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是密谋败露的意思。为什么是“东窗”而不是“西窗”,据说宋朝大奸臣秦桧和妻子王氏,在家中屋舍的东面窗户下,密谋策划阴谋诡计。虽谋害岳飞得逞于一时,但是秦桧死后,王氏惶惶不可终日,为秦桧做道场。道士说:“秦桧让我传话给你,东窗事发矣!”元朝时,杂剧《秦太师东窗事发》就是作者孔文卿根据此传说而创作的戏剧。于是,“东窗事发”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现在,无论歹人在何处策划坏事,一旦败露,均可叫“东窗事发”。











年关谐谑诗
作者:杨齐生
昔一穷书生,因岁尾索债者络绎不绝,只好从后门溜之乎也。后思之心酸,作诗曰:“柴米油盐酱醋茶,纷纷索债来我家,管他来者是何人,悄悄溜走观梅花。”道出了书生当时“走为上策”的无可奈何心境,读来饶有情趣。
明代徐英,福建侯官人。有一年除夕大雪纷纷,他见家里穷得缸空灶冷,不禁一阵酸楚,感叹之余吟出《雪诗》一首:“大雪纷纷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作者以拟人手法写诗,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写有《守岁》诗:“琐事贫家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道出了贫寒之家过年时的真实情景,苦中求乐,亦庄亦谐,读后发人深省。



生命的账单
作者:曾颖
深夜,危重病房里,癌症患者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他的身边。
隔着氧气罩,他含糊地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就一分钟,好吗?
死神问:你要这一分钟干什么?
他说:我要用这一分钟,最后一次看看天,看看地,想想我的朋友和敌人,或者听一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到地上的那一声叹息,运气好的话,我也许还能看到一朵花儿由含苞到开放……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坏,但我不能答应你。因为这一切,我都留了足够的时间给你欣赏,你却没有珍惜。在你的生命过程中,我从来没见你像今天珍惜这一分钟一样,珍惜任何一个小时或一天。不信,你看一下我给你列的这份账单———
在你60年的生命中,你几乎有一半时间在睡觉,这不怪你,这30年姑且算我占了你的便宜。在余下的30年中,你曾经叹息时间过得太慢,叹息的次数一共是一万次,平均每天一次,这其中包括你少年时代在课堂上,青年时期在约会的长椅上,中年时期下班前和壮年时期等待升迁的仕途上。在你的生命中,你几乎每天都觉得时间太慢、太难熬,你也因此想出了许许多多消磨时间的办法,其明细账罗列如下:
打麻将(以每天两小时计),从青年到老年,你一共耗去了6500小时,折合成分钟是39万分钟。
喝酒,每顿以一小时计(实际远非这个数),从青年到老年,也不低于打麻将的时间。
此外,同事之间的应酬,上班时间狂侃甲A联赛以及各种臭电视剧,拿着一张报纸出神、吐烟圈,对着窗外看女同事的大腿发呆,对张三说李四的坏话、对李四又说张三的坏话,这又耗去你不低于打麻将和喝酒的时间。
除了这些,你还无数次叹息生命的无聊、空虚和寂寞。为此,你还强拉邻居、同事或下属打麻将、打扑克,甚至强抢小孙子的电子游戏。你还赶潮流学人家上网,化名温柔帅哥,每天用十几小时泡在“聊天室”里和一大群真真假假的女人谈情说爱……
你还和人煲电话粥,没事上街闲逛,在马路上看人下棋,一支招就是数小时。你还开了无数有较强催眠作用的会,这使得你的睡眠时间远远超出了30年。而且,你又主持了许多类似的会,使更多人的睡眠也和你一样超标。还有……
死神想继续往下念的时候,发现病人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于是长叹一口气:如果你活着时,能想着节约几分钟的话,你就可以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真可惜,我辛苦了半天又白费了,世人怎么都是这样,总等不到念完生命的账单,就后悔得死了。



| 谁使黄继光荣升为“特级战斗英雄”? | |
| 黄继光当初是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的,后来才追认为特级战斗英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前不久,记者采访了曾任黄继光所在连连长、现已离休的原空军某部副参谋长万福来,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入朝作战时,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第135团6连担任通信员。因这位四川籍战士军事技术好,平时脑子反应快,尤其在执行任务时善于“以智取胜”,深受连长万福来的喜爱。1951年10月6日,营长秦长贵特意找到万福来笑着说:“跟你商量个事,把黄继光给我行不行?”见上级要“挖”自己最得力的通信员,万连长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营长说:“那就一个换一个吧!”万连长只好忍痛割爱。 8天之后,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连里伤亡很大。战斗到19日凌晨,6连开始攻打0号阵地。0号阵地是通向597.9高地主峰的最后一个台阶。此时,6连只剩下5个人。万福来和指导员商量,决定他俩各带一个通信员,分两路上去爆破敌人的地堡。万连长当场向营参谋长张广生报告,可是老万的话还没说完,站在一旁的黄继光却猛地扑到他身上,抱住他说:“只要有我黄继光在,你们就不能上,一个连不能没有连长!你相信我吧,我能完成任务。”接着,他又跑到营参谋长面前说:“我能完成任务,你相信我吧!”“好,你现在就回连队,叫连长给你下命令吧!” 就要出发了,黄继光把藏在身上的心爱的掏了出来妈妈9月份的来信。这封信是万连长和他一起去营部开会时收到的。信中有两句话万福来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继光,你在朝鲜最前线立功了没有?立的是大功还是小功?” 其时黄继光已经立过一个三等功。万连长让他写封信告诉妈妈。可是黄继光听了却摇摇头说:“不,不写。” 黄继光说:“营、连首长都在这里,如果我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就请首先写封信告诉我妈,告诉她老人家,她的儿子是在什么地方牺牲的,让她知道她的儿子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和祖国的希望!” 话音一落,他就冲上了阵地。黄继光在左,萧登良在右,吴三羊在正面掩护,把敌人的注意力立刻引了过去。当时万连长离敌人的地堡只有四五十米远,借着敌人的照明弹,黄继光三人的一举一动他在坑道里看得非常清楚。在敌人的疯狂扫射下,时间不长吴三羊就不动了。又过了一会儿,萧登良也不动了。在离地堡只有10米左右的时候,小黄也不动了!万福来见他们三人都不动了,急得不得了,连喊几声:“小黄--小黄--”可没有任何反应。不一会儿,万连长惊喜地发现小黄又艰难地爬动起来了,可能是伤势过重,他爬得很慢很慢。当他爬到离敌人地堡只有四五米远的时候,猛地投出一个手雷,由于地堡坚固,从地堡里伸出来的机枪仍恶狠狠地吐着火舌。黄继光又艰难地爬着爬着,爬到敌人的地堡前,他用手抓住麻袋(敌人的地堡是用麻袋装着阵地上炸出来的石屑垒起来的),艰难地撑起身子,然后松开右手侧过头来朝连长他们这边望了一下,随即便义无反顾地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战斗结束时,指导员亲手把黄继光抱了回来。他身上的棉衣像被火烧了一样,头部中过弹,胸部正中间堵枪眼的地方被打成了一个黑洞,脊骨被打断了,腿也被打断了。 黄继光牺牲后的第11天(10月30日),万连长负了重伤。等他苏醒过来时已回到了祖国,躺在哈尔滨近郊的阿城医院里。有一天,他从报纸上得知,黄继光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万福来认为,黄继光与董存瑞相比毫不逊色。于是,他口述了一份关于黄继光英雄事迹的材料,为他申请特级战斗英雄!落款:“我是他的连长万福来。” 半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追认黄继光为特级战斗英雄! | |
| 稿源:中华网论坛 作者:东海鱼 | |



“半”字入诗拾趣
作者:陈昌火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书:“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再如南京莫愁湖联:“柳影绿园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这联只能用“半”卓显写作技巧,给读者以雾里看花的一种朦胧美之感,如果是用“一”字则太实了。再说古代有“一字诗”故事:晚唐诗人任翻,曾游天台山中子峰,题诗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映月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诗人走后反思,觉得“一江水”不如改为“半江水”,这样意境更开阔深远,色彩更错落有致。便转身回去改,谁知已被他人把“一”字改成“半”字了。
清代李密庵的《半半诗》则给人以哲学思考。诗云:“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掺,会占便宜只半。”每句一个“半”字,颇含哲理,告诫世人做事为人要讲究“适度”。



"三教九流"中的上中下二十七流是指什么?
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家”或者“九流”,合称“三教九流”。“三教九流”这个词语的最初起源是非常好的,“三教”最早的记载缘起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家或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是九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指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实际上是汉代之后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 在一般人心目中,“三教九流”实际上成了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在的电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其实不尽然。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之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不够划分,一直演化到27种职业,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呢? 先讲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一流是佛教的佛祖,在思想领域里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二流天是玉皇大帝,比人间的皇帝位置高一等,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样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例如皇帝的老师这一类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阁官员首领;然后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解元是科举省试的第一名,在民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唐寅,即唐伯虎,29岁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在和江阴徐氏进京会试中受其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被连累下狱,“下诏狱,谪为吏”,受此重挫后流于放浪不羁,在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成为明“吴门四家”之一。 再讲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这一块差不多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作书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其实都是比较正当的谋生职业。 最后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炝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下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值得重视,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我们经常说的成语“十恶不赦”,相信很多人对其内涵并不是太清楚,其实,这一成语有它的渊源,说起它的形成,就不能不从我国的法律制度来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镇压,它把劳动人民反封建统治的斗争等作为“重罪十条”的主要条款写进法律,把“重罪十条”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原来是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而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谋反。指的是以各种手段企图推翻封建政权的,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指叛国罪。这与谋反有明显的不同,谋叛是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杀不应该处死因的三人以上以及肢解人体。 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殴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长以及小功尊属。 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