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江永知青是我省下放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知青人数集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知青群体。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江永知青 → 读书箴言2007版

您是本帖的第 858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读书箴言2007版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1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意味深长的书趣

孙 郁

    有一位前辈曾跟我说,了解鲁迅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必须看他的藏书。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常进出鲁迅的藏书库,才懂得了那句话的分量。鲁迅一生译书、著书、编书、藏书,可写的故事多多。仅从藏书里,就可发现许多可研究的话题,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认真、系统地做这样的工作。目前保留下来的鲁迅藏书有14000余册,基本可以了解到先生的读书状况。看鲁迅的藏书,我有以下几点印象:一是门类庞杂,科学的、文字学的、史学的、文学的,很多很多;二是发现他是有洁癖的,每本书都包装得整整齐齐,不在书中乱写乱画,爱之弥深;三是外国的书多,多是有精神冒险和独创的东西;四是喜好文物和美术品,对鲜活的、具有神异色调的艺术含有敬意。我曾看到他抄写的碑录、杂录以及收藏的造像及陶俑,深感其爱好之广。一般从事文学写作的人,眼光没有他那么宽大,那是精神的海的涌动,与之对视,心总不会平静下来的。
  鲁迅对书是挑剔的。他很长一段时间无力购置孤本与秘籍。但一般特别的奇书还是逃不过他的眼光。他喜看野史和乡邦文献,对几近淹没的佳作特别留意,购买了许多边缘人的旧书。这些书在一般读书人眼里不会被注意,鲁迅却从中悟出了什么。最让人感慨的是,他辑校了大量的古籍。比如《会稽先贤著述辑存》、《稽中散集》、《越人所著书集本》、《释虫小记》等。在鲁迅看来,世上有两种书是好的。一是智者的超俗文本,比如他购买的德国、俄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书,还有诗文类的作品。二是民间的艺术读本。以绘画为例,他曾提到的《智灯难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越画见闻》、《颜鲁公画像拓本 》、《马江香花卉草虫册》、《花镜》、《老莲画集》等,都有着士大夫文本里少见的心性的东西。一般读书人看重的事功类的典籍他不感兴趣,因为离创造性和趣味太远了。一本书如果不能点燃人的认知的激情,或者缺少愉悦的一面,是不会勾起精神的飞动的。鲁迅寻找的就是能让人飞动的存在。他自己的心绪不就是在不断地腾飞的么?

  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鲁迅一生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搞翻译,同时不断整理民间古典文献。前者使他一洗士大夫的酸腐气,文字从僵硬的老路走出,一直存有铁流般的热力,它温暖着你,让人有种蠕动的欲念。后者使其没有了书斋气,和广袤的天地连接起来,现实的力度是强烈的,闪着本土的灵光。这两方面也是他读书、藏书的特点,也是与一般人迥异的地方。中国读书人大多只会在经典的吟哦里迷醉着,文章散出老朽的气息。鲁迅是没有这些的。他避开了程式化的旧路,一方面盗来域外的火,照着暗路;一方面还原着民间的本色,让人的洁净的心袒露在阳光下。所以鲁迅的读书和著书,不是一般意义的选择,那里有着开创性的劳作。后来的读书人都难能像他那样辗转于中外文明的天地里,原因是做不到上述两点的。

  给予鲁迅最大惠泽的是日语、德语、域外版画艺术。鲁迅藏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三类作品。外文打开了他的视线,知道了诸多的新奇的存在。比如摩罗诗人、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里吸收了这些东西。而版画的搜集则使他经历了神奇的审美体验,看到了穿越精神极限的可能。读画有时可补充文字的空白,一些无言的会心处就那么美妙地闪现在思想里,意识的背景随之变得宽广了。如果总结先生读书的经验,有一点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在世人忽略的地方,走出了一条奇路。这路延伸着现代人的智慧与想象,把奴性的和趋时的媚态清除了。在他眼里,书是活的,生活是活的,写作也是活的。在多维的思想撞击里,是有着拓新的可能的。鲁迅就实践了这样一种可能。

  鲁迅的读书观念里,有一点是意味深长的,那就是不沉湎于古人,也警惕洋奴意识的滋长,立意在创造一种适合现代民众的新的文化精神,所谓“拿来主义”正是。他一生翻译的著作,比创作的作品还多,整理的古籍,也数量浩大。这些支撑着他的精神的增长,因为他知道,重复别人是没有出息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才是自己应有的选择。

  (作者为鲁迅博物馆馆长)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27:14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书趣

记得程颐好象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越体会得到其精妙之处。
读书之乐,与打球,游泳不同,是一种“静趣”、一种“心趣”。晚上,大家都睡下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台灯下,书便成了最好的朋友。它娓娓动人地讲出许多新鲜事来,讲出许多大道理和小道理来。于是看不上几页,我便忘却了自己飘飘然飞进了书中的世界。我用眼、用心和它交谈,或者狠狠的驳它几句,它总是静静的耐心地听我说完,然后再说服我,直到把我说服为止。它变成为我的朋友,我便为我的朋友又教会我一个道理而感到快活,也对它的博学感到钦佩。
有的书像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又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天涯海角的美丽诱人的风景,它磁石般的吸引着我,在我眼前展示了姿态万千的大千世界,使我感到世界仿佛变小了。正是它们教我认识了亚细亚、欧巴罗……认识了犹太人、吉卜赛人……认识了埃菲尔铁塔和自由女神像……认识了我们的地球。
也有的书,像一位博古通今的老人,将我带进硝烟弥漫的二战的战场,带进戒备森严的宫帏,带进了“茅檐低下”的农舍。我仿佛听到了斯巴达克的怒吼,听到了滑铁卢的炮声,听到了原子弹的轰响,听到了玄武门刀剑的撞击,听到了南昌起义划破夜空的枪声,听到了天安门广场国歌的奏鸣……我懂得了美和丑,懂得了好和坏,懂得了正义与邪恶,也懂得了这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时常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为他喜、为他悲。主人公的命运,总是牵动着我的心。
有些书,像甜甜的蜜桃,很好吃,咬一口便领略到它的甘美,有些书,却像那青青的橄榄,初嚼,并不爽口,甚至还有些苦涩,但是细细咀嚼起来,便会感到一股清香,阵阵回味。
读书是乐趣,买书也是乐趣。买书的乐趣就在于寻找和发现,来到书店,面对着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五光十色的封面叫人心醉神迷了。一头扎进书堆中,一本本的寻找自己喜欢的意中物,那真是一种享受。
有人说过,读书人要有三个“万”——读遍万卷书,胸有万卷书,家有万卷书。能实现这三个“万”,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27:53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风尚在 雅犹存

徐 坤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两份关于读书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一份是倡议设立“国家阅读节”,一份是力推的“全国读书节”。
  这么多委员同时来敦促国民读书,似老生常谈,又立意深远,意在打造国民素质,加强文化建设,其情之殷殷心之拳拳,令人感动!初步查了一下网上争议要点,其实都围绕着“书”这一概念的外延在讨论,而关于读书益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主旨,并没有人持否认态度。

  古往今来,书是什么?书当然就是上帝的使者,是它使思想插上了翅膀,将真理和智慧传布人间。书的原料从甲骨、竹简、羊皮到丝帛、棉麻,在成本逐渐降低的过程里,知识的传播面也逐渐扩大。直至印刷术的发明,纸质书刊的出现,文化才真正普及渗透到草根众生。我们这些耄耋老者,正好赶上了纸质书刊最为风行时代,曾贪婪嗅闻过纸书的墨香,受益过圣贤经典的教诲,遭逢过兵燹动乱无处安放书桌无书可读的晦暗,也体会和享受到了个人拙作一纸风行的些微荣耀。这个世代,虽然书中不再有颜如玉、黄金屋,然而书教给人明晓世理、赐予人谈吐机锋、教会人风雅酬唱、帮助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功用却千秋传承恒久不变!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今人语,一日不读书其状形同犬豕。

  曾几何时,电脑的发明和网络写作的迅疾泛起,扩大了“书”的外延,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和阅读遭受了无情打击。网络书写和阅读,使文化的门槛一再降低,它简易、轻松、传播快、受众广、不受限的特点,受到广大青年人的追捧和青睐。同时,由于它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极易混淆视听,乱人心智,从树立文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上来说贻害无穷。

  介质的转换,必定会带来震荡和革命。我们这代人都赶上过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改革,如今又是从手书到电子书写的转换,每逢变革,局面有点混乱,是正常的。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是——不久的将来,那种新型的、带电的书写和阅读将成为主流,而环保、低成本、容量大的电子书籍也将逐渐取代纸质书刊,这是数字化时代人类高科技成果使然,谁也阻挡不了。如果单从“阅读”本身这一模糊概念来讲,将网上浏览也统计在内的话,现时代民众中的阅读人群数量不会低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如此,当呼吁和提倡建立“阅读节”与“读书节”的同时,依愚之意,可否将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因素考虑在内,在提倡和尊崇阅读传统纸书之时,也不过分拒斥贬低新兴网络阅读和书写,而是加强管理引导和规范,树立网络文化权威性,比方说通过实名制管理等等方式,逐渐使网上公共领域内那些可以随意书写张贴的地方,比方说博客等等,不再成为多嘴嚼舌搬弄是非之地,而成为个人显示风雅才情的地方,岂不更好?一旦“网书”也被囊括在“读书节”的范围内,它也将因此水涨船高,明心见性,成为人们向上进阶的一张文化通行证。纸不在,网方兴;风尚在,雅犹存。让“阅读”万变而不离其宗。何乐而不为?

  (作者为著名作家)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29:04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名人书趣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许多名人与书都有一段趣事呢。
王亚南“绑书”: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是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由红海向欧洲驶去的船上,因遇风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闻一多“醉书”: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一大早就前来贺喜。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大家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口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醉”。
华罗赓“猜书”:华罗赓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如果不一致,他则要认真地读下去。华罗赓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和想像能力。
侯宝林“抄书”: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才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买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也未能如愿。后来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便顶风冒雪,一连18天跑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多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30:06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书  趣

王晓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著名诗人莎士比亚讲的。

  书,是红色的。红色是活泼,充满童真的--童话。在童话世界中,我曾经为被恶毒的继母欺负的“灰姑娘”报不平,又为她找到真爱而欣喜;我曾经为“白雪和红玫”的善良真诚而感动,又为讨厌的“老头子”感到幸运;我也曾经和“大拇哥”一起环游世界。

  书,是蓝色的。海水般蓝是深沉的--名著。随着年龄的增加,七彩的童话故事已经不能满足我的欲望了,我捧起了名著.我开始于神话之最--《西游记》。从中我认识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搞笑而又懒惰的猪八戒,傻里傻气的沙和尚,当然还有善良的唐僧……我也曾于《三国演义》中体会到诸葛明的足智多媒……

  书,是金色的。金色是耀眼的--历史。我永远忘不了那“东亚病夫”的称号;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次“大杀”中的三十万“冤魂”!我永远忘不了那英国人火烧圆明园的情景,那是一片悲痛……书就如一位无言的老人把这些历史刻写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书,就是这样有趣。时而像几个活泼天真的孩童,时而像一位老师教导着你,时而像无言的老人在……因此,苏联作家高尔基把书比作人类进步的梯阶,古人也留下了“贵者因书而贵,富者因书而富”的金玉良言。

  点评:我只觉得自己仿佛也被带进了书的海洋,贪婪地随着小作者一起徜徉……(木贝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31:04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书趣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之趣,当推归园田居的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法国作家伏尔泰把读书当作与老朋友重逢和谈心,法国另一位作家左拉说得更直接:“我有了面包和马铃薯便足以充饥,偶尔搞到一支蜡烛,能在夜里读书,便有天大的快乐。”

    不错,书是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点亮光,是我们心灵广宇的一泓活水。炎热的季节,它为我们吹来了阵阵凉风,使我们浮躁的头脑变得冷静;寒冷的日子,它用温情的烛光映照着我们,使我们不惮于前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它使我们远离尘嚣;在孤独寂清的生活中,它教会我们品尝多味的人生。

    没有书的世界,只会孳生暴力野蛮和狂妄无知,捧一本史册在手,我仿佛嗅到了焚书坑儒的血雨腥风,又仿佛看见了十年浩劫的文化沙漠上由愚昧无知演绎的一幕幕时代悲剧……

    有书的人生,才显得丰富多彩,“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坐拥书城,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典丽,宋词的俊逸,聊斋的睿智,红楼的绝唱……观沧海,望星空,时而明月清风、杏花春雨,时而金戈铁马、大江东去;时而疏梅横斜、暗香浮动,时而残荷冷雨、幽雅淡远;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斗室之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浸润其中,宁静淡泊,韵味悠悠。

    与古人相比,自觉悟趣甚远。宋代那位狷傲诗人苏舜钦,每晚总爱用书下酒,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即满饮一杯。又读张良对刘邦说“此天下以臣授陛下”,又击桌叹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一饮而尽。读书做了下酒菜,其豪兴当作一窥。

    那位皇帝老儿赵匡胤,出身行伍,为将征战之时,总也要载上几车书,以广闻见,增智慧,丰情趣。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书趣不减,有一名言“宰相须用读书人”,流传至今。

    古今名人,以书为雅趣,“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以至于手不释卷,欧阳修留下来“马上、枕上、厕上”的佳话,朱熹有“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心得,早年的韩愈老夫子更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书成了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读书,有乐读,“北海西山皆可忘,我来只为读其书”;有闲读,“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还有游读,手中经纬在握,脚下踏遍神州;而画家赖少其讲究“煮书”,当是很高的读书境界了。

    毛泽东曾引用古人话告诫人们,“三日不读书,如纤微起尘,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生活中,静下心来读读书,你会觉得另有一番清新别致的趣味。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32:10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书趣 夜雨孤灯乱翻书……  


  大二时一个老师很博我欣赏,只因为他说了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褪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
  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
  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
  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
  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
  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
  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像里红袖添香的故事。
  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
  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
  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
  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
  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
  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
  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了。
  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
  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
  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17 6:33:24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8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读书箴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东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陈小弟书

  陈小弟 男,一九五三年生于甘肃兰州,号昆仑子,祖籍陕西咸阳。系周韶华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侨联画院副院长、中国长城画院理事。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6 6:19:55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读书箴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吴东魁 书

  吴东魁 字昊天,号清瘦人,1956年生于山东菏泽。自幼酷爱绘画,视艺术为生命,历艰辛而不渝,作品与其升沉,终登艺术殿堂。
  1982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1983年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85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特邀展出他的《劲竹图》,受到友人的赞赏。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画艺术》、《吴东魁笔墨技法》、《李宁和他的国画老师吴东魁》。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吴东魁画展巡礼》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内外播放。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6 6:22:02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50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读书箴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句

  欧阳山尊书

  欧阳山尊 1914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南浏阳,自幼受到父亲欧阳予倩爱国主义和进步文艺思想的熏陶,学生时代即参加进步演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组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党组书记、副院长兼副总导演,1956年至1964年兼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现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平时喜爱诗词、书法。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6 6:29:34

 73   10   5/8页   首页   1   2   3   4   5   6   7   8   尾页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5723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