天未洗脸刷牙,14个夜晚未在床上睡过觉,5天靠干粮充饥,走出火场时,蓬头垢面与乞丐无异。此情此境,仅靠毅力是不够的,毅力可以让人坚守,激情却让人兴奋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于是才有了《透过大兴安岭的浓烟和烈火》那震动全国的整版报道,才有了赵健在200多名国家级媒体记者中的脱颖而出。《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当时在欢迎会上热情洋溢地说:“你们用汗水、心血写出的一篇篇报道……为我们报纸建立了功勋,《经济日报》的报史上将写下你们的名字……”
赵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编辑。其实,早在前往北京之前,和赵健总编辑就称得上是老熟人了。因为正是他的积极指导与帮助,才有了本报与《中国保险报》的一次爱心大行动,让两名靠擦皮鞋挣学费的贫困女童得到了有效资助。那是2002年5月24日,《中国保险报》刊登了记者王健在张家界街头拍的一张照片《擦鞋女学童》,几天后,山西太原某保险公司一女职员打电话给中国保险报社说愿意承担她的学费直到念完大学。在当天报纸截稿前一小时,赵健含泪写下了《关爱未来》的总编辑寄语:
我也是一个从这块土地走出来的、如今已是为人之父的人的身份,向这位女学童致以深深的敬意。家贫出孝子,逆境出人才。你深知生活之艰辛,知识之珍贵,当城里孩子课余玩电脑、追“韩流”时,你却要趴在客人的脚前辛勤工作,为的是换取学费,在不平等的家庭条件下争得平等的学习权利,用知识去摆脱贫困。你小小年纪就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充满爱心的保险阿姨,也感动了报社编辑记者和社会上更多富有爱心的读者。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恳请读者帮忙寻找擦鞋女学童。我们相信:只要你有坚忍不拔的求学之心,很多的热心人会关心和帮助你圆未来之梦的。
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若无激情,何以倾刻挥就?
本报很快主动参与寻找擦鞋女孩,相关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当我在永定区桥头乡丫角山村找到擦鞋女童秦梦云,将稿件传到北京时,赵总编立即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最后秦梦云得到了太原张强女士的资助,在寻找秦梦云过程中,笔者又找到了另一个自小失去父母的擦鞋女童覃雨。赵健总编不仅刊发了文章而且组织全社采编人员为覃雨捐款8000余元。事后7月4日《中国新闻报》以《一张照片引发的爱心故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充满激情的人,知道去爱事业爱朋友爱同事爱亲人。充满激情的人,也将深深地被他们热爱着、关心着、牵挂着。尊敬的赵健总编辑,我们祝福你!
(作者:赵 杰 卢小珊 周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