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生活智慧
快乐的条件(上)
但是,精神方面的快乐却无时无地,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有时或许会受制于外在的因素而无法随心所欲,但快乐的最高境界正是要超越外界的干扰限制,不需外在的凭借。所以,快乐的必要条件是要人活着,充分条件则是必须发挥精神上的能力。
人生可能遭遇各种困境。前面提到快乐的必要条件是活着,但活着却可能衣食困乏或不得志,为了脱出困境,便要寻找超越的动力,也就是要有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
所以,快乐的步骤包括:一、由内而发;二、有超越困境的动力;三、有值得奋斗的目标。
快乐的条件(下)
在此依孔子的说法说明。首先谈到的重点是:贫与富无法决定是否快乐。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照一般情形,贫困的人容易抱怨。贫,并非仅以金钱来衡量,广泛地说是以欲望的多寡来衡量,许多需求由于现实的因素而无法满足,常会造成怨恨、嫉妒的心理。有钱的人在某些基本的需求上已得到满足,那么要他做到谦虚比要求贫穷的人不去埋怨,要容易得多了。对一个凡人来说,有没有钱可能会影响快乐,但若他真的有钱了,他所要的快乐便会变得复杂,可能更加无从掌握。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对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认为只要是虽贫而不谄媚,虽富而不骄傲,便算不错的修养了。但孔子认为那仅是消极的态度,他更进一步期望:贫者仍可以道为乐,富者则能积极、主动的表现完善的人际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虽贫犹乐是一种信仰情操。在宗教的立场上,要求人贫穷而快乐,是基本的原则。例如,基督宗教认为要放弃物质享受,过最简单的生活,才能得到快乐。因为贫穷时,心思便不在财富上,而放在该做的事上,如精神的修养。但孔子是哲学家而非宗教家。在“贫而乐道”的解释上,宗教家认为是因贫而乐,快乐是因为贫苦、简单的生活所产生的;但孔子的诠释,却并非教人为了得到快乐而去过贫苦日子,孔子指的是在最坏、最苦的环境下,仍能从中去体会、去追寻快乐。在儒家思想中,人生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得到财富,而在于内心潜力的发挥,知、情、意的成长,尤其是意,它是由人类自由选择去行善或作恶。
快乐的条件(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多次提及颜渊的行为,肯定那是儒家理想的表现。他身处简陋的环境,却好像富有天下,没有任何缺乏,那是何等的境界?一般人可能会论断他有精神迷幻的倾向,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何不设想他是具有崇高的目标要奋斗,就好像“观于海者难为水”的心情一样。见识过浩翰的大海之后,就很难再去对一般的溪、河作任何评论,因为心胸不一样,眼界也就宽广了。
孔子不仅如此赞赏颜渊,他自己也有类似做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然他过的是粗茶淡饭的简陋生活,但其中仍有乐趣存在。耶稣也说过类似的话:“狐狸有穴,飞鸟有巢,而吾却无一可为枕之地。”这些都说明人间的一切不值得我们太过于执著。孔子并不否定现实世界的成就,因为他认为,任何成就都有其正面的意义。宗教总是要求超越世界各种评价的标准,哲学则重视经验,要在经验中分辨价值的高低,自己选择,自己负责。事实上,人间一切外在之物,只要是得到的便可能失去,因此只有从内在培养,别人才无法夺走,也不会流失。此即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快乐的条件(下)
超越困境的动力
接着,我们谈到动力,就是要得到快乐的背后力量。每一个人都知道要“乐以忘忧”,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一个人致力于研究学问,谆谆教诲而不倦怠,进入了社会,便尽忠职守,回到家便遵循长幼有序之道,侍奉亲长;丧事也要力求做到完善,不可马虎。换言之,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了解人生的正途,如此便能启发心灵的快乐。外在虽有众多的限制,却无法抑制内心的喜乐。
因此,孔子不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受外在环境限制,并且自由选择值得奋斗的目标,在其中得到快乐。
快乐的条件(下)
值得奋斗的目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后,在适当的时机中加以印证、练习,心中便有喜悦。“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能与心灵契合的朋友相聚,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乐是形之于外,悦是暗喜在心。再者,别人虽不了解我的才干,使我怀才不遇,但我仍不因而怨叹时运不济。这种心态无疑正是君子的表征。有了这些修养,快乐就不须依赖任何具体的成就也能源源不绝了。
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精要。仁,是人生的正确途径,既然追求人生的正途,又能如愿以偿,便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选择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更指出了快乐的产生并非由于外在的界定,而是生于自我心中的精神力量。不管自己的才华有多高,见闻有多广,别人赏识与否,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境,英雄总是不寂寞的。
1.世界上唯一能够陪伴你时间最长、无条件地爱你、关心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你自己更重要了。
2.在你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在遇到任何挫折、打击、失败、尴尬、痛苦的时候,永远有个人陪伴着你,这就是你自己。所以你没有理由抛弃自己,要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你满足你的父母、满足你的爱人一样。
3.那些你讨厌自己的地方,比如说谎、易怒、不敢愿与人交往、不敢接触别人的眼神、追求性、逃避性、总是害怕丢东西、强迫等等,都是因为在你小时候或者过去的某个时期,遇到了一件巨大的伤害和巨大的能量,以你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它。而当时的你,用尽了浑身的力气、智慧和方法,学会了保护自己,而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比如你做错了事情后勇敢地坦白,却遭到了无情的斥责甚至打骂。你便学会了说谎。 所以你应该感谢自己,而不是去讨厌他她。感谢他她当时保护了你幼小脆弱的心灵。 先学会接纳,和它相处,与它沟通,去了解它。 然后再去治疗它。就像在水中化冰一样。
4.喜、怒、哀、惧是老天赐于人的重要的礼物。它们没有好坏之分,它们是工具。 好好地运用它们。情绪如果压抑在心中,只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让你卡在那里。 时间绝对无法治疗一切,只会在你内在越走越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影响到你生活的各个层面。 身体脏了要用水来洗;心灵受污染了,就用眼泪来冲刷吧。
5.智慧就是知道面对真相、接受真相、看清真相。
6.没有一个大师、老师、医生可以真正治疗你;也没有一本书可以告诉你治愈的方法。 和一位大师、老师或医生谈完后,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你的人是你自己。 你具有了足够的智慧去治疗你自己。
7.觉察是治疗的真正开始。 觉察就是老老实实地看自己,看自己的伤口。只有先找到伤口才能去治疗。 不是不要接触大师、老师、医生;也不是不要看书。 而是把那些智慧运用起来,才是治疗的起步。
8.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孝顺我们的父母、当父母无力照顾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照顾父母。 但父母不可以假孝顺之名,把孩子视为私有品。 父母不可以替代孩子自己的思考、感受、需要和对未来人生的选择。 孩子籍由父母有了身体,但没有义务成为父母遗憾、期望、渴求的替代品。
9.有时候我们的做为和宇宙的法则恰恰相反。不妨让我们倒过来试试。 比如不妨先付出再收获。因为一切都是多的(而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少的,所以只有确认有回报才去做)。当然这需要时间。开花也要时间的。 又比如我们担心别人的感受而做或不做。不妨先去做或不做,如果你充满信心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别人的反应会配合你的做为。 这是我亲自印证的。
10.不一定要天天时时刻刻保持积极。 允许自己有消极的念头。 当你渴望自己要积极的时候,你已经有了消极的念头,那就是担心自己不积极。 有阳就会有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哦。 不要渴求,先接纳。
电冰箱,差不多家家都有,它已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不过您是否知道电冰箱还有很多巧妙的用法,能为您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呢?
1. 白毛衣穿久了,回渐渐发黄或者变黑,穿起来没有了以前的亮丽,仍了可惜而且舍不得,那么您不妨这样一式:将白毛衣清洗后方入冰箱的冷冻室,等1小时侯取出来晾干,其洁白的色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 夏天外出前把干净的内衣裤用塑料袋好,放入冰箱内,等回来后洗完澡把内衣裤取出换上,真是又凉又爽又舒适。
3. 蜡烛到了夏季,往往会变形。把它存放在冰箱中,可长期不变形。如果蜡烛在点燃前在冰箱中存放超过24小时,那么点燃后将不会出现滴错现象。插有此种蜡烛的生日蛋糕,就不会被简下的蜡油弄脏了。
电冰箱,差不多家家都有,它已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不过您是否知道电冰箱还有很多巧妙的用法,能为您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呢?
4. 鸡蛋用温布擦一遍,然后大头朝上竖着放入冰箱,亦能保鲜较长时间。
5. 长时间不用的胶卷,可放入冰箱中,即使到了原定的失效期,它仍可使用。暂时不用的药品、干电池也可存入冰箱药品可以长时间不减效,干电池可延长寿命。
6. 冰箱存放食品时,食品与箱壁之间,食品与食品之间,均应留有10毫米以上的空隙,这样有利于空气对流、食品的保鲜。冰箱的中层尤其不能放得太满,因为冰箱最佳冷却的位置不是下层而是中层,如果中层堵赛得没有空隙,冷空气就不能向下流通,这样下层的食物也易变质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