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等级:知青(VIP)
文章:484
积分:398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1日
楼主
三十多年前阴雨天的傍晚一条小舢板载着我和大姐离开了我们乘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客轮登上了泥泞的沙河口开始了我插队安乡七年的生活。三十多年过去了,但那一望无边的芦苇荡,棋盘格式的稻田,长长的河堤,“毛蜡烛” 篇织的茅草房,电闪雷鸣的暴雨夜,双抢时的“半夜鸡叫” 队长的叫出工,我爱五指山的歌声。。。象全息照片一样都永久地刻录在我记忆的光盘上了。
自年前幼幼转来湖南知青网址,几乎每天都得来光顾,每次来都有一种离别三十年今日回故乡的感觉。这里的照片,文章一次又一次把我代回到安乡,安康,安民。
我在安康公社做了四年电工,经常到各大队架电线。很多知青点我都去过,网上照片中的人大多我都认识,唐子 ,曹定华,焉岳建。。。我们经常在一起玩。
我是在安乡长大的(15岁~23岁)。安乡的七年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我流过汗,也流过泪,有过丰收的喜悦,也有过失落的心酸。回想那七年,我没有那种凄凉,悲壮的感觉,是在那里我理解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真挚的友情。我是八十年代初期到美洋插队的。二十多年来每逢碰到困难时想想当年在安乡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安乡的经历对我后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那段经历回忆起来还是甜多于苦的。
前不久在这里看过一篇关于在美国的文章。文章描述在美的中国人花钱小气,穿作土气,讲话洋气。他们天天为钱忙碌,家庭生活不正常。。。是的,他们回国时花的是他们自己的钱当然不能跟花国家的比,但他们很多人在国内有灾难捐款时可是大方,大多数八十年代后来美的学生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在穿著上,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是他们通常的打扮。来美时间长难免有一些中腔洋调,在国内不是很多人南腔北调? 我所认识的朋友,大多是公司的栋梁,儿女也都教育得很好,家庭生活美满。
我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当年在安乡同甘共苦的朋友,同学,和在我一生中教育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们。请不要把我们划到另一类。来美二十多年了,英文不怎样,中文忘得差不多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如有错误请朋友们原谅。