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结的终结
名字也用“斯基”,说明骨子里已溶入对前苏联莫可名状的崇拜。说苏俄情结,实质上是指苏联情结。而前苏联已解体,原属于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的土地已物归原主。苏联已还原为俄罗斯,还了历史本来面目。这是俄罗斯民族迈向新的起点的里程碑。它终于由超级大国还原为美丽的俄罗斯,它不再拥有第比利斯地下印刷厂,不再拥有顿巴斯大矿区;失去了基辅,失去了由立陶宛为主体的苏联男篮;但却留下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和丰富的石油矿藏。因此它至今仍然高傲地横跨欧亚两大洲,令人瞩目。然而苏联与亚洲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有着耐人寻味的交往历史。如果有什么情结的话,那这应算是情结中的情结了。
不错,苏俄文化影响过中国,如作者所举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不是《金鱼和渔夫》)对当时正值少年的我们确有影响,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和苏联专家跳舞的风光,还有油画和音乐。但是苏联毕竟属于欧洲,属于异国他乡。它曾将它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乃至于文化体制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于我们并给我们带来了旷日持久的灾难。尤其当它以“老大哥”自居,责令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俯首称臣时,“苏俄情结”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大国沙文主义。
所谓“苏俄情结”其根源来自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同样是伟大的民族,她有悠久的历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甚至高尔基的《母亲》都非常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成了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但是撇开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这个背景比“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大得多),在几部小说、几张油画、几首音乐中去寻找“苏俄情结”是毫无意义的。它会让人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专家的撤走,忘记珍宝岛,忘记曾经是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的阴影。真正让人感触深刻的还是我国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各种历史风云,那才会真正构成不同的历史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