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安乡知青 → [转帖]胡杨泪(3)

您是本帖的第 58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胡杨泪(3)
洞庭客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574
积分:516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9月7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洞庭客

发贴心情
[转帖]胡杨泪(3)

仅仅超过两岁

  1981年的冬天,钱宗仁跳上南去的列车——从乌鲁木齐到西安,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自1978年7月开始到1981年春,钱宗仁在繁忙工作和沉重家务的间隙中,学完了8门大学课程,写了40多本笔记,做了20册练习题,参加新疆广播师范大学毕业考试,以几乎全是满分的成绩取得毕业证书。1981年9月,他考取西北大学数学系刘书琴教授的研究生,成绩在26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他左等右等,通知书却没有寄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已经37岁了,这或许是最后一次入学深造的机会了,钱宗仁怎能错过,他要去西安问个究竟。
  难道我有什么过错吗?钱宗仁在飞驰的列车中沉思默想。数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条件极值”。某一个量在一定固定的条件下可变动内在因素,取得最大的值。人,只能在不可改变的条件下,尽量开足马力,争取最大的值。重返阿克苏后的八年,钱宗仁正是以这种积极态度,争取着人生最大的“值”。
  与小漆匠杜啸御分手,钱宗仁回到实验林场筑路队,以往加给他的一切罪名都一风吹了,他又重新当了一名工人。筑路工地远离居民点,在戈壁上搭起帐篷,喝的浑黄的泥沙水,吃的咸菜玉米馍,扫冰雪、挖冻土,顶着风沙铲石头,这一切苦都不在话下,钱宗仁庆幸从此再没有那折磨人的政治运动的折腾,生活安定了,又可以自学了。
  钱宗仁开始研究文字,只需几本字典和一些废纸。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将所有的汉字一笔一划地进行反复推敲、归类排列,到1975年底,编成一种“汉字笔顺号码排字法”。这种方法适用简化汉字和常用字,符合文字改革的方向。钱宗仁同时还对汉字形声结构进行过研究,并掌握了一些规律和总结出一些基本数据。
  1976年3月17日的《参考消息》有一篇报道,讲一个美籍华人发明了“丙字检字法”,在国外实行。工人们惊奇地发现,报上介绍的方法竟与钱宗仁的排字法基本相同。在他们的建议下,钱宗仁把自己的排字法和检字表寄给《人民日报》,请他们代为推荐,《人民日报》寄给了商务印书馆。事隔两年,商务印书馆在清理资料中清出退还给钱宗仁,说该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机构,要他改寄其他部门或请有关专家审阅。当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已报道有人发明类似的笔顺号码检字法,其后又陆续报道了更先进的方法,钱宗仁望尘莫及。他羡慕别人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利用电子科学技术,而他身居僻地,既无人指导,又缺乏图书资料,与任何科技部门、教育机构都无联系,有谁指引?有谁支持?即便是学到了一定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又有谁发现?有谁推荐?有谁承认?有谁录用?
  一种想法在钱宗仁的脑海中盘旋,我应该也能够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久,钱宗仁在《新疆青年》上看到有关少年大学生宁铂的报道,结尾引用宁铂的一首诗,他读后即写道:“偶读宁铂《报考有感》诗,思潮顿起,何处相诉?步韵和之:平生常怨浓云障,却喜如今日又昭。怀拥春风志常在,身居僻陋步应高。少年幸运心堪羡,中岁宏图念亦遥,争气化为原动力,云泥也有接连桥。”
  考大学已超过年龄,钱宗仁决定自学大学课程,报考研究生。
  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心血和代价。钱宗仁无法选择专业——没有任何书籍,有什么书就决定他学什么专业。他在近处寻到一本残缺不全的《高等数学》上册,他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新华书店发出七十多封信邮购,都云无货;他向内地的亲友写信——十年浩劫中使许多人失去联系,而有联系的,都爱莫能助;他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写信,请求购买原来所考专业的教科书——杳无音信;费尽心机,终于得到了几本数学书和一本英华辞典。
  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白天,钱宗仁坚持搞好本职工作,尽量挑重担子,公务活动绝不缺席——防止在所难免的非难;正常休息时间,他非干体力劳动(打家具挣钱)不可,不然他无法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工资低微,上有老人,下有妻小,都要靠他养活;除了5小时的睡眠外,剩下的每一分钟都要抓紧,吃饭、洗脸、走路、上厕所都算作学习时间,3年之间,他从ABC学起,掌握了5000个英语词汇,演算了上万道算题,身体一天天消瘦,体重一天天减轻,可是顾不上了——这是一个抢时间的特定时期。
  沉重的钢铁车身,吭哧吭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命运,你为什么对我这样无情,难道我朝思暮想的志愿又要被辗得粉碎?我有什么过错,有什么过错?
  钱宗仁终于在记忆深处搜寻出一个错误,他少报了两岁年龄,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考试资格呀。1978年报考研究生年限40岁,1979年和1980年是38岁,1981年退至35岁,而钱宗仁已37岁。他早早地撑出他生命的船到远处漂泊,可时光却在岸边捱延消磨了,这能怪他吗?钱宗仁给西北大学研究生办公室写了报告,述说了自己特殊的经历和求学的心情,他相信能得到同情和谅解。
  这个报告钱宗仁已背下来了,此刻在火车上,他又默想了一遍:
  “我一生梦寐以求能有进高等学校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我不是为了什么名利,这对我的经济状况也无所改善,我一生只要求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却渴求一个较好的求知环境。我想实践一下,当国家能满足她的一个儿女渴求学习的心愿时,他的年华能否放出光芒。我愿以两年时间学三年课程,提前结业,以消除年龄矛盾。若在任何时候发现我赶不上其他年轻优秀学生,立即退学……”
  回想起到西安复试和刘书琴教授的接触,这位七十四岁高龄的学者了解了钱宗仁的经历,同情他,喜欢他,认为年龄不是原则问题,历年也有超龄录取的先例,建议学校予以破格录取,陈述的理由是:一、该生考试成绩好,据指导教师实测后认为,由于该生是在全无指导下自学应试,其实际水平还高于由考试分数所反映的水平,确有培养前途;二、从该生的经历看,其年龄是被错误路线所耽误,本人尽了最大的努力补救,纵然超龄,其情可谅;三、该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相当差,能如此长期坚持自学,其志可嘉;四、数学系研究生没有招满,既然有培养能力,而国家人才紧迫,不应错过机会。这个建议经数学系讨论书面送交学校。
  难道我的请求报告及数学系的建议都未获准吗?当钱宗仁来到西北大学,见到研究生办公室负责人薛某那张毫无表情的脸时,他证实了这一不愿相信的事实。
  “你瞒了两岁,这你自己也承认了,我们用不着调查了。我代表学校向你宣布,由于超过录取年龄,不予录取。”
  真是劈头盖脸的打击。“你们,就这么仓促地决定了吗?”钱宗仁呐呐地问。
  回答依然是那么冰冷,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式:“年龄是死的,我们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年龄是死的,人是活的,招生制度是人定的,难道人不能做一些小的更改吗?钱宗仁的心不死,依然存在着一线希望。
  他去看望刘书琴老教授,刘老听了很气愤:“我招的研究生,怎么不与我商量一下就不要了?年龄超过就超过了,35岁能当,37岁也能当嘛。你到北京去找教育部,看看年龄问题是否还有活动的余地,我给你带封信,先找一下数学研究所的张广厚,他会帮你的忙的。”
  刘老从皮夹里拿出30元钱,让孩子给钱宗仁买了一张去北京的快车票。
  张广厚在百忙中接待了钱宗仁,并请他吃了一顿便饭。两人边吃边聊,钱宗仁说:“世界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黄金时代在25——30岁,40岁前出成果的占百分之九十,我是快40岁的人了,但我想可以算到百分之十里去。”张广厚连声称赞:“好,你这个人看来很有志气,每个人都有权利争取进入百分之十的行列,40岁以后出成果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与教育部很少打交道,光明日报和青年报有两个记者我很熟,他们很懂政策,你去找他们试试看。”
  钱宗仁带着张广厚写的信找到光明日报,所见记者老林十分热心,当即与教育部研究生处联系,并递上钱宗仁请求当研究生的报告。教育部研究生处批给陕西省高教局:“钱宗仁情况确有特殊之处,望陕西省高教局协助西北大学考虑,是否作为特殊情况处理。”
  钱宗仁满怀希望,回到西安,再次去见西北大学研究生办公室的那位负责同志。回答是冰冷而圆滑的:“教育部让我们考虑,没有说一定录取,我校中文系有一个应届毕业生也是超龄报考,考试成绩过了分数线,本拟录取,却因中文系过分数线的学生人数多于录取名额,这个超龄生没有被录取,为了一视同仁,我们不能录取你。你没有上成大学,‘文革’中又受种种磨难,对此我们表示同情,但这与我们无关。自学成才不一定都当研究生,在新疆也是大有可为的。”
  钱宗仁的心凉了,他向刘书琴教授辞别。不想刘老不放他走,“太无道理,你再去一次北京找蒋南翔、华罗庚……”又掏出30元钱让钱宗仁赴京。钱宗仁虽然已感到希望渺茫,但为了不辜负刘老的一片心意,第二次来到北京。
  他去找教育部研究生处,那里的同志说,招研究生的主权在学校,如果学校一定不肯录取,教育部也无能为力。他不能在京久留,一天两元钱的住宿费使他几乎囊空如洗。他向热心的记者老林辞行,没想到老林告诉他一个消息,使他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陕西省高教局已打长途电话给哈工大,西大不录取钱宗仁,哈工大表示可以考虑。
  钱宗仁在北京耐心地等待了几天,哈工大研究生办公室的回音来了:我校尽最大力量,但我们是工科,钱宗仁同志报的是理科,很难找到适合他专业的指导教师。
  多少次希望,又有多少次希望的破灭,钱宗仁的心沉下去了,沉下去了。仅仅因为超过两岁,他奔波行程几万里,历时近百天,破费数百元,倘若能有条件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恐怕也越过了一年研究生课程。
  人们为钱宗仁惋惜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的价值在人的本身,两岁,这在人生的长河中算得了什么,可我们的一些部门却把这微不足道的外在因素看得那么郑重,神圣不可侵犯,而忽视有才华的人本身。多少人才因僵死的人事制度被压抑、被搁置、被埋没,这种束缚人的制度难道不应改革吗?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10 22:16:21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04688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