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原创]动 荡 岁 月 ------易高超

您是本帖的第 97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动 荡 岁 月 ------易高超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原创]动 荡 岁 月 ------易高超

动 荡 岁 月

易高超

1966年中央“5·16通知”颁发以后,首先响应的是北京红卫兵。那时我正在湖南省教育厅工作,全厅一百一十多个干部正在会议室里开会,传达贯彻“5·16通知”的精神。忽然来一队北京红卫兵,身穿一色的绿军装,手臂上戴着印有“红卫兵”三字的袖标,腰上缠着三指宽的腰皮带,是她们“作战”的武器。我们厅里的会议室只有一条大门出进,通向走廊七、八个女红卫兵堵住大门,不让人出进。一个小头目开始讲演,宣传反动的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她讲完后,命令说:“红五类站在左边,黑五类站在右边。”我们单位绝大多数是旧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黑五类当然多;站在左边的红五类,只有零零落落几个出身好的大学毕业生。等我们站好队以后,跳出两个红卫兵:一个拿着皮腰带,一个扛着大剪刀。只听得拍拍的皮带抽打声,着便剪半边头。我们人多力量大,红卫兵人少控制不住大门;前面的挨打剪半边头,后面的害怕极了,一个个使劲往前挤,便从会议室的大门冲出来了,一哄而散。男干部剪半边头要紧,干脆剃光头;女干部剪了半边头不敢出门,躲在卧室里哭……这就是我们头一次尝到“文化大革命”的滋味,也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1969年2月,我们在岳麓山石佳冲省委党校学习结业时,工宣队一声令下:“机关要砸庙,和尚要扫地出门!”我们单位分两批下放:一批到衡山贯塘干校劳动改造,一批到资兴的黄草公社安家落户。我去黄草这一批,家属早在大跃进年代下放在长沙郊区,这次只我一人去黄草。这一路由十几辆大客车为我们搬家,从长沙到黄草坪整整走了两天。有些婆婆佬佬担心生活不方便,连藕煤炉子和引火柴都从长沙带来了。当地社员见了哈哈大笑:“省里的干部真爱财(柴),害得司机同志受累啊!我们这里是山区,满山遍野都是柴,砍不尽,烧不完!”我在丰溪坪生产队落户,同队落户还有贾监平、黄时美、郭恢先等三户。社员们听说省

里来了大批干部,抢着邦我们抬家伙、搬行李,社员陈洪丁一家还替我清理集体猪栏,打扫干净,架上木板床,让我很快安好新家。只是房子窗户小,白天进不了阳光,要点松光才能办事。从此,我们这些下放干部改了姓氏,见面常称“老下”,大家不分彼此,常来常往。不管谁买了麂肉、山牛(野麂)肉,不请自来;有的还带虎骨酒,嘻嘻哈哈一饮而尽,生活倒也快乐。我们有一个共同信念,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了半辈子革命,绝不会把我们扔到大山里看着不管。事实果然证明,我们每月所发的工资,除了农村与省城略有差别外,还是一个不少。

我们和知青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走到一起来了,同命运共呼吸。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们不会下放当农民,他们也不会上山下乡当知青。唯一的差别,我们当农民每月还有工资,他们当知青却靠拿工分吃饭。论生活条件我们比他们好得多。在思想感情上我们很接近,同病相怜嘛!不久队上搬来了一个叫秋梨的女知青,住在我的隔壁。她的命运还好,嫁给一个有工资收入的邮递员,工作单位就在黄草坪墟上,夫妻在一起生活,只是生了小孩经济负担重一点。一次,她家里有困难,没钱买米,向我借了十五元。后来我离开黄草坪时,也没有向她讨债。后来公出差到郴州,找到她娘家。她妈热情接待,一个劲地说“感谢!”说我帮了她女儿的忙。她儿女也很讲信用,不久借我的钱如数还清。

1970年我参加黄草公社乐洞大队斗批改工作队。乐洞口生产队有个女知青,协助我们工作,和邵玉霞(女)住在一个生产队,由大队补贴工分。同队另一个女知青结了婚,丈夫不在一起。我经常见她背着小孩出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收工后还要做家务,生活十分艰苦,多造孽!

1972年2月,我从资兴县城厢公社大石大队回到了黄草坪。不久传来一个喜讯,郴州地革委分配我们的工作,安排我们来永兴工作的有二十个干部。我记得来黄草坪接我们的是永兴县革委人事组副组长王守田(6840部队),他问我有什么爱好?我说爱好文艺。他就一捶定音说:“县领导十分重视群文工作,文化馆缺个文学辅导干部,你就去文化馆。”从此我就由教改行来永兴做文化工作。我对这个工作既满意又安心,不象其他“老下”那样不安心。这也难怪,当时领导不重视人才,仍然把知识分子当“臭老九”看待,下放干部更受歧视。例省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组副组长彭振辉,起初分配他去马田税务所工作,彭说:“我是搞历史研究的,不懂税收业务。”组长晏华莲却说:“我们县里没有历史研究所,不懂业务可以学嘛!”后来派他到青山垅水库收购木材。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的历史,彭可以讲三天不看讲稿。后来,省委党校得知这个情况,把彭振辉调到党校当教授。原省中苏友好协支秘书长朱悦,解放入党的老党员,行政十六级干部,安排他到交通局当一般干部。最可笑的,把我们教育厅的谭绍黄,抗日时期国师毕业生,分配到矮塘铺五·七干校看牛,后来又派他到厨房烧火。这样安排工作教他们如何安心。

那时,县革委领导特别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的业务经费拨得多,一年总是好几万元;文化干部配得齐,而且有不少专业人才;县领导亲自带队办文化点,工作抓得细致扎实。每年不是搞农村分片汇演,就是县里搞调演,选好节目参加地区调演、汇演;剧本和曲艺的创作任务很大,主要交给知青去完成。全县有一百多个业余剧团,约有五百来个业余作者,他参加创作和演出活动,由大队记工分。特别是悦来公社的群文工作搞得最出色,不仅业余剧团多,而且有各种各样剧种,如金竹村的京剧,南冲村的花鼓戏,爱好村的祁剧等。还有十二个皮影剧团,几乎每个大队都修建了大礼堂,连文化辅导员张荣虎的张家生产队,也建了一个大礼堂,过年过节都要演戏,热闹非凡,盛其一时。

我除了下乡办点,抓演出节目,走访业余作者外,还办了一个交流刊物《便江文艺》,从组稿、改稿、编排到出版、校对、发行,统一由我包干,忙得不亦乐乎。一批知青骨干就是我的助手。为了扩大稿源、培养业余作者,每年都举办几次创作学习班,如诗歌、戏剧、曲艺、小说散文等。各种学习班的学员基本上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回乡知青。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呼百应。因为文化馆活动经费较多,凡参加县里主办的文化活动,吃饭不要钱,每天还要发工资,来回车费可到文化馆报销,正好满足了上山下乡知青们生活艰苦的需要,他们何乐而不为?

平时知青们送稿、改稿和其他联系来馆时,吃饭住宿都由我安排,不收他们的粮、钱;只有油市公社石塘大队的刘忠诚,专为他一人辅导创作学习七天,馆里才补助一些粮、钱。当时我住在后楼一间房里,既办公又睡觉,厨房设在走廊上。来我这里的知青们自己动手做饭,晚上睡在楼板上和走廊里。我的住室里常常宾客满座,谈笑风生,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创办的《便江文艺》,主要依靠这些知青协助,修改他们的作品时,实行面对面的交谈,他们点头了就算定稿。刊物上我很少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送来的稿件,就是改得面目全非仍然用作者的姓名发表。例如大布江公社坪上大队的知青黄宥人,他写了一篇小说《映山红》,经修改后在《便江文艺》上发表,他感到非常高兴,受到莫大的鼓舞。

在这些知青中,和我接触最多、感情最好的要算太和公社寺边大队石燕生产队的徐祁永,他是马田煤矿下放的知青,劳动积极,作风正派,特别是勤奋学习,口袋里装着笔记本,走到里写到哪里,我最喜欢他。有一年元旦,我到龙形市公社石阳大队抓调演节目,那知是虚报落了空,便到附近石燕走访徐祁永。恰巧他同一些知青去柏林修渠道。天已黑,我便在队里住宿,第二天早晨回城。后来小徐见到我,深感惭愧。他告诉我,他与队长的关系不好,队长借了小徐的钱不还,向他讨债争了几句,队长便怀恨在心。徐祁永向大队党部申请入党时,这位队长是支委,他表示反对而没有通过。小徐没有灰心,仍积极争取入党。马田煤矿几次派人去太和圩招工,小徐都没有报名,想到外单位去工作。后来如愿以偿,被长沙火车北站招为吊车工。站里开展文化活动,他积极为墙报写稿;开文艺晚会时,他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平时工作负责,深受站长赏识,不久以工代干,受提拔当了站长的秘书。有些老职工见了眼红,纷纷议论:“我们干了几十年还是个工人,小徐来站里工作没多久,就管大印了。”他听到这些议论后,主动向站长请求,仍回原工作岗位当吊车工。

我每次去长沙探亲,总要去北站看望小徐。他总要留我住宿,白天到食堂里为我买菜打饭,晚上陪我去看电影。那里他与车站幼儿园小江恋爱,看完电影后要去散步,便对我说:“易老师,你先去寝室睡觉,等会我就回来。”不久,广州铁路局到长沙招收学员,培养干部,徐祁永被取录,结业后就留在广州工作。1990年我编写永兴军事志时,到广州军区档案馆查阅资料,他请我吃了两顿饭,还留我多住几天。他回马田老家时,总要来县城看望我,有一次,他全家都来看我,因我老伴全身瘫痪离不开人,心里很急。他们连水都没有喝一口就走了,我心里非常难受。

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从省到县都成立了知青办,农村建立了许多知青点,不少单位还派了带队干部,国家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在农村里却没有留住一个知青,造成很大浪费。然而,我与知青们接触的那些年月,结交了许多知青朋友,特别是我与徐祁永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如今回忆起来,使我感到非常幸福。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12 20:29:00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