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英俊的女指挥郑小瑛
<a href=# target=_blank>![]() | |
<a href=# target=_blank> |
郑小瑛,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合唱女指挥。当年,她逃离家庭,参加了革命,却意外的促使她走上了指挥这条道路,一走就是一辈子。即将在央视播出的《艺术人生》中,观众们将可以有机会聆听郑小瑛讲述的她的传奇人生。
<a href=# target=_blank>![]() | |
<a href=# target=_blank> |
今年已经76岁的女指挥家郑小瑛在观众的心目中,永远是那种潇洒的女性,不论穿什么都特别有气质,她说:“指挥是一个音乐集体表演中的司令员,有一个庄重的形象这很重要。一般来讲,西方的一些女指挥,她们有的人比较追求男性化,穿男士的燕尾服、长裤,但我觉得她们也许不够自信。我没有这种负担,所以一开始我指挥的服装就是长裙子,黑色的。”
从小要强是被父母逼的
<a href=# target=_blank>![]() | |
<a href=# target=_blank> |
郑小瑛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她说,是父母逼出来的,“我爸爸总说,你在班上应该是最好的,如果你已经是最好的了,那么你就应该跟自己竞争,今年要比去年好。”这给了年幼的郑小瑛很大的压力,有一次她考了第三名,被父亲骂了,为了安慰自己,她把三改成了一,节目中,她还带来了这本早已尘封的成绩册。
离家出走为革命
<a href=# target=_blank>![]() | |
<a href=# target=_blank> |
在郑小瑛的心目中,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美丽聪明、又很能干的人。“但是她的缺点就是比较武断,对我管理的非常严,而且常常不讲道理。所以最后我叛逆了她。”郑小瑛回忆,当时她正在金陵女大生物系读书,就是协和医科大学的预科。为了去解放区干革命,她还和妈妈满大街的捉迷藏。1947年她到南京后,马上就卷入了民族学生运动的浪潮里面,“妈妈不让我去,我就跟同学联系了逃出来,逃了两次都让妈妈抓回去。”
后来,郑小瑛被关了一个星期,但是一心向往革命的她,还是闲不下来,她说服了妹妹帮助她逃跑,“我给家里留了封信放在钢琴凳子下,我告诉妹妹两个钟头以后你去发现它。”俩姐妹合演一场戏,终于郑小瑛顺利逃出了家,去了解放区。当时,郑小瑛走的义无反顾,她说:“后来因此对我的母亲感情就淡薄,没有想念过她。但是我也知道我母亲非常爱我,因为我是她剖腹产的,那个年代剖腹产是很少的,她爱我,关心我,给我全面的教育,但是我被她一些过分的约束惹恼了,所以就看不见这些。当她去世以后,我常常想念她,她在世的时候我没有机会向她表现,我还是很爱她的,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a href=# target=_blank>![]() | |
<a href=# target=_blank> |
从部队里走出的女指挥
干革命让郑小瑛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到了解放区,我们在文艺训练班里,我记得文工团的一个团长,听说我会弹钢琴,有一天把我叫去,他的房里有一台很破烂的钢琴是接管来的,我弹了一会,然后他说你还真不错。至于当指挥,是因为文工团一些同志们,一般都不识谱,唱群众歌曲,一有切辅音就不会唱,附点也不会唱,我就着急了,结果就让我来打拍子,这么就干起了指挥。”那时候的郑小瑛并没有经过特别正规的学习和训练,直到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碰上苏联合唱指挥专家在全国招收一批有才能的、有经验的指挥训练,在中音一下就挑中了郑小瑛。郑小瑛回忆说:“那个时候班里一共差不多二十来个学生,我是惟一的一个女生,所以我就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