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闽西永定先锋烟场知青中,结成夫妻的有50多对,与当地青年结婚的有20 多人,他们的下一代有 100多人。40年来患难夫妻们相濡以沫,恩爱有加。这群出生在烟场的孩子,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和见证。
露天电影院
知青早晨5点钟出早工后,孩子无人看管成了一大难题,只能狠狠心,把他们反锁在小屋子里。一字形的宿舍,每天总有幼儿站在窗沿上,小手紧紧拽着栏杆,一见过路的农场干部,这些正呀呀学语的幼儿就会用幼嫩的童音向他们 “求救”,“叔叔,救救我们吧”;阿姨,放我们出去玩”......
当时,牛奶是买不起也看不到的奢侈品。孩子们吃的是一小碗干饭,一汤匙酱油,裤子是父母衣袖扯下裁剪而成的,玩具是知青们自制的小布沙袋,小木头枪。倘若谁有幸拥有几颗玻璃珠子,就能过几天孩子王的瘾。这批幼儿们最愉快的享受是晚上跟着大人扛着长凳,走几里路去看露天电影,这也是一家人最实惠的精神待遇,每两个星期才能遇上一次。
牛栏托儿所
随着孩子的增多,在烟场领导的许可下,各生产队的“托儿所”应运而生了,几位当地的农民阿婆充当了临时保姆,每人负责照顾8个小孩,所谓“托儿所”,就是一个20平方米的牛栏,墙壁用石灰粉刷雪白,算是最高档的装修了。可是一周过后,四面墙壁一米以下的白色墙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灰色小手印,那是刚学走路的娃娃们,用他们在泥地上沾满灰土的小手,扶墙学步留下的痕迹。
孩子们喜欢东躲西藏,两个老阿婆看管十多个孩子,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孩子掉进烂泥田成了小泥人,或被开水烫伤的事件时有发生,令知青们提心吊胆。
为了防止意外,生产队分发一捆新麻绳,绳子的一端绑在每个会爬的孩子腰间,另一端牵在阿婆手中,开始时像牵着小狗,后来阿婆干脆将绳子的一端系在窗栏上,孩子们满地打滚,身上的绳子缠绕在一起解不开,急得哇哇大哭,大人们见了这幅情景心痛得直想掉眼泪。
破祠堂小学
有的知青把孩子送回城里,但这样儿子和父母不亲。一次,一位女知青的婆婆带着三岁孙子到烟场探亲。她从稻田里冲出来,顾不得擦净泥土的手,一把抱过了儿子,可孩子怯怯生生地叫“阿姨好!”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满面汗水中又添了两道泪水。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进入自已创办的小学学习,教室设在农村祠堂四五间破旧的屋子里,教师是从知青里挑选出来的高中毕业生,依照教育局编印的教材给孩子们上课。
但在如此简陋的学校,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有60多名后来的大学生曾就读于这所小学。知青陈加华生了三个女儿 ,硬是拉扯出三个女大学生;知青林福海的长子18岁就到厦门打工,现在竟办起一家公司,当老板的他开起自已的小车;知青曾亚男的儿子,在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还代表驻港部队担任升旗手......
先锋烟场的知青下一代,他们的童年是不幸的,但这群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们,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学习,顽强奋斗,终于走出属于自已的道路。
文:龚小莞 此文刊登在04-6-9《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