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安乡知青 → [精品转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您是本帖的第 95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精品转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水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老知青
文章:627
积分:510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9月7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水墨

发贴心情
[精品转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主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说:“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  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  工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  纲要”中提出“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按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7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  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有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能在城市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  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
  1956年4月8日,根据刘少奇3月22日在长沙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长篇社论;
  1960年9月,下乡知青邢燕子事迹发表;
  1962年1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青年领导小组成立;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
  1964年7月9日,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
  196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同工农结合是知识青年的历史道路》的社论,纪念一、二九运动30周年;
  1966年底,北京市的一些红卫兵成立了红卫兵农垦战斗团,要求去海南岛;北京长辛店中学蔡立坚串连经过山西的一个小山村,决定留下落户;
  196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的社论;
  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    
  1967年10月9日,北京第25中学曲折等10人自愿去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落户,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出发,《人民日报》等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1967年11月11日,北京市1200名中学生出发前往内蒙古和黑龙江“北大荒”;
  1968年2月18日,济南市首批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沂蒙山区插队落户;
  1968年9月初,周恩来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要求在场的青年“到基层去,上山下乡,到工矿和农村去劳动锻炼。”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报道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在编者按中公布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同日,《人民日报》报道兰州市1.8万名初中、高中毕业生,武汉市2万名中学毕业生奔赴农村插队落户的情况。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形成高潮;
  1969年1月20日,青田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发出《关于大力宣传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的通知》的文件,开始青田县老三届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宣传动员工作;
  1969年1月21日,青田县革命委员会在青田人民大会堂召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
  1969年3月19日至20日,青田县革命委员会召开“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1969年3月23日晚上,青田县革命委员会在县人民大会堂召开“迅速掀起知识青年到边疆,到农村去的新高潮大会”;
  1969年  4月20日,青田县知识青年吴斌等11人出发到内蒙古支边;
  1970年3月17日,在青田中学操场召开“对敌斗争大会”,青田县到内蒙古支边的知识青年吴斌因所谓“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被捕入狱;
  1970年4月15日,青田县首批去本县农村的城镇老三届知识青年到船寮区石盖公社插队落户;    1970年4月27日,青田县第二批去本县农村的老三届知识青年到船寮公社、大路公社等地插队落户;
  1970年5月18日,青田县第三批去本县农村的城镇老三届知识青年到章村区、万山区插队落户,至此,全县城镇老三届知青除个别因病或因文化大革命武斗伤残者之外,已全部下乡插队落户;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1971年2月19日,全国计划会议结束。会议决定1971年计划招收固定工人144-155万人,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一部分;
  1971年5月28日,在船寮区大路公社插队落户的女知青黄碎兰投水身亡;
  1972年7月8日,在船寮区石盖公社坪山大队上坪山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项达雄在上坪山村自杀身亡;
  1972年7月,青田县首批上调知识青年回城等待分配工作;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读了福建李庆霖的信后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李庆霖在给毛泽东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的困难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阴暗面;
  1973年4月3日,国务院科教组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国务院科教组提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回乡知识青年一样看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地方,可适当多分配名额”;
  197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发表了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对招生考试提出质疑;
  1974年7月24日,青田县上山下乡女知青叶志薇因交通事故死亡;
  1976年2月,毛泽东在一封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
  1976年5月,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陈永贵任组长;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和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谈话时说: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步减少,以至做到不下乡。
  1978年10月31日到12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2月12日中共中央批发了两个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对城市中学生的安排,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
  1978年12月,云南农场知识青年开始请愿、罢工,要求返回城市;
  1979年3月,邓小平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闹事提出批评;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
  198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解决上山下乡运动的遗留问题。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8 0:17:29
水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老知青
文章:627
积分:510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9月7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水墨

发贴心情

前      言

四十年前,一场群情激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拉开了序幕,当年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说:现在“下岗”的绝大多数是当年的知青!?

震撼了全世界的中国18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早已圈上了句号,但他们酸甜苦辣的命运仍在延续.....

知青,一个古老的名词;

知青,一个现代的童话;

知青,一个童贞的回忆;

知青,一段无奈的过去;

知青,一个世纪的悲剧!

那是一段凄苦和煎熬、沉重和悲壮、认真和严肃、追寻和探索融合在一起的人生经历......

 

 

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5年8月9日,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萝北县,建立了北大荒“北京庄”。发起人是扬华、李秉衡等。

小学毕业的河北省临西县的吕玉兰,回乡建立了第一个合作社,15岁就当了社长,是全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了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其中有25名女孩子,最小的15岁,她们住简易草棚,吃稀饭箩卜干,每天只有3分钱的菜金。

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196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中央为此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

北京第一批到北大荒去的知青有248人,最小的14岁。

1966年5月17日,上海市文化广场13000多名知青聚会,上海市委要求上海知青“鼓起革命勇气,下定决心”,积极投身新疆建设,在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事业中作出贡献。

196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但复课闹革命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废除考试制度、大学停止招生后,全国中学已经积压了66、67两届毕业生没有分配。196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的积极分子”。于是,大批中学毕业生被继续稳定在学校进行“教育革命”。

1967年11月8日,上海市66届大专院校毕业生誓师大会召开。毕业生们表示要到内地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8年3月,北京市青年蔡立坚毅然来到山西省榆次县黄采公社杜家山插队,成了第一个要求插队的红卫兵。

1968年6月18日,上海市组织的上山下乡勘察小分队出发,他们都是1966届毕业生,也是上海市首批被批准上山下乡的红卫兵。

1968年,积压在学校的毕业生已经不止66、67两届,加上68届毕业生,共计达200万人。7月27日,上海首批赴农村落户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开始陆续前往安徽和上海市郊区的崇明、奉贤等县的国营农场。毕业生在临行前,各校都举办了上山下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1968年8月起,全国掀起了宣传“再教育”的高潮。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指示,指出:“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是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

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全国八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的知青许多人被下放到了边远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全国知青大量的在本省农村插队,共有267万多知青投身其中。

1969年12月,在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一年时,上海已有48万高、初中毕业生奔赴黑、吉、蒙、滇、黔、赣、皖和上海市郊区农村插队落户,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全体常委全部奔赴边疆农村。

到1972年,上海知青猛增到百万人,并涌现出金训华、黄山茶林场11位小将、郑培志等一大批英雄人物。金训华是为在激流中抢救两根电线杆牺牲的。

下乡几年后,红卫兵步入了青年。七十年代的知青有了政治危机感,特别是林彪事件后,他们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农村冷静地对自己、对社会作了反思。红卫兵运动已走向了低谷,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了幻灭。

据1975年12月23日新华社报道:在毛泽东主席1968年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国知青一浪接一浪地掀起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到当年年底为止,我国上山下乡的知青已达到1200万。1975年当年,全国有200万知青上山下乡。

1972年林彪事件和1973年李庆霖“告御状”后,在上山下乡背后的知青的苦难历程也不时通过一些会议渠道,小道消息在扩散。

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直接分管知青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事就头疼。”知青问题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李庆霖时间后,中央才根据毛泽东的“统筹解决”的指示,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订一个长远规划”的问题。

1976年2月,毛泽东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

1978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纪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是对这场运动的总结。

全国知青“胜利大逃亡”是从1978年云南知青开始的。上海知青丁惠民是个重要人物。

1978年9月,云南景洪农场教师、上海知青丁惠民等人给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联名信,信中历数了云南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以及对生活的绝望,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家乡。

10月7日,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中央下决心解决知青的七个方面的问题。

10月31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会议纪要认为:“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商调,分到新的工作岗位时,其待遇按调动工作处理”。这一决定在支边知青中一下乱了套。他们说:到农村插队,可以通过招工回城,

云南知青出现了顺口溜:插队插队,越插越对,插场插场,越插越长,改变现状,只有上访。于是,罢工、请原之风迅速在各地兴起。

11月16日,丁惠民给邓小平副总理写了第二封公开联名信,信上签名的知青逾万。其后,云南七个农场的三万多知青参加了罢工。使工作瘫痪,生产停顿。

12月7日,云南知青再次向华国峰、中共中央、邓小平写了第三封请愿信,同时,成立了农场知青北上请愿筹备组,组织北上请愿团。

12月9日,知青发布了北上宣言,同日开始大罢工。罢工席卷了云南全省。

12月16日,请愿团从云南省景洪出发,次年2月27日到达北京。

云南省的知青,在全国占的比例不大,仅百分之一,但云南知青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注目。1973年7月,中央关于惩治吊打知青和强奸女知青的文件都是针对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整个兵团,发生捆绑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达1894人,其中2人被打死;挑戏奸污女知青的干部有286人,受害女知青打430人。

1979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副总理余秋里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王震、陈慕华、谷牧、王任重、康世恩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基本同意国务院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六条意见。这六条意见是:

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

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

3、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

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

5、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

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1979年6月上旬,云南省召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市商讨如何落实国务院“六条”精神时,昆明、成都和重庆代表很干脆,表示保证在六个月内,优先安置云南知青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8 0:19:09
安乡农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74
积分:1815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0月8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安乡农夫

发贴心情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8 0:26:31
镇安大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VIP)
文章:462
积分:339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0月8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镇安大队

发贴心情

         让上山下乡运动见鬼去吧!!!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8 2:29:08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90625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