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网站和广大知青朋友们对农艺队的关注。本“大事记”对希望了解农艺队的网友们提供一个概况,对队员们作回忆提供一点线索。“大事记”系从当年个人日记中摘录,时间地点可靠,但人名提及不多,见谅。
江永县农艺队大事记
(1966.1.21-1969.2.5)
1965.10.9-13
江永县农村先进俱乐部经验交流业余文艺会演,下乡才一年的知青唱了主角。县里决定抽选二十多人组成代表团,参加零陵专区的文艺汇演。这批人留在县里集训,加紧精排节目。
1965.10.24
县文化馆蒋馆长召集全体集训队员开会,传达零陵专区的文艺汇演推迟的消息,集训队员暂时回去,听候召唤。
1966.1.15
县里向集训队员下发通知,带行李及两个月口粮,立即到县安置办报到,准备成立江永县农艺队。
1966.1.21
晚上县安置办会议室举行茶话会,安置办第一负责人田部长正式宣布农艺队成立。农艺队亦农亦艺,名称是北影厂谢铁骊导演等人(当时在江永拍摄知青纪录片)提出的。这种形式在全国还是第一个,上级非常重视,得到省委和县委的批准,县安置办、农业局、文教局均有专人指导农艺队的工作。农艺队的田地和住处要公园化,农艺队的演出要上长沙。
队员名单(按集合排队时的高矮顺序):
男15人:郑骅,成遇君,陈乃广,潘明臣,何炁清,汪立正,谭泽先,汤晓约,向伟嘉,彭湛辉,王正本,廖光建,王百明,胡先异,周建平;
女12人:林玲,李高涵,邱放,徐昆茵,彭佩琪,向耀坤,宋达莉,周麦林,杨剑英,杨茨娜,周仁芝,刘碧安。
1966.1.25
在县祁剧场举行首次演出,演出很成功。来江永慰问知青的家长们说比长沙市中学生歌舞团的节目好,知青们则认为比县轻骑队强。农艺队一炮打响。
1966.1.30
农艺队员们第一次去基地。基地离县城约七华里,属允山区红旗公社杨家大队的范围,一条小河将基地与生产队的田土分开。小河对岸不远是县城通往桃川的公路,与公路相切处有一古老的石拱桥,叫接龙桥。邻居是县鱼种场,背靠小山丘。山丘与小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便是农艺队的生产之本,旱土较多,不算肥沃。带队去的田部长和何秘书谈起规划远景,山坡向阳可开荒,小河水急能发电,鼓舞人心。
1966.2.5
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农艺队提前迁住基地。鱼种场腾出三间小房给女队员,男队员则只能挤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1966.2.13
同来江永慰问演出的长沙市实验歌剧团轻骑队座谈,向他们学习表演,会后合影留念。农艺队第一次全队合影,但王百明当时另有它事,未能到场。
1966.2.27
下午6时整队去舍下大队演出,演到一半,大雨哗哗。避雨一阵,终于变小,社员们没有走散,演出继续进行,赢得农民们并不习惯的终场掌声。
1966.3.9
白天整地,下树种。在早、中、晚的间歇时间里,抢排节目。男队员的《大刀舞》非常激烈,每跳一回,总是大汉淋漓。
1966.4.14
县委对农艺队特别关爱,第一批在江永县内部发行的《毛主席语录》就分给每人一本,交6角钱(村子里,每个生产队才一本)。这本塑面的小红书,象一团火,照亮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也将时时捧在报幕员的胸前。
1966.5.7
盼望已久的插秧日终于到来。农艺队插上第一批秧-矮脚南特。合理密植,最快的一天能插7分田。
1966.5.26
晚上为省委安置工作检查团演出,中午检查团首长就来农艺队参观了。
1966.6.8-10
去道县演出。
8日下午田部长带队出发。进入县城,正遇上大游行,游行者高喊“热烈拥护中央改组北京市委的英明决策”、“打倒‘三家村’黑帮”等口号,农艺队员们在汽车上跟着喊起来,还齐唱革命歌曲。晚上住在县委招待所。
9日白天排练,晚上观摩零陵专区轻骑队的演出。
10日晚上农艺队在同一剧场演出,好像要与昨晚演出比赛似的,大家情绪昂扬,观众气氛热烈,是农艺队成立以来演出效果最好的一场。天气也特别热,演出下来,个个汗流浃背。结束后,队员们走下舞台,送观众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