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有:
方丈━━寺内最高负责人,有的还管一个地区的僧人,发布僧令。
住持或监院━━寺内的总管;知客━━负责接待的僧人;维那━━负责宗教生活;
库头━━负责保管、出纳;知堂━━守大殿
和尚中的很多人有很高文化,他们能讲经说法,咏诗作画,这样的和尚,称为“高僧”。
寺院一般都置钟、鼓。钟楼一般设于山门之上或大殿两侧一边是钟,一边是鼓,称之为晨钟暮鼓。它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起更报点,报告信息时间;一种是定时敲钟打鼓,使人闻之发人省悟,所谓“撞开咒路”的意思。“钟”既是做佛事集众敲打的法器,又是僧人临终时的一种仪式━━丧钟。临终鸣钟,让弥留中人,生善念而死。丧钟,没有打几下的确数,一直打到临终之人断气为止。打钟要讲究节奏、速缓,钟声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回荡不息。敲钟打鼓,均有技巧,要有专人负责,故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谚语。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仅供观音菩萨。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狮,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佛寺几乎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大小和位置各不相同。佛教为什么要“放生”?因为佛门以慈悲为怀,提倡放生,鼓励人们将捕来的鱼,抓来的鸟及一切羁禁的动物,都予以释放,“放生”的目的,在于积德。唐代很盛行放生,官方下令置放生池,以修功德,此做法一直沿续至今,几乎所有寺院,均凿放生池,供善男信女“放生”,信徒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钱来买鱼买鸟放生,他们感到是种精神上的满足,积了功德。
旧时的寺庙,有土地、山林等很多财产,他们还替俗人念经,做“佛事”,还有“功德”钱、“香油”费等收不少,若有兴建事项,和尚便出门“云游”四方,“化缘”募捐,随其自愿要当地的寺庙宿食。不花分文,这叫做“驻锡”或“挂单”,但要拿出“度碟”(或“戒碟“)来验证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