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DV通道,这就是湖南知青的公共频道。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视频] 经典回忆:《红楼梦》20年再聚首[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86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视频] 经典回忆:《红楼梦》20年再聚首[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视频] 经典回忆:《红楼梦》20年再聚首[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经典回忆:《红楼梦》20年再聚首(视频)

《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之策划始末

  《艺术人生》一直是个以策划取胜的节目,在每一期节目的策划背后都凝结着大家辛勤的汗水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试图通过《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的策划始末,来进一步了解《艺术人生》每期节目的运作过程。

  第一阶段 确定选题

  不断求新的《艺术人生》在第三年里又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随着“主题策划”“集体记忆”等概念的产生,我们开始从关注个人情感拓展到大众情感。早在2002年我们就有了要做“红楼梦团聚”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实现。为何要在今年的这个时机来做《红楼梦再聚首》主题呢?这体现了《艺术人生》栏目2003年的第二个变化——“紧跟热点”。随着央视8套、12套的《红楼梦》热播,以及第一、第二名的高收视率,《红楼梦》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选题时机的成熟。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人生》在第三年加强了对节目的提前对“热点信息”的捕捉和预测力以及对选题的统筹性。

  可能很多媒体都没有注意到,20年前的11月份诞生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重大决定。原中央电视台老台长戴临风同志,顶着巨大的压力最后拍板决定拍摄此剧。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近100人的人生命运。也正是在20年前的这个冬天,从全国各地“挖”来的演员们汇聚北京,走近了“大观园”,开始了长达近三年的学习、拍摄生活。

  一般日常节目的前后期基本上就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期节目光前期我们就用了20多天的时间来准备。

    第二阶段 学《红楼梦》

  对选题作品的熟知程度决定着对选题的深层挖掘和再提炼。因此,对嘉宾和其作品的了解已经成为《艺术人生》每位编导的“必修课”。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内涵和对电视剧的了解,为此组里买了大量的DVD、音乐、书籍等,主创人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重读、重看这部名著。

  初期策划会的内容主要是“补课”。我们邀请了中国红学研究所的所长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编剧前来给我们讲课,从中了解到幕后拍摄的故事。

  与此同时,紧张的寻人和前期的采访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第三阶段 社会活动

  此次的聚会机会十分难得,于是我们就联系到了北京市大观园管理委员会。恰巧他们也在筹划明年的《红楼梦》剧组成员重游活动。在王扶林导演的帮助下,我们前往大观园一起策划了此次录制后的“《红楼梦再聚首》之剧组成员观众见面会、重游大观园、红楼宴”三个系列活动。一时间将此次《艺术人生》的主题策划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次“探访大观园”中,我们还利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在大观园里“挖掘”了大量节目中可用的道具。(因为大观园中至今保存着当年电视剧中的道具)

    第四个阶段 节目的核心

  在接下来的策划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节目的核心看点上。对于我们来说,作群像是一个新的考验,怎样能在“共性中表现好个性”这又是一个挑战。于是我们和作家毕淑敏,著名电视策划徐小帆、鹿郡、张绍刚、史航等人展开了讨论。是按照作品的精髓去紧扣他们的人生,还是抛开作品只关注老百姓的诉求点——他们20年经历了什么。最终我们的一致意见还是遵循观众的诉求点,在此基础上再赋予的人生意义和人生感慨。

  借助“外脑”为节目提供新鲜的创意、观点,是《艺术人生》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记得在初期的策划中毕淑敏提出的“要对剧组成员纵向、横向对比”,鹿郡提出的“红楼梦人生之TOP”,张绍刚的“挂历的礼物”,苗棣、马东的“仪式感”等一些好想法都对这期节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个阶段 讲故事

  节目策划的中级阶段有一个令大家都非常兴奋的环节,我们称之为“故事会”。编导将所了解到的嘉宾故事讲述给主持人和策划,然后再针对具体的人生故事进行分析、策划。

  这个阶段是我们再一次捕捉作观众的第一兴趣感。即到底嘉宾身上怎样的故事和细节打动、吸引了我们。

  面对如此众多的嘉宾,我们选择谁为主,谁为辅呢?这个问题在策划之初我们就达成了共识,观众们最为关注的人物命运自然是“宝黛钗凤”了,于是前期的采访重点自然放在了对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人生故事的摸底采访拓展到更多的剧组成员,经过对十几位剧组成员的采访,我们选比较有代表性的史湘云和香菱的故事为辅。

  记得当时我们的策划观点就是通过展现这些演员20年来的人生横断面,让观众来感受人生沧桑感。我们放弃了评说,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第六个阶段 节目的构架

  当一期节目有了“血肉”之后,我们接下来的策划集中在“怎样给它配上一副合适的身躯”。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前所未有的嘉宾阵容,如何开场。制片人王峥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要“公平的尊重每一位嘉宾”;在这一思想的前提下我们确定了节目开场用集体亮相的方式,或按照剧中的情节或者是重新排列依次出场。但这样的开场方式对主持人来说是个艰巨的考验,为了能帮朱军在一一对号剧组成员,于是我们想到了用导演王扶林作开场副主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确定了这个想法已是录像的前一天了,傍晚6点30分左右,我们迅速的联络到了王扶林导演,并将其接到组内一起开策划会,和朱军一起确定最后的开场程序。这次会议是《红楼梦再聚首》策划会中最长的一次,从下午的3点一直开到了晚上的10点,所以节目的成功与众多的幕后英雄分不开。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2 23:24:18
云中牛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932
积分:1331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3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云中牛

发贴心情
《红楼梦》--艺术人生再聚首我看了一部分,没看全。要想超越这部电视剧再新拍一部红楼梦,我觉得比较难。不说别的,单说这部电视剧的插曲,旋律之优美,恐怕是最难超越的。只要看看曲作家王立平作过的曲目就可想而知了。
  王立平其主要作品有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夕照街》,电视剧《红楼梦》《西游记》,记录片《潜海姑娘》《哈尔滨的夏天》,歌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牧羊曲》《少林寺》《太阳颂》《飞吧!鸽子》《大海啊,故乡》《驼铃》等。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2/3 15:59:29

 2   2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07813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