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安乡知青 → [原创]情结的终结

您是本帖的第 77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情结的终结
阳咪咪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1000
积分:659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9月7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阳咪咪

发贴心情
[原创]情结的终结

情结的终结

        

       名字也用“斯基”,说明骨子里已溶入对前苏联莫可名状的崇拜。说苏俄情结,实质上是指苏联情结。而前苏联已解体,原属于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的土地已物归原主。苏联已还原为俄罗斯,还了历史本来面目。这是俄罗斯民族迈向新的起点的里程碑。它终于由超级大国还原为美丽的俄罗斯,它不再拥有第比利斯地下印刷厂,不再拥有顿巴斯大矿区;失去了基辅,失去了由立陶宛为主体的苏联男篮;但却留下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和丰富的石油矿藏。因此它至今仍然高傲地横跨欧亚两大洲,令人瞩目。然而苏联与亚洲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有着耐人寻味的交往历史。如果有什么情结的话,那这应算是情结中的情结了。

       不错,苏俄文化影响过中国,如作者所举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不是《金鱼和渔夫》)对当时正值少年的我们确有影响,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和苏联专家跳舞的风光,还有油画和音乐。但是苏联毕竟属于欧洲,属于异国他乡。它曾将它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乃至于文化体制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于我们并给我们带来了旷日持久的灾难。尤其当它以“老大哥”自居,责令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俯首称臣时,“苏俄情结”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大国沙文主义。

       所谓“苏俄情结”其根源来自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同样是伟大的民族,她有悠久的历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甚至高尔基的《母亲》都非常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成了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但是撇开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这个背景比“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大得多),在几部小说、几张油画、几首音乐中去寻找“苏俄情结”是毫无意义的。它会让人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专家的撤走,忘记珍宝岛,忘记曾经是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的阴影。真正让人感触深刻的还是我国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各种历史风云,那才会真正构成不同的历史情结。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14 21:56:19
安乡农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74
积分:1815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0月8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安乡农夫

发贴心情

但是撇开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这个背景比“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大得多),在几部小说、几张油画、几首音乐中去寻找“苏俄情结”是毫无意义的。

眯眯这几句很透彻!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14 23:47:49
异乡客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VIP)
文章:484
积分:398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1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异乡客

发贴心情

  欣赏,热爱外国文化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肆渲染情结我很难接受。

谢谢阳眯眯精辟的阐述。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15 7:42:58

 3   3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06250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