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树琪留在人间的微笑
作者:好石头
好石头,现定居加拿大,她是彭树琪的高中同学,也是一同下放到零陵孟公山公社的知青。因在国外,无法参加彭树琪好友追思会。特发来此文,以达怀念之心。彭树琪已经逝世三十多年了,他的同学仍然没有忘记他,数十年之前的事,依然好似昨天历历在目。这些事例,再一次展现了我们这一代被称之为“知青”的特殊人群之间,那种患难中磨砺出来的真挚感情。
作者好石头在加拿大
认识彭树琪的人,没有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和吸引。他一身正气,满腔热情,待人诚恳,沉毅乐观。他总是那么自信而平和,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别人有难,他总是挺身而出,授以援手;有人被孤立,他送来安慰和温暖。在当年那种无情斗争的年月里,他的人情味显得象冬阳一样可贵。
记得当年文革初起,长沙“8.19”事件传到我们五星大队知青(包括农场和下老屋生产队)。大家群情激昂,连夜步行几十里去零陵县城宣传。可回来后,遭到了地委工作组的“灭火”。我向来简单轻信,很快转弯怀疑自己了,还贴了大字报,公布了自己的想法。这一下激起了大多知青同伴的反感,遭到了孤立冷落和嘲讽。就在那期间,彭树琪特地把我叫到他房里,和颜悦色,想劝我改变观点,可我固执己见,与他争辩。他想把差距缩小,他说:“你看你看,我们的观点其实还是一致的。”可我还是不买账,说:“明明不一样嘛!”他无可奈何,但脸上还是带着宽厚的笑容。尽管我没有被说服,但他的友善和关怀温暖了我的心。后来他对其他知青说:“你们不应该这么对待自己的同学啊。”现在看来,观点对错倒无关紧要,可贵的是他的民主作风和宽阔胸怀、可贵的是不搞党同伐异、善于包容异议者。
后来,我们知青因当地武斗都回了长沙,长沙二中毕业的政治上受歧视的同学开了一个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大会。彭树琪是组织人之一。会上一些同学情绪激动,动手打人。台上主持人和组织人进行拦阻,乱成一团。第二天,我听学校厨工在议论,说:“昨天只有彭长子真正在拼命拦,他自己都挨了打。” 后来他对我谈起此事,感叹说:“他们好冲动啊,拦都拦不住,连我的钢笔都给踢断了。”他摇摇头,脸上一丝欠疚的微笑。我发现他真是有一颗仁爱的心,在当时那种以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为荣的时代,仁爱是多么珍贵啊。
后来,我们都回到乡下,他的小弟七砣随同来到下老屋小住,瘦瘦小小的七砣,在乡下不适应环境,皮肤过敏,细长的手臂上全是红红的风疹,彭树琪用手轻轻地抚摩着小弟的手臂,嘴角带一丝浅浅的微笑,目光柔和得令人感动-----里面含有那种不是当时我们同龄人所有的慈爱和心疼!
下老屋的知青们
最后一次我见到他,是他的开始发病的时候。那天近黄昏,夕阳把金辉在门边撒了一地,他对我谈起病痛,用手比划着右肋下和背部,说:“这里好痛啊。从来没有这么痛过。”他这么说着,摇摇头,可脸上还是轻松的笑容;他引用了一句古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当时我以为他不过象一般知识青年,爱发些豪言壮语,故作惊人之态。还开玩笑取笑他。他笑笑,并不作答。可是后来,他在难以忍受的巨痛和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忍、刚强、镇定和勇敢回答了我:他的确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而不是棲息在屋檐下的燕雀。
树琪热爱生活。尽管自知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尽管当时生活有这么多苦难。他还是感叹 “还好多知识没有学,好多事情没有做”还是怀着“好想活下去”的深切渴望。他还有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向她表白,他曾向同伴表示他病好后要考虑这件事了。而那位女友也是对他一往情深,可是由于羞涩和误会,一直把感情压在心底。直到他去世后,她才明白他的心思,这是她终生的遗憾。不然至少她会伴在他的病榻前,陪他一同唱《云雀之歌》。痛哉,树琪!
他多想活呀,不放过任何一线希望。同学给他从田野里找来百花蛇舌草,那怕苦得要命,他都大口咀嚼,吞咽。知青同伴给他寄来各种偏方,他也坚持要服用。当他明白自己的最后时刻将到,在死神面前他仍然保持尊严。他把身体摆正,四肢放在身体两侧,象一个立正的战士,并微微招手向亲人告别。壮哉,树琪!
有志向、有理想、爱学习的树琪,农村繁重劳累的生活没有压垮他,家庭厄运和政治歧视也没击倒他。他总是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丰富的知识加上高尚的情怀使他遇事比别人看得远,处理得公正。这是为什么他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把下老屋团结得象一家人的原因。
佩琪姐说:如果彭树琪还在,他可能是学者,文人,可我觉得他更可能成为一个领导或领袖人物,而且一定是一位深受大家拥戴的领导或者领袖人物。惜哉,树琪!
彭树琪和他的同学,前排右三为作者好石头,她后面戴围巾的即彭树琪
彭树琪只活了二十四岁,可他留给大家的印象刻骨铭心。我曾在美国遇到当年下老屋的一位知青。他告诉我,来美国后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常常梦到彭树琪。我也一样,哪怕是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彭树琪总是频频入梦。梦见他的,我相信决不只我们两个。
彭树琪的精神和作风也影响了不少人,特别是下老屋的一些“小弟弟、小妹妹”。其中一位小弟弟,跟着彭树琪学过高中课程,现在待人接物颇有彭树琪的气质和作风,被同事尊为德高才厚,彭树琪的精神与作风,依然保持在下老屋一些知青的身上。
彭树琪啊,你若有灵,应知道当年知青同伴是如何尊敬你,怀念你,感激你。他们说,当年在下老屋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彭树琪啊,你短短的一生远胜过多少苟活者的百年!在圣洁的天国,你一定在欣慰地微笑,那是一种永恒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