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养成了做读书摘要的习惯,并且还给它们加上批注。
——马克思(1818—1885)
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毛泽东
……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写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1881—1936)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也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了,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1892—197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1130—1200)
善于使用图书,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这就必须了解,该怎样读书,怎样选择资料,怎样查阅和掌握图书。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
读书尤其忌讳毫无目的的狼吞虎咽和一味追求低级趣味。
——马卡连柯(1888—1939)
好书能经受任何考验,被人们奉为严师良友,永世铭记在心怀。我们要挑选这样的书来读。
——巴甫连柯(1899—1951)
阅读文艺小说和科学著作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二者不可分割,因此二者应当并行而不悖……
——鲁巴金
读书方法有三种:第一种,读了书但并不理解它;第二种,读书并能理解它;第三种,读了书还能领悟书中没说出来的道德。
——克尼亚日尼
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8—10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15,000本才行。
——巴比尔
阅读的方式不一,有些书浅尝即止,有些书则必须囫轮吞,少数的书必须细嚼再三,彻底消化。
——培根
甚至善良的人们也不怀疑,学会读书需要付出多少艰巨的劳动和时间。我虽读书八十余载,但仍不敢说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
——哥德(1749—1832)
仅仅死记那些书本上可以翻到的东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学。我觉得,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
——爱因斯坦(1879—1955)
阅读——终身的承诺
l 如果现在不读书,什么时候读?如果自己不读,又有谁可以替我读?
l 走出酒馆的人,酒气逼人;走出图书馆的人,书香四散。
l 抖落一身俗气,做一个有气质的读书人。
l 送礼很少想到书,有人说因为“书”与“输”同音;实则,送“书”不“输”。
l 集财富于一身,受人妒忌;集知识于一身,受人崇敬。
l 真正的赤贫,不是在财富上,而是在知识上一贫如洗。
l 财富可以独享,权力很难独占,知识更无法垄断。
l 与别人分享自己既得的权力,需要远见;与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财富,需要气度;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只需要有知识而已。
l 远离知识,就是走近无知。
l 世界中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l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临死的刹那,必发现自己从未与书为友。
(摘自1997年第7期《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