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拿“春晚”当回事? 文/韩浩月
2007年央视春晚进入了倒计时。随着“本山大叔肯定上”这一消息的尘埃落定,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折腾了几个月的春晚,终于消停了。
观察这几年春晚的筹备,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几个大腕扭捏作态,一会儿说上春晚一会儿又说不上了;一审二审三审几轮节目审查下来,整台晚会成了纯净水——看着喜庆品起来没啥滋味;导演总说要推新人,可翻来覆去差不多还是那几张老脸;所谓的创新就是把本该一个人唱的弄成五六个人合唱,所谓互动不是念贺词就是公布场外观众又发来了多少条短信……原以为物质生活富裕了,春节晚会也能“搞搞新意思”,没想到却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央视春晚虽然仍是一年文娱大餐中分量最足的一盘“菜”,但越来越没有多少人拿这盘“菜”当回事了。人们吃腻了大餐,心思早就回归到了稀饭咸菜的身上,况且春晚压根儿也算不上什么大餐了,顶多就是一个拼盘。
从去年开始,对春晚的批评似乎没以前那么激烈了,也许大家都明白,无论怎么骂,春晚都是那个众口难调的春晚,无论导演组怎么使劲儿,都难挡春晚走下坡路。许多人如今对春晚就剩一个盼头了,那就是看看赵本山的小品,看完了关电视睡觉。要是春晚把赵本山的小品排在头三个节目里,恐怕很难达到央视某调查公司所说的百分之九十几的收视率。
春晚难做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他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吸引了观众的兴趣是其一,各地方卫视台的崛起是其二,但这些都不足以撼动春晚在人们心目中和年夜饭一样重要的地位。无视观众需求和缺乏创新精神才是春晚质量逐年下滑的根本原因。在网络进行的“你最想在春晚中看到谁”的调查中,“超女”和郭德纲呼声很大,这是不是观众的需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去年春晚“超女”没能登陆春晚舞台,今年自然也没有几丝希望。郭德纲虽然说自己不适合春晚,但是如果春晚导演组发出诚挚的邀请,郭德纲通过春晚与观众见面也并非难事,但春晚对此的态度是:要上春晚,得先自己主动报名。因为央视的封杀,曾广受观众喜爱的小品组合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消失了。春晚高高在上放不下身段,就意味着一些为观众所喜爱的演员永远上不了春晚舞台,最终造就的还是观众的怨气,损失的还是春晚的人气。
在关于今年春晚的网络调查中,对“宋祖英、周杰伦合唱《辣妹子》”、“刘德华当主持人”的期待,甚至超过了对赵本山小品的期待。不可否认这种呼声有点恶搞的性质,但从这种略显夸张的要求却可以看出观众对春晚缺乏大胆创新精神的失望程度。再不对春晚进行改革,起用新的明星、借鉴新的形式来适应观众需要,别说为春晚赋予新的意义是空话,能否守护住春晚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都是问题。
曾有人坦言,春晚越来越像办给中老年人看的怀旧节目。与时代脱节,不仅是前几年春晚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年包括以后再举办春晚所面临的问题。曾经,春晚是总结一年流行、盘点一年大事的舞台,但那是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年代,任何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信息都是新鲜的。但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信息以无缝覆盖的方式包围了大众的生活,更迭代谢每一秒钟都在进行着,浅薄的、含糊其词的、总结式的演出已经不能打动观众疲劳的审美,如果暂时不能找到消除春晚顽疾的万全之策,那么最起码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和观众踩在一个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