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儒学害了中国二千年
儒学害了中国二千年
追忆风云/文
先声明一下,风云对儒学不了解,也没有在这方面的研究,对儒学就像对宗教信仰一样,那是别人的思想学术问题与风云无关,风云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在这个杂乱的社会中有一点生存的空间罢了。因小牙斑斑之邀来支持本次讨论,也就发上几句话来。
风云认为,儒学害了中国二千年。给人们的精神、物质上带来的伤害永远超过八国的侵略。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经汉初统治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在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遭窦太后(武帝祖母)反对,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也就是后来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军事等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就害了中国二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中国的学术界就失去了“百家争鸣”。所谓“百家争鸣”是诸学派各抒已见,相互辩驳。所谓“家”,是指一种学说或是一个学术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这个时候中国学术高度发展,各种学说纷纷出现。至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189家之多。汉代史学字将它分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10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在中国的学术历史上一度的辉煌,以后的日月长河中,学术界的发展也就难超越这个顶峰了。更多的是把人们的思想给麻木了,少了那种相争、辩驳后,也就少了激情。儒学著作被纳入科举制度之后,致使社会的精英们无不咬文嚼字,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因循守旧,创造力日益枯竭。
一个少了激情的人,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般来说,儒家入世,主管人生的现世生活,如温饱问题,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等等。其中孔子的心传和微言大义,是儒学的精髓。这也就是“谶纬”,由谶纬而来的“天意”当然还是人的意思。这就是儒学的“安身立命”之说。把一切归根与天意的人,还能想得到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命运是靠自己来添色的吗?
生活寄与天意后,经济上能得到发展,那也真的是天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二千年来,人民的经济生活并不富裕,而最终导致列强的瓜分。那“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也被推翻了。害了儿孙几百年。现在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企业也实行这种儒学管理,以“治国平天下”来处理事务。如《汉书·艺术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以仁、义为行为的最高 准则。注重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培养完善的价值并主张“修己以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的这类学说,都归属于儒学。“治国平天下”以讲究“仁”。在董仲舒那里,儒家宗法关系的国家学说披上了“天命”的色彩。他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而“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就进一步消除了家庭、 家族可能与国家社会组织之间不协调的因素。他们生活全都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孝悌忠恕”等等的“天理”,他们全都从“天理”而来,更向“天理”而去。“天理”与真理虽然只相差一字,实际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也就因这一字之差,让中国的经济繁荣昌盛后是再无法在世界之林立足。由一个文明古国变成发展中的国家,变成第三世界。是何等的悲凉!
在“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孝悌忠恕”的“治国平天下”以讲究“仁”中。让秦始皇造了万里长城防止匈奴,也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了李广、岳飞等名将,但还是让骑上马背上的民族统治了几个世纪。中国的疆土最广之时也是由马背上民族打下来的江山,这些少了儒学感染的草莽英雄创造了汉人不能创造的奇迹。(在这里我不是任何民族歧视,只是单纯的讲军事实力)但他们占了江山之后,无一不例外的又用儒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最终,四大发明被列强用来军事上,侵占了中国。是何等的一个悲剧。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儒学的三次重大打击,对儒学的反思自“五四运动”以来从未中断,然而,由于极力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势力阻扰,儒学从来没有受到全面解构,以至于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现今还有人设想用儒学的意识形态对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进行评判。
最终,儒家思想教会了人们怎么样去伪装自己, 怎么样去压抑自己的欲望。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本性相违背,与自然界的生存规律相违背,能有好的前景吗?一个人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只会伪装自己那就变得虚伪。人们把一切归于天意,而忘记了适者生存这一规律。到头来谁能救你的灵魂,谁能救这个民族的灵魂呢?
追忆风云/文
先声明一下,风云对儒学不了解,也没有在这方面的研究,对儒学就像对宗教信仰一样,那是别人的思想学术问题与风云无关,风云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在这个杂乱的社会中有一点生存的空间罢了。因小牙斑斑之邀来支持本次讨论,也就发上几句话来。
风云认为,儒学害了中国二千年。给人们的精神、物质上带来的伤害永远超过八国的侵略。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经汉初统治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在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遭窦太后(武帝祖母)反对,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也就是后来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军事等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就害了中国二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中国的学术界就失去了“百家争鸣”。所谓“百家争鸣”是诸学派各抒已见,相互辩驳。所谓“家”,是指一种学说或是一个学术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这个时候中国学术高度发展,各种学说纷纷出现。至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189家之多。汉代史学字将它分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10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在中国的学术历史上一度的辉煌,以后的日月长河中,学术界的发展也就难超越这个顶峰了。更多的是把人们的思想给麻木了,少了那种相争、辩驳后,也就少了激情。儒学著作被纳入科举制度之后,致使社会的精英们无不咬文嚼字,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因循守旧,创造力日益枯竭。
一个少了激情的人,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般来说,儒家入世,主管人生的现世生活,如温饱问题,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等等。其中孔子的心传和微言大义,是儒学的精髓。这也就是“谶纬”,由谶纬而来的“天意”当然还是人的意思。这就是儒学的“安身立命”之说。把一切归根与天意的人,还能想得到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命运是靠自己来添色的吗?
生活寄与天意后,经济上能得到发展,那也真的是天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二千年来,人民的经济生活并不富裕,而最终导致列强的瓜分。那“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也被推翻了。害了儿孙几百年。现在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企业也实行这种儒学管理,以“治国平天下”来处理事务。如《汉书·艺术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以仁、义为行为的最高 准则。注重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培养完善的价值并主张“修己以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的这类学说,都归属于儒学。“治国平天下”以讲究“仁”。在董仲舒那里,儒家宗法关系的国家学说披上了“天命”的色彩。他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而“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就进一步消除了家庭、 家族可能与国家社会组织之间不协调的因素。他们生活全都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孝悌忠恕”等等的“天理”,他们全都从“天理”而来,更向“天理”而去。“天理”与真理虽然只相差一字,实际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也就因这一字之差,让中国的经济繁荣昌盛后是再无法在世界之林立足。由一个文明古国变成发展中的国家,变成第三世界。是何等的悲凉!
在“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孝悌忠恕”的“治国平天下”以讲究“仁”中。让秦始皇造了万里长城防止匈奴,也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了李广、岳飞等名将,但还是让骑上马背上的民族统治了几个世纪。中国的疆土最广之时也是由马背上民族打下来的江山,这些少了儒学感染的草莽英雄创造了汉人不能创造的奇迹。(在这里我不是任何民族歧视,只是单纯的讲军事实力)但他们占了江山之后,无一不例外的又用儒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最终,四大发明被列强用来军事上,侵占了中国。是何等的一个悲剧。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儒学的三次重大打击,对儒学的反思自“五四运动”以来从未中断,然而,由于极力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势力阻扰,儒学从来没有受到全面解构,以至于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现今还有人设想用儒学的意识形态对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进行评判。
最终,儒家思想教会了人们怎么样去伪装自己, 怎么样去压抑自己的欲望。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本性相违背,与自然界的生存规律相违背,能有好的前景吗?一个人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只会伪装自己那就变得虚伪。人们把一切归于天意,而忘记了适者生存这一规律。到头来谁能救你的灵魂,谁能救这个民族的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